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服务青年婚恋的模式研究
2021-11-10陈欢欢
摘要:青年婚恋既是青年自身的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长远来看还将影响我国的人口。青年婚恋不仅是个体生活发展的重要生命事件,更是衡量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尺度,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青年婚姻婚配的现状及背后的原因,对共青团服务青年婚恋主要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性思考:①利用线上网络资源,发挥引导作用;②积极组织线下活动,助力青年交流、交友;③整合社会资源,正确引导青年婚恋,为共青团服务青年婚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青年婚恋困境原因的挖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关键词:青年婚恋;共青团;婚恋观
一、引言
共青团作为青年人的组织,在服务青年婚恋中已走过百年,青年婚恋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青年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2017年9月,共青团中央牵头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着力贯彻《规划》关于青年婚恋服务的工作部署。该意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部署青年婚恋服务工作的政策性意见,形成了共青团牵头、社会力量齐抓共促的推进协同机制,强化了婚恋行为规范、价值引导、权利维护措施的具体落实,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人口已达2.4亿。适婚青年单身现象逐渐被社会关注。本课题以青年婚恋为对象,根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2016-2025年)》中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为14-35周岁,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学者对大龄青年的界定一般为30岁以上,因此本课题将“大龄青年”界定为30-35周岁之间的未婚青年。由于离异与再婚的因素较复杂,本文只关注初婚青年。
二、青年婚恋问题的研究现状
关于婚姻挤压及婚姻梯度的问题,在一些文献中均有涉猎,对于农村青年婚恋的主要观点有:郭显超(2008)认为由于城乡的差异较大和流动人口逐渐增加以及择偶过程中的婚姻梯度选择规律等原因,婚姻挤压的矛盾必然发生转移,农村地区条件较差的男性更容易处于婚姻挤压中.刘利鸽(2011)等人的研究观点为农村大部分大龄男性的未婚状态是由客观因素所引起的,是被迫不婚,而非自愿。王晓璐(2020)认为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及性别比例失衡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农村青年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婚恋危机,农村婚配挤压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青年婚恋的主要观点:陈昕苗(2021)等从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研究了城市青年的身份认同,城市单身青年对于单身身份的态度也更加多元。经过“自我”与“他者”的互构共变,形成不同强度的单身身份认同感,并由此分化为“恐单族”、“安单族”和“乐单族”三种不同单身类型。宋月萍(2020)认为在性别分工不等、个体主义导向,中国青年整体受教育程度提升的背景下,女性主动单身的趋势明显。Miller(2007)认为,人类特有的品质、价值观是挑选高品质配偶的最有力的因素。许多品质特征(如亲和力)与社会关系、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甚至基因适应性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一个在道德维度上具有较高品质的配偶。
共青团服务青年婚恋方面:景晓娟(2020)认为共青团服务青年婚恋可在以长链完整服务、以社交推动婚恋、以制度保障婚恋、以定制服务多元、以科学促进发展、以公益获得收益等六方面进行推进。许昌秀(2020)认为青年婚恋困境存在着诸多问题:恋爱动机不纯化、择偶观多元化、婚姻观功利化、性爱观开放化等。针对当代青年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安徽省共青团主要从网络引领和举办婚恋交友活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但安徽省共青团尤其是基层团组织还存在着婚恋交友活动效果不明显、网络阵地教育功能不健全等问题。就如何改变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兴趣为指引实现小群多样化、实行专人专项管理等一些设想。共青团服务青年婚恋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从线上、线下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探寻共青团服务青年婚恋的新模式。
三、共青团服务青年婚恋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压力大,生活社交圈变窄
很多青年对婚恋关系也曾有美好期待,现在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很多青年忙于工作暂无暇顾及,有些青年群体的工作或生活范围较固定,接触到合适异性的概率变小。由于现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群体需要了解外界社会的新闻热点或者新鲜事物都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搞定,有时即便和同学、同事朋友聚餐很多也是在手机上刷微信、短视频,大家语言交流的相对较少,这也导致现在青年群体的社交圈子、方式、社交态度有了一些变化,深入接触及了解不同人群的机会也相对变少。
(二)婚姻观念多元化,部分青年安于现状
当代青年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很多能实现在物质生活的自给自足,对过去男主内女主外的婚姻模式的根基有一定的影响,一些青年从小生活较富足,兴趣爱好广泛,对于精神上的追求要大于物质上的追求,业余生活也较充实舒适,对于恋爱婚姻的观念也较过去变得多元化,对于婚姻也变成一个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另外,近年来,彩礼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彩礼呈现越来越高的现象,部分地区盛行攀比之风,一般彩礼钱从5万到20万不等,有的地区会更高,房子、车子等有时也会成为一项重要的筹码,这对一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农村男青年来说婚恋交友不易。
