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理与路

2021-11-10张旭王猛刘慧王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重大意义建设途径师德师风

张旭 王猛 刘慧 王申

摘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水平、尊重教师职业是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高等院校建设的基础除其硬件之外,另有教师队伍建设,而教师职业建设则是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石。“师德师风”,即教师职业道德与品行规范,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领域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水平,其评判标准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教师职业领域的具体化。

关键词:师德师风;重大意义;建设途径

一、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对高校师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党我国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着推动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国务院先行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的要求,有力地将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置于关键处。

由此可见,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的高校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崇高的科研精神,更要持其党性,继承发扬先进的思想文化。高校教师不仅为师,授业解惑,也为科研者进取探索,更为学生的人生引领导师,塑其德,铸其才,弘扬文化,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任重且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指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强调了道德建设目标。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自身光荣的使命是落实高校社会责任感的基本体现,是时代进步的应然之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充分说明教师道德水平和操行修养,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保证。

无论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对学生的细致教诲还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微末言行,甚至眼神等细微表情都可显其德,现其风。所谓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才可育人向善。要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以身作则将育德、育人、育己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重育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的精神,而且更要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而高校的特殊地位,自然使其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的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于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引领高校师德建设这项基础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同时也为高等学校师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促进高校师风建设新思考

(一)智者,人之师也;高校筑牢人才培养之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各高校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出一系列变革。育人必先育人师,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为新时代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生活做出奉献。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影响深远,作為人才培养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与当代大学生群里接触最密切、互动最频繁、交往最直接的群体,教师学术不精、师风不正则可能误导国之栋梁的发展,因此高校在教师队伍的配备、引进、培养、管理、考评等工作中无不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强调教师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功能,更重要的在于教师承载着传播文化、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二)师者,人之范也;高校紧抓师风建设之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教师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推动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参与者、高质量教育事业发展的助推者,社会对教师群里给予较高的期待。作为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教师不仅需要精湛的业务,更需要高尚的师德师风与之匹配,教师应当用知识和经验充实学生、用责任和关爱守护学生、用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言之,教师自我修养的形成会影响和带动学生,当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与时代不符,违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等要求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动摇,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度和自豪感丧失,教师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紧抓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底线,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指导,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全方位、全过程的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再提升保驾护航。

三、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德法并举”具有显著特点,其强调在发挥道德教化作用的同时结合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这就对高校师德建设如何施行提供了启发。

首先,建立健全一系列高校师德考核、监督、激励等规章制度是“成其方圆”的根本,高校成立专门的师德建设领导部门对教师进行考察,内容包括教师是否做到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训、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基本要求。考核方法可以通过向本校学生发放匿名问卷、建立师德意见箱、开启不良师德投诉窗口等全方位多方面监督教师思想作风。对于师德考核结果中的师德先进个人和集体,给予荣誉称号并且在学校评职、评级、评优中优先考虑。

其次,加大社会主流媒体“对点宣传”,对具有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的教师个人、团体的宣传力度,发挥榜样的力量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高校也要组织专门的师德教育学习活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讲话,并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师德主题宣传讲座、经典案例分析等活动。

最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教师师德监督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及高校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红七条”的行为严肃处理,并加快建立终身问责制,对高校教师由于违反师德而造成的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后果,应严格追究连带责任。

(二)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高校师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有关于论述师德的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发展和弘扬我国传统师德文化精华不仅丰富了新时代师德内涵而且也是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念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高校在師德课程教材编写中应将传统师德思想与现代教师道德理念相结合,使优秀的传统师德文化可以符合新时代教育事业的要求。高校通过组织教师品读与师德相关的经典名著,开设专门的网络论坛为教师分享读书笔记和读书收获提供平台。

(三)加强师德考核并纳入高校教师准入资格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称为“顽瘴痼疾”。对于高校办学水平和评价教师综合能力而言,不注重将道德纳入评价体系必将违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师德纳入高校教师准入资格制度中是教育回归本质和初心的必然要求,但是高校人事部门在实际开展教师招聘工作中更侧重于教师学历、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的考察,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考核多流于形式,缺乏对申请人深入考察其政治倾向、学术道德、行为作风等,易造成引入个别“有才无德”的个体混入高校教师队伍。发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引领作用,将师德评审标准纳入高校教师准入资格制度中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路径。

首先,要提高高校人事部门对申请者师德的考察意识,将师德水平放在衡量申请者是否胜任高校教师工作的首位,杜绝出现申请者因学历高或科研能力突出而放宽师德要求标准。其次,应对走向岗位初期的实习教师进行系统的师德素养培训和长期动态考察,开设针对实习教师专属的师德教育课程,并在结课时结合考试成绩及日常表现决定教师是否具有转正资格。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招聘工作机制,制定规范详细的师德标准,将师德考察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真正将师德作为决定是否能成为高校教师的关键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利爽,阳荣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C9联盟”高校师资队伍及结构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7(06):32-37.

[2]戚如强.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精神实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7):35-42.

基金项目:

本文系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与路径》(xj2019-31)阶段性研究成果;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2021SJA199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1.张旭(1987.06—),男,汉族,河北省保定市,在读博士研究生,就职于扬州大学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扬州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2.王猛(1987.08-)男,汉,安徽省人,江苏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江苏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毕业,扬州大学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惩戒等。

3.刘慧(1990.7),女,汉,江苏,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扬州大学。

4.王申(1995.06-),男,汉,江苏省宿迁人,毕业于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现就职于中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重大意义建设途径师德师风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原则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浅谈数字档案资源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基于浙江省港口建设现状的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