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

2021-11-10周霞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全球视野,把生态理念融入人类文明发展之中,探寻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基础的,以长期发展中的生态工作为实践基础为奠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飞跃,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和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习近平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态环境,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文明之舟。 ”[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图景,明确提出要做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共识和心愿。一幅绿色图景正铺开在美丽的中国。在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实践中,确立了以“六条原则”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六条原则”构成基本内容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受制于自然界的条件和环境,人类只能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的现有的生存资料进行生产。庄子曾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做到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去做事,按照自然法则去生存。后来进入农业时代,人类开始对自然有所认识,开始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为了获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对自然的消耗超出了自然原本所能承受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于征服自然的想法越发的明显,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驾驭自然的能力也是日渐上涨,但随之对于自然界无节制的利用和开发,使得自然目前已超过了本身的承受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开始出现危及。反过来看,“天人合一”反而是我们现如今说追求的良好的与自然界的关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 ]”所以对待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一味的发展不保护,一味的索取不投入。要多做显山漏水的好事。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多年以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这些流传千古的平实无华的自然观,给与我们丰富的内涵,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理应做到尊重和保护,保护赖以生产的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努力发展才有意义,如果没有适用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追求再多的名利金钱也是无意,甚至虚化。随着十八大我国主要矛盾发生的改变,现如今所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的现代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人民对于追求精神财富的需要越发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就是民生,要将环境作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来看待,保护自己一样的保护我们赖以生产的环境。

(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生态福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公民们最平均的公共财富,这一理论来源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改善我们的民生,造福群众是党说追求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化环境的成功是我们党内的使命和发展的目的,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同时也是民生问题中最大的社会问题。生态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态产品,逐渐满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始终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这是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服务,始终为我们人民幸福不断努力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的事情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的事情也阻止。“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取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渴望。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习总书记最新提出来的三个共同体思想之一,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系统,是一个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人的根本命脉在于田地,田地的的命脉在于水,水的命脉在于山,山的命脉在于土,土的命脉在于林和草。这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眼光长远,看整体发展,看长期性发展,不能因小失大,对生态系统造成损伤。“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治理的整体观、发展观。长期以来,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直存在着独立治理、多出问题,不协调等问题,如果种树的人只管种树,治水的人只管理水,保护田地的人只管理和保护田地,很容易只在乎一个,而失去另一个,生态就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用全局的角度寻找改善生态环境的正确方式,而不是从单一的观点来处理问题,而是通过统筹规划、多举并措和综合措施,推进生态环境管理现代化。

(五)用最严格的制度和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系统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与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法治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处罚不到位有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我国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格的法治,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可靠的保障。目前,在中国大地上,“绿水青山是金银山”的观念“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已经成为全党和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创新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和评价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无形约束,尤其是在制度方面。将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生态效益等可以反映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制度标准,并将其纳入生态发展评价体系。形成一些监察机制、考核办法、惩奖机制等,激发各政府部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习总书记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那些沙漠,那些戈壁,曾经也是树林阴翳,草木丛生,但由于人类的过渡活动,经过几千年的砍伐,便形成了如今荒凉的不毛之地,以史为鉴,构建绿色和谐家园是我们人类的共同理想,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我们不能已过去的发展思想规划未来的前进方向,现如今,只有全世界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应对目前出现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让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才能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不论世界哪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世外、独善其身。

二、“五大体系”构成保障支撑

(一)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基本特征,所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文化,它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人文文化,更是一种先进文化。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与环境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包括五个方面:工业生态与生态工业化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为重点的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保障;注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有效预防和控制环境风险的生态安全体系。不难理解的是人类要将生态价值观念、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保护我们当前的生态环境建立响应的保护措施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以推进文化与生态相结合形成独立的生态文化体系。

(二)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经济系统要求建设以工业生态化和生态工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系统。产业生态化要求在发展的时候,要将地区自然承受能力作为其参考标准,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更多层面是保护自然。生态产业化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基础上,将自然合理规划,把生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加以开发和利用。应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要素,将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同时也是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途径和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需求、相互供给的双向关系。产业经济在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充分的发展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与此同时,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在这样一个逻辑构建下,生态环境和产业的关系就要重新整合得到调节。构成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经济体系,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开发与环境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变成生态保护。

(三)目标责任体系

目标责任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对政府主义及其相关的体制单位实行问责制度,是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责任制度更加全面和完善,要将责任制落实到具体和岗位。第一类就是根据具体减排目标、环境质量改善等任务进行目标考核,只有将硬标准落实到考核标准才能激发责任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二类是以调整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为导向的全面客观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标准为代表。第三类是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导向、引导和试点的评价体系。 对于目标责任体制的发展首先要明确的知道生态文明體制的主体是人人参与,政府对其监察工作要细化。

(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深刻愿望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执政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顶层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制定了四十多条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修改了环境保护法。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加快形成,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生态文明制度也是比较完备,在基础性改革、健全环境治理体系、资源总量管理体系、综合保护体系、生态文明评价标准和问责制。

(五)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安全体系是集聚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生物链的合集,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海洋等,人工生态系统的安全包括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安全。整个生物链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加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也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该用“整体观”来思考生态安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的生态治理。面对日益负责的生态安全问题,一方面要拥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科技创新对于生态的影响,不能在一味追求科技创新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人类永恒发展的主题,需要我们终生探索,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必修课,不管我们的社会如何的进步,生态环境永远是我们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认真的去研究。

三、“四点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迈向绿色发展的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造福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华民族历来尊重和热爱自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指出,总体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呈现稳中驱好态势。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永久发展的重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牢记初心和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内涵丰富,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中心,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的系统,它全面阐述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态度和实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启示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是集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一个整体。

(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主席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探讨生态文明问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必须树立尊重和适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树立生态理念,完善生态体系,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发展与生态必须相互作用的思想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大致一致的。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可分为两部分: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改造和引导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强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必须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这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打几场标志性战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必须坚持以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为抓手,加强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让蓝天、白云、繁星回到人民生活。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治理,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多渠道支持政府和社会合作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力度,研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我们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促进社区建设与人类共同的未来。

(四)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全面科学规划,系统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一个无所不在、涉及面广的生态文明,往往不足以解决一个部门的问题,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关键是要依靠党委和政府,发挥好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关键是要强化各级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坚决抵制只喊空话的领导,做到实干实干。切实享受各级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工作,相互回避,做好区域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和环境质量工作,先解决后解决,是第一位负责人的重要工作,是我个人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负责人必须在内部做到,要注意重要环节的个人协调,严格控制重大事项,并至少每季度亲自监督一次重大案件。其他有关领导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黄娟.“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新道路的提出依据与重大意义[J].湖湘论坛,2020,33(4):5-1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0.

3.見《庄子.齐物论》

4.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9.

5.东汉·马融《忠经·证应章》

6.穆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经济日报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6.

作者简介: 周霞,1996,女,汉,籍贯:湖北恩施,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湖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湖北省恩施市,445000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