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影响探析
2021-06-07孙红忠
孙红忠, 陈 娟, 朱 淼, 鲍 勇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新型冠状病毒的暴发给全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发展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影响到每个人的安危。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我国政府立即启动一级响应,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很好地控制了疫情的发展、蔓延,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力量。但疫情的肆虐给各行各业生存、发展都带来了深远影响,具体到期刊业,对期刊的市场化如零售、广告、印刷、物流,以及学术类期刊的采编工作都影响很大。对农业科技期刊而言,疫情延缓了期刊出版进程,强化了期刊的公益性和社会服务功能,对期刊的出版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徽农业科学》在疫情暴发期间,遇到了来稿数量减少、线上办公协作不畅、人员情绪不稳定等问题,编辑部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了刊物正常平稳出版。以该刊为例,剖析新冠疫情对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探讨疫情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新模式,以期为广大科技期刊同行提供借鉴。
1 新冠疫情对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
1.1 期刊的公益性与社会担当应提升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桥梁,在新冠肺炎新知识的发布和宣传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2020年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通知要求出版界要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遇到新冠疫情这类社会公共卫生事件时,科技期刊需承担起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并突显自身公益属性,各类期刊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作用。大多农业科技期刊的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均转载有关新冠肺炎的最新进展研究报道,例如,抗击疫情的先进事例,以及复工复产相关防疫指南、注意事项等。农业综合类期刊通过邀请农业科研专家直播、访谈等形式向种养大户、基层科研人员普及新冠疫情形势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应对措施;农业高校学报则在向师生做好防疫、抗疫知识宣传的同时,以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积极向高校学生及教师推送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和科研相关知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1.2 期刊的出版方式和内容应更新
疫情背景下,大众需要权威的、有独特视角的报道和信息,内容永远是“王道”,是期刊的根和灵魂。一方面,在疫情全面暴发的特殊时期,各行各业停工歇业,纸质期刊无法正常出版;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防控疫情最直接有效的举措就是减少聚集。居家隔离的群众有大量空闲时间,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全国乃至全球疫情发展的最新动态,全世界的重大时事信息,同时需要观看各类感兴趣的新闻、影视作品或阅读相关文章。疫情对期刊的出版方式和出版内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迫使农业科技期刊要转变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树立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要素、全功能转型的思想观念,依据自身专业性、权威性,推出更多适宜线上“立体传播”的优质内容,实现期刊全媒体及时、有效、全方位互动的持续创新。许多优秀农业科技期刊运用新媒体手段,推送了大量文字类深度报道和包括直播、采访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产品,在疫情抗击过程中发出响亮的期刊强音。
2 疫情背景下农业期刊面临的困境
2.1 来稿数量减少
疫情期间,为防止聚集和减少接触,大量学术会议交流活动停止了,组稿活动不能深入科研一线,与专家只能采取线上交流模式,组稿受到影响,效率较低。统计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2-5月份来稿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具体表现为疫情暴发期(2020年2月)来稿量略微下降,疫情中期(2020年3-4月)来稿量下滑明显,疫情后期(2020年5月)来稿量下降趋势减缓(表1)。
表1 2019和2020年《安徽农业科学》来稿量统计
2.2 线上办公协作不畅
近年来,《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各部门工作协调,刊物每期都能按质按期出版。在疫情全面暴发前(2020年1月底),2020年第3期已送厂印刷,第4期正在编辑原稿。疫情全面暴发后(2020年2月),受疫情影响,《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编辑的办公地点由办公室转为家中,办公方式由线下办公转为线上办公,交稿周期也由每日交稿变为每3日或每周交稿,出现了原稿交稿不及时、校对稿错误修改不及时、照排及做图不及时、与作者沟通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刊物的出版工作受到较大影响。
2.3 人员情绪不稳定
疫情全面暴发的2月份,全国每天新冠肺炎新增数较多,需要大量防疫、抗疫物资。这时也出现了抗疫物资紧缺和哄抢的局面,口罩价格涨得过快,酒精、消毒液等抗疫物资市场供应也很紧张。疫情的大面积暴发和抗疫物资的紧缺引起了普通民众心理恐慌,《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员工也存在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够、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以上因素影响了刊物的正常出版工作。
