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德格尔的真理问题

2021-11-10柏郁慧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真理自由本质

柏郁慧

摘要:本文从传统真理符合论入手,通过行为(Akt),行为总是在揭示存在者,行为是自行开放的。而行为的开放性植根于自由,自由是让存在(Sein-lassen),是真理的正确性之内在可能性的根据。由此,海德格尔真理的原初本质可称为完整本质,即真理的本质即自由—让存在,敞开;真理的非本质即遮蔽;真理的反本质即迷误。

关键词:真理;自由;本质;非本质;反本质

一、真理符合论

真理(Wahrheit)意指那个使(让……进入澄明而出现)真实成其为真实的东西。真实(Wahres)就是现实(das Wirkliche),这个“现实”是符合意义上讲的。举个例子,今天外面下雪了。当我们出门或者望向窗外,映入眼帘的是:今天外面就是下雪了。当一个陈述所说的与它所陈述的事情相符合时,那么该陈述便是真实的,反之则该陈述为虚假的。

“真实和真理就意味着符合(Stimmen),而且是双重意义上的符合:一方面是事情与关于事情的先行意谓的符合;另一方面则是陈述的意思与事情的符合。” 就像你说今天阳光明媚,外面就是阳光明媚。传统的真理定义就表明了符合这一双重特性:真理是物对知的符合或者真理是知对物的符合。此种意义上的真理观到底是物先符合知而知后符合物?或是与之相反,知先符合物而物后符合知?再或者是,物与知两者同时符合对方?“真理就是知与物的符合。” 不仅是对现成事物与其“合理性”本质概念的符合,也是对作为人——知识承担者和实行者——的本质的阐释。但对这一概念的不言自明性的本质根据却未深入考察,同时不言自明的是真理有一个反面即非真理(Unwahrheit),它总是被把握为不符合。将真理概念局限于命题真理,真理就是陈述与事情的符合一致。那么我们追问:符合何以可能?

存在物与物之间的符合,例如放在钱包里的两张一百元人民币。还有陈述与物之间的符合,例如这一百元的人民币是用纸做的。但陈述与物之前的符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陈述与物符合了,那物与陈述如何符合?例如纸币是用纸做的,陈述并非质料性的。陈述需做到其所是或者成其所是。关于纸币的陈述把自身与纸币相联系,这就是它把纸币表象出来,言说这个被表象的东西所处的情境之中。天气与陈述之间的符合就是通过表象:一方面,陈述者把天气摆在面前,指向这个对象,让对象向陈述者敞开,另一方面,天气首先自身向我敞开,它自己能敞开。表象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实行就是作为一种行为表现出来,这个“行为”就是我总是朝向对象与对象发生关系的行为。行为的这种向存在者保持开放,开放持留的状态就给予陈述了正确性。这一前提是“使正确性得以成为可能的那个东西就必然具有更为源始的权利而被看作真理的本质”,也就是说氢是水成为可能的条件,那么氢就可以当作水的本质。这时,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关于开放持留的这个行为其正确性得以可能的根据是什么?

“这种先行确定已经自行开放而人于敞开域,已经为一个由敞开域而来运作着的结合当下各种表象的可敞开者自行开放出来了。这种为结合着的定向的自行开放,只有作为向敞开域的可敞开者的自由存在才是可能的。” 可敞开者的自行开放,例如天气,杯子等知性把各种表象联结在一起,可敞开者的自由存在指示着自由的本质。那么自由的本质与真理的联系又是什么呢?

二、真理的原初本质

苏格拉底把本质理解为所是(quidditas),即什么、共相;康德理解本質是何以可能的条件(er möglich);海德格尔则将本质理解为条件之条件(gehundmöglich),使之可能的根据。

“着眼于真理的本质,自由的本质显示自身为进入存在者之解蔽状态的展开。” 自由自行揭示为让存在者存在。它被规定为是对于敞开域的可敞开者来说,向着敞开域的可敞开者的自由让存在者成其所是。自由不是指按照偏好去选择,也不是为所欲为,也不是指我可以去做某事或不去做某事,自由是先于这一切,参与到存在者本身的解蔽过程中,朝向存在者,自身敞开,自身绽出。“被解蔽状态本身被保存于绽出的参与之中,由于这种参与,敞开域的敞开状态,即这个此Da,才是其所是。” “此(Da)”是能敞开存在者的存在,就是人,人不是现成之物,人是需要自己去实现,自由是“让存在”,自身隐退,让存在者显现,“让存在”是去解蔽存在者。在存在论意义上讲,自由就是让存在者显现出来。

海德格尔强调,人之存在是一种出离自身,绽出—朝向对象的存在。我们通常认为人是自由的,是人占有自由才得以自由,而正相反,是自由,即绽出的、解蔽着的此之在占有人,人不得不自由,由此,人才能与存在者发生关系。这样,我们更容易理解真理的本质是在存在者解蔽意义上的实现。真理的本质就是让存在,敞开。存在者是被解蔽状态,此在是在解蔽状态,人以自由的方式存在。这样自由的开放行为摇摆在筹划与被抛之间,总是朝向存在者。

真理如何实现自身?由于真理本质上是自由的,自行开放的状态也会出现一种情况,即让存在者在存在中不是是其所是,这样存在者就被遮蔽了。遮蔽状态就是非解蔽状态,对应真理的本质而言,它就是非真理。“存在者整体之遮蔽状态,即根本性的非真理,比此一存在者或彼一存在者的任何一种可敞开状态更为古老。” 神秘就是真理的根本性的非本质,本质要成为本质,首先是非本质。让存在是解蔽着又遮蔽着的,它解蔽一个对象而遮蔽这个对象背后的整体,即脱境遇化,如果不脱境遇化,就无法将其对象化。真理的原初非本质中的“非”指向未被经验的存在之真理的领域,不仅仅只在存在者之真理的领域中。遮蔽本身都是自行遮蔽的,这种状态下,此在不仅绽出地生存,也固执地持存,非本质也要保持自身。

当我们去解蔽个别而遮蔽它背后的整体时,这个过程作为遮蔽之遗忘状态就会称为“迷误”。迷误是在这种解蔽和遮蔽同时运作的。“迷误是原初的真理之本质的本质性的反本质。” 它公开自身为本质性真理的每一个对立面的敞开域,迷误就是错误得以发生的根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都是迷误的一种。“对被遮蔽者之遮蔽与迷误一道归属于真理的原初本质。”由此,真理的原初本质也可称为完整本质:真理的本质即自由—让存在,敞开;真理的非本质即遮蔽;真理的反本质即迷误。

小结

海德格尔认为,自由的存在状态才是“源初真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此在的“向死而在”,脱离了沉沦的“常人”状态,开始面对自己本己的个体性、可能性,因此,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在《存在与时间》中未对“自由”进行详尽论述,这一点在《论真理的本质》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阐释。总之,真理问题在海德格尔早期其实是有所涉猎的,但到后面才得到了发展和完成。

参考文献

[1]陈辉:《论真理的本质》对《存在与时间》中真理理论的继承[J].同济大学学报.2019.6.

[2]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马丁·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马丁·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丁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注释

①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208页。

②同上,第210页。

③同上,第214页。

④同上,第217页。

⑤同上,第218页。

⑥同上,第223页。

⑦同上,第227页。

猜你喜欢

真理自由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放缩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