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室性早搏及其意义
2021-11-10郑程
郑程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276
室性早搏是临床发病频次最高的心律失常之一,指的是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所引起的心脏搏动,发病范围较为广泛,以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居多,同时正常人群也有一定概率患得此病,室性早搏的病理表现变异性较强,可由无症状或轻微心悸发展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继而诱发昏厥和黑蒙,且病理症状与预后转归无固定的平行关系,不同人群所引发的室性早搏,所产生的预后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专科医师对室性早搏进行评估时,需根据本症的严重程度做危险分层,以此作为对症处理的依据,并选择对应的解决方案。笔者就室性早搏展开如下概述:
1 室性早搏是什么?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理性质,将室性早搏分为以下两类:
(1)良性室性早搏
良性室性早搏指的是以各种检查手段都无法明确心脏病证据的室性早搏,属于临床上发病频次最高的一种室性早搏,良性室性早搏会随着病人的年龄增长,发病频次逐渐增高,但不会给身心健康造成过多的干扰,因此即便确诊患得良性室性早搏也无需太过担忧和紧张,只需调整好日常作息,睡眠质量差、喝咖啡和浓茶等、吸烟、饮酒、紧张、焦虑等都是引发该症的独立危险因子,应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做出规避处理。临床治疗该症,可选用2.5mg的安定,每日服用3次,如心率过快,则可服用12.5~25mg的倍他乐克,每日服用2次,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也可以服用中药稳心颗粒,每天3次,也可获得不错的用药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良性室性早搏不建议服用过多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引发严重的药副反应。
(2)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
特指的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多发于冠心病和心肌病患者,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最频发的症状为心悸,这是由早搏后的心搏增强与代偿间歇引起,有时患者还会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和头晕等感觉,心悸症状可引发焦虑情绪,致使儿茶酚胺水平增高,促使室性早搏发病频次增高,引发恶性循环,如室性早搏发作中触发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则多表现为黑蒙和晕厥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需在专业的心内科医师指导和观察下用药,除了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外,还需解决如低血镁、心衰等发病诱因。
2 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
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如下:
(1)过早发生的QRS波群,时间限制通常在0.12s以上,呈宽阔畸形,ST段和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2)室早与其前方的窦性波动的间期称之为配对间期恒定。
(3)室早有小概率能够逆传心房,可提前刺激窦房结,窦房结因此在冲动发放中未受干扰,室早后引发完全性代偿间歇,包括室早在内的两个下传窦性搏动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间期的和,如果室性早搏刚好处于两个窦性搏动间,且无室早后停顿,则稱之为间位性室早。
(4)室早的类型室可呈现孤立或规律性出现,二联律指的是每个窦性搏动后都有一个室早,三联律指的是每两个正常波动后,都有一个室早,以此推进,持续发生两个室早则称之为对室早,持续三个以上的室早被称为室性心动过速,同一导联中,相同的室早形态称之为单形性室早,而不同形态者成为多形或多源性室早。
(5)室性并行心律指的是:心室的异位起搏点呈现独立的发放规律冲动,可预防窦房结冲动入侵,心电图呈现为:①配对间期缺乏恒定,与室早的配对间期存在不同恒定。②两个长异位搏动的间期,是两个最短异位搏动间期的整倍数。③主导心率下传冲动与心室异位起搏点冲动同时抵达心室,可诱发心室融合波。
3 室性早搏的治疗方法?
专科治疗室性早搏应根据病情的危险程度而采取对症处理措施,在治疗过程中,既要避免误诊或漏诊器质性心脏病相关的室早,同时要预防过度治疗,避免在良性室性早搏的治疗扎洪使用过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严重的药副反应。治疗原则应以病因治疗和纠正心律失常为主,首要任务在于治疗基础心脏病,同时找出诱发室性早搏的原因所在,开展对因治疗,治疗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减少早搏数量,而是以保障患者的长期预后水平和生存质量为最终目标。
3.1未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治疗
即便经过Holter等危险分层检查,确诊为频发室早或少数多形和成对的室早,仍然具有较好的预后水平,从危险效益比的观点出发,专科医师通常不建议采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这类未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属于良性室性早搏,通常治疗以去除诱因为主,如患者过度焦虑或紧张,可采取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或镇静剂缓解临床症状,如情况严重者,可采取β受体阻滞剂,也可以选用短期类的Ib药物,例如美西律,或Ic类药物,例如莫雷西嗪或普罗帕酮,但最好不要使用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3.2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
尤其是病理类型复杂且心功能水平不全者,普遍预后水平较差,应根据室早的复杂程度、左室射血分数和既往病史做出危险分层,病情危险程度越高者,就越需要严格给予观察和治疗,首先需对原发性疾病做出对症处理,控制病情诱发因素,并在这基础上采取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方案。复杂性室早类型患者可选用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根据心脏疾病的差异和心功能水平采取用药,基本不选用Ia类药物,可适当选用利多卡因或美西律等Ib类药物,这类药物通常不良反应少,疗效可,同时可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水平选择IC类药物,如普罗帕酮,可发挥抑制心功能和传导系统的不良反应,同时冠心病患者需采用β受体阻滞剂。
4 总结
综上所述,室性早搏是临床发病频次较高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广泛的发病范围,以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的健康群体也有一定概率患得此症,且随着年龄增长,室性早搏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本症的病理表现复杂,且病症表现与预后转归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专科医师在处理室性早搏的时候,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形做出灵活评估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