APP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功能与实践

2021-11-11陆山花王维美刘艳华马丽丽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陆山花, 王维美, 林 飞, 刘艳华, 马丽丽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发达,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大小事件几乎都能迅速被人们所获知,各种匪夷所思的社会新闻充斥网络。人们在享受这种信息狂欢的同时,也折射出种种社会问题,诸如拜金、冷漠、跟风、过度自我中心等等。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引发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重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而且是高校所有教师的教育任务。

1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古籍里有诸如:“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立爱惟亲,立敬为长,始于家,终于四海。”“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些表述,概括地将人的道德情感与社会秩序联系在一起,希求强化国家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剔除过时的封建思想,这些精炼而内涵丰富的语句,所宣扬的爱国、爱家、爱岗、重视人际关系的良性秩序、肯定并张扬人性中的正义与良善思想,如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进入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也从未缺失过,只是在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急功近利思想在社会上日渐泛滥,崇洋媚外思想也一直未曾断绝,享乐主义在年轻人中日渐普遍,这些在一定程度影响到教育领域,造成种种道德失范现象。1995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得到重视。就高校而言,除了此前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外,近年又增加了“公民素质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无不体现了时代对年轻人的期望,各级各类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愿望。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的任务,而且是所有教师的任务,这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中明确提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课程思政的提出,明确了高校教师切实做好育人工作的路径。

2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来说,是一直都在探索的。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时期文学现象的介绍,对作家作品的分析,无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色彩。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有崇高的意境美,或有深邃的思想,或有美好而浪漫的理想,或有尖锐的现实批判。不论哪一种,都是对美好人性人情的向往,对国家民族满腔的热爱,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对公平和正义的追寻。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合乎情理的解读,必然能得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的结果。

新文学初期,文学以反抗传统文化对个性的压抑,提倡人道主义、启蒙主义,“人的文学”成为主流。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通过狂人提问:“从来如此,便对么?”并借子君之口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之后革命文学逐渐发展壮大,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成为文学的主流。延安文学传统本身就是为政治服务,也是党领导下中国革命进程的文学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自不必多言。新时期以来,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学也走向多元,但总体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人的文学”。所以,中国现代文学,“见证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变革与变化。”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天然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正门石屏上,有巴金的题词,其中一面是:“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美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高尚的德行操守、深切的现实关怀,即使时代不同,善良、公正、诚信与爱国心却从没有改变。

3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诸多方面,不分主次一把抓,会因缺乏重心而令思政教育无所适从。因此,需要结合文学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发挥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3.1 阐明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必然性

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发展历程了解得越深,就越能感受到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在鲁迅、茅盾等作家笔下,关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以及民族资本家企图建立民族资本商业帝国理想的破灭等的描写,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才能救中国;张恨水、张天翼等作家的讽刺小说生动描画出国民政府的腐败,尖锐地指出了国民政府的无能,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叶圣陶的小说教导我们在国难时期,不能只顾小家不顾国家的苟且偷安,要全民奋起才有可能救国从而自救;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小说让我们看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与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所进行的战争和斗争,感慨于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认识到党强大的凝聚力和新生活的来之不易;闻捷的诗让我们感受到革命胜利后劳动者朴素而美好的幸福,感念于党带给人们的新生活;王蒙的小说让我们警惕党内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意识到陈腐落后的思想也是革命对象,提醒我们革命的持久性和隐蔽性,要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如此等等,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3.2 阐明中国现代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与融合能力

新文学产生于外来思想全面进入中国时期,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国人,在直面外国武力先进的同时,也认识到需要向西方全面的学习和借鉴。表现在文学上,是对传统文学的全面反思,对外国文学精华的吸纳。“可以说,没有外来文艺思潮影响,也不会有新文学革命以及现代中国文学。”这是国力弱小、战火频仍年代中国文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其后文学经历对传统的回归,至新时期,再一次从形式到内容全面接受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其实质则是“在挣脱原有的禁锢过程中,开始谋求与世界、全球的对话,深一步践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寻找文学本体的‘破冰’之战。”所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反映民族生存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寻根文学一度成为主流。中国现代文学整体风貌,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融合能力。这一特质,一直贯穿在现代文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在不同作家笔下,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融合。对于这一点,在对作家作品的讲解中,会有针对性的解析。

3.3 阐明要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有丰富而绚烂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则受国情影响转身向国外吸取新鲜的血液,在新诗和新小说等领域几乎是新生。但即使如此,仍出现了文坛巨人鲁迅,以及在各领域成就斐然的优秀作家,如我们熟知的散文家朱自清、诗人徐志摩、小说家老舍、剧作家曹禺等等。十七年时期,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大影响下,产生了《李有才板话》《红旗谱》《林海雪原》等兼顾艺术性与政治性的优秀革命文学。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余华、莫言、残雪等等一大批优秀作家。这些现代文学作品,以及相关评论文章和书籍,自日本在1920年开启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活动后,大多被陆续地翻译介绍到不同国家。如1926年《阿Q正传》在法国发表,1936年《活着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在英国出版。建国后,译介到国外的文学作品增多,到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更加频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学获得世界关注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现代文学立足传统面向世界,既与世界文学接轨,又有自己鲜明特色,为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然,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英国汉学家蓝诗玲在解释为什么选择翻译当代作家韩少功的作品时说:“《马桥词典》既具有世界性,也具有民族性……使他的小说既受到中国人的垂青,也得到西方人的喜爱。”如果说这是西方译者选择翻译对象的一种标准,则德国的中国学家阿克曼进一步印证了这个标准:他在遇到阿城的《棋王》时,虽然他认为这部小说堪称“伟大”,但因“用白话文写出的小说却蕴涵了极深的古汉语文学感……书中所藏的关于道家思想的哲学思考,是我这个外国人所不能够领悟和有能力涉足的”而放弃对它的译介。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学不仅参与世界文学与文化的交流,还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现代文学起步晚,按西方标准来看精品少,但中国文学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我们既要看到被西方世界认可的文学成就,也要看到不容易被西方评论界理解或传播的那些文学成绩。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心。

4 结语

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体现真善美,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文学即人学”理论,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提高学生辨析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