(三)部分青年有恐婚現象,认为结婚缺乏保障
根据民政局的资料显示,近年来,离婚率也是居高不下,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有很多,较为常见的有夫妻间产生经济问题、夫妻的观念有较大不和、存在道德背叛的婚外情、家暴、受到双方父母的干涉等。这些都让现在部分青年人感受到婚姻的不安全感,认为结婚是没有保障的。而当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这方面的信息也会通过互联网的发酵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也让部分还没有走入婚姻的青年产生一定的恐婚现象。
(四)婚恋交友部分线下活动活动宣传渠道单一,信息传达力度不够
共青团组织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婚恋交友线下活动,满足了广大青年对于拓宽交际面,结交异性朋友的需求。但是大多数线下活动的覆盖面不太广泛,主要集中在城市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而小微企业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乡镇青年等群体很难全面覆盖。小镇青年小Z表示:“每次活动结束了我才知道,这么大的活动新闻上应该进行适当宣传。”究其原因,共青团组织多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活动信息,信息发布渠道较为单一,信息的传达力度不够。
四、共青团服务青年婚恋的模式
(一)利用线上网络资源,发挥引导作用
当代青年比较集中的聚集在网络上,利用网络资源,共青团搭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等方式搭建青年线上及时沟通交流的平台,构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青年群体联系的互动空间。推送热点婚恋问题,鼓励青年进行讨论,倾听青年的心声。引导青年向上向善,解决青年的突出问题,实现价值引导。共青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未婚青年数据库,一方面为相关对象的数据真实性起到一定的核查作用,另一方面可对未婚青年进行进一步细分,为线下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及分类引导的依据。
(二)积极组织线下活动,助力青年交流、交友
共青团通过线下活动向青年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单身青年线下交友联谊活动,以读书、分享故事、才艺展示等形式将有相同爱好的青年汇集在一起,交流学习,拓展朋友圈。通过读书分享等活动环节,为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健康积极的交友观。可以借鉴安徽省共青团在“开往青春的地铁”主题列车“青年之家”在主题车厢里特设婚恋家庭主题,通过卡通形象宣传文明婚恋观,并在行进的地铁车厢内举办集体婚礼,倡导温馨节约的婚礼新风尚。在线下活动的实施中,共青团应以兴趣为指引,兼顾地域、行业和青年诉求,以细分的青年数据库为技术支撑,为志趣相投的男女青年建立主题俱乐部,如户外运动、读书交流、音乐舞蹈等才艺交流,在此基础上开展婚恋交友活动,实现小众多樣。一方面使服务更具针对性,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向青年传导积极的婚恋价值观和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
(三)整合社会资源,正确引导青年婚恋
共青团在引导青年婚恋观方面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对青年进行引导。首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大学生德育课中引入健康积极婚恋价值观的引导,从大学生抓起,从思想上进行净化和洗礼。其次,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及青年数据库资源信息,加强宣传力度,打造真实可靠的婚恋交友活动品牌,扩大活动影响力。另外,在线下的交友活动方面,可以借助前期搭建好的数据库资源,扩大宣传的广度;最后,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获取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各方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引导合力,共同促进青年形成文明、科学、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念。使共青团真正成为青年婚恋问题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9/18/content_5225967.html,2017-09-18.
[2]国家统计局:分地区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分的人口.
[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indexch.html.
[3]孟易.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婚姻梯度现象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8,(36):227-228.
[4]郭显超.中国婚姻挤压研究的回顾与述评[J].西北人口,2008,(1):75.
[5]刘利鸽,靳小怡.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农村成年男性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1,(2):29.
[6]王晓璐.当代青年择偶模式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基于择偶拥挤视角的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4):75.
[7]陈昕苗,卫甜甜,任明明.城市单身青年的身份认同探究—基于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J].北京青年研究,2021,(1):19.
[8]宋月萍.单身族群带来的文化空间与发展向度[J].人民论坛,2020(12):105.
[9]Miller G.F. Sexual secletion for moral virtues.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2007(82):97-125.
[10]景晓娟.共青团服务青年婚恋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07):21.
作者简介:陈欢欢,1985年3月10日,女,汉族,籍贯:河南省郑州,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