3 疫情背景下农业期刊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防疫、抗疫学习及宣传
疫情前期,网上谣言较多,引起民众的恐慌。针对这一现象,《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领导多次召开网上办公协调会,要求编辑系统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防疫、抗疫相关知识,提高自身防控意识,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科学战“疫”。此外,《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新媒体部积极投入抗疫宣传,自2020年1月开始,通过期刊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平台陆续发布《带您了解如何科学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个人防护,你要知道的十个关键》《疫情期间如何安心宅在家?做好这几件小事就行》《要回去上班了,如何预防新冠病毒传染》等42篇抗疫专项报道,在提升编辑部防疫、抗疫水平的同时传播了正能量,缓解了民众的恐慌心理,也担负了期刊社会服务的职责。
3.2 做好相关防疫保障
疫情期间,为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采购与发放防疫物资。在疫情防控物资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采取自购与向上级申请购买相结合的方式,线上、线下多渠道采购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并迅速发放到位。(2)坚持每日报告制度。疫情发生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每天组织员工全员排查健康状况,要求员工每天早上8点前需准时报告体温及其他身体健康状况指标,并排查员工家庭来访情况及活动路线等。(3)隔离外地返肥人员。对外地返回合肥人员,《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全部严格落实14天居家隔离政策。(4)严格办公场所的抗疫制度。对进入办公区人员,《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严格落实登记、测体温、消毒、洗手等防范措施,要求所有人员佩戴口罩、消毒衣服和鞋子,禁止聚集、减少接触,规范办公秩序,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3.3 有序复工复产
疫情暴发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两次延长春节假期,疫情初发至2月9日,期刊社员工全部居家办公。2月10日至4月6日,实施弹性工作制度,即根据工作性质不同,不同部门工作人员采取不同的坐班制度,错峰上班。具体措施是:社领导以及负责内外联络的通联部、负责期刊对外宣传的新媒体部、负责稿件文字及图片排版的照排部每天都安排1~2名工作人员值班,编辑则根据自己的工作计划结合总的出版进度适当安排坐班时间。4月7日,杂志社正式全面复工,但同时要求员工上班期间做好办公室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做好防护。
3.4 稿源、生产两手抓
稿源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根本,稿源不足的期刊犹如笼中困兽,发展受限。编审流程是否顺畅则关乎期刊是否能持续、稳定发展。两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针对疫情前期稿源不足的问题,《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领导组织约稿编辑、通联人员、文字编辑等召开专题线上会议讨论解决方案,最终从稳固老作者和开拓新作者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疫情期间《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安排专人策划相关专题,组织本刊老作者中植物保护、水产、土壤肥料、园艺、农学等方面的专家为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答疑解惑,并通过刊物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等平台进行发布传播。该措施既彰显了刊物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又增加了老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得到了刊物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安排专人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大型网络平台检索符合本刊报道方向的文章,直接与作者联系,发送本刊简介、已刊登的优秀文章及约稿启事进行约稿。通过以上措施的持续推进,来稿情况日趋好转。
针对疫情前期线上沟通协作不畅影响期刊正常出版的问题,《安徽农业科学》期刊社领导组织通联部、照排部、编辑部等多部门召开线上办公会,编制详细的出版流程进度表,要求各部门根据出版流程制定工作计划,并安排专人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疫情开始后到期刊社全员复工前,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的调度人员根据期刊正常对外联络需要以及出版进度,安排每天的坐班人员,各部门通力协作,确保每个环节都无稿件积压,全力保障刊物出版正常化。经过不懈的努力,截至4月7日全面复工时,刊物已基本赶上刊期,将4月上旬刊(第7期)送厂印刷;到4月20日,已完全赶上刊期,将4月下旬刊(第8期)送厂印刷。
4 结语
虽然目前我国新冠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各地都在有序的复工复产,但全球的疫情发展仍呈蔓延的态势。农业科技期刊仍然要保持高度警惕,在保证刊物正常出版、提升服务质量和期刊影响力的基础上,继续承担发布和传播科学、权威新冠肺炎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发展新动态的社会责任,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兼有媒体和出版之长的农业科技期刊,一方面应将传统的专业采编优势和内容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策划采集、编辑出版、传播推介等各个环节进行高品质的输出;另一方面,应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全媒体平台的功能效应,利用线上传播、线上服务、线上平台等为读者和行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在保证期刊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提升期刊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