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对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10胡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人口结构

胡静

摘要: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于我国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政府鼓励民众采取延迟退休的政策。根据延迟退休存在的不同意见,如不同工作种类延退的意愿不同,隔代照料影响延迟退休以及民众的生活观念转变等提出针对性建议。对不同的工作和地区延迟退休要统筹兼顾,完善托育体系,对延退有损或福利较小者进行倾斜性福利补偿政策,以此延长我国人口红利期,改善人口结构问题。

关键词:第七次人口普查;延迟退休年龄;人口结构

1.研究背景

1.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人口老龄化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到或超过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比重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则标志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间,60岁及以上老人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老人上升了1.91個百分点,占总人口数的8.87%。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比重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0%。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二个十年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第二个十年超过第一个十年。

1.2人口出生率较低,人口抚养比加重

伴随着老龄化加剧,我国还面临着出生率低的情况。2020年我国处于生育期年龄的妇女生育意愿为1.3,已经成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自2010年老年抚养比为11.9%,截止2019年老年抚养比达到了17.8%,上升了5.9%。积极应对加速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改善人口结构问题,政府提出鼓励民众实行延迟退休政策,调整就业年限,以此实现延缓人口红利期。调查显示,在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人占55.83%,充分利用低龄老人较多这一优势,逐步延迟退休。我国生育率降低和老龄化严重,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已是箭在弦上。

2.延迟退休现实问题

2.1劳动差异,延迟退休反应不同

面对延迟退休,不同工作者有不同的声音。职业类型统计为白领和蓝领两大类,不同的工作种类人员对工作时间有不同偏好。白领人员,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比较支持延迟退休年龄,延长退休有助于职工实现人生价值和提高终身收入,能够挖掘二次人力资源。蓝领人员,多从事对自身耗体力、不易就业的劳动,同时具有更换工作种类不易的特点,希望能够缩短就业时间,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

2.2托育问题,隔代照料影响延迟退休

隔代照料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照料行为,祖辈参与照料行为,已经成为众多家庭是否愿意生育下一代的重要考虑因素。我国托幼服务面临总量不足、质量残次不齐的问题,处于社会化托育体系不成熟、家负全责的状态,难以满足家庭托育多样化需求等众多难题。我国市场上托育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安全事故层出不穷,隔代照料是抚育的主要形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会减少隔代照料,影响父辈供养家庭,两种矛盾叠加,托育问题倒逼退休年龄提前。

2.3经济发展,民众生活观念发生转变

延迟退休,是从国家角度考虑实施的政策,但作为个体,民众考虑更多的是对自身的影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多缴费一年,退休时基础养老金提高1%,晚退休一年,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额也随之增加。延迟退休能够继续工作、持续缴费、多缴多得、晚休多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一大批“新老人”。不少老人有钱、有时间,享受休闲时光,希望在退休之后开启“第二次人生”。

3.对策建议

3.1延迟退休方案需统筹兼顾

不同群体退休意愿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根据不同群体采取弹性退休制度,给劳动者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增强延迟退休实践效果。根据工作不同采取弹性工作时间调整,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老龄化程度,拒绝采用“一刀切”的方法,采用先行试点,“延迟+缩短”并举推行。对于高人力资本的脑力劳动者可以适当延长;对于工作多耗体力、有损健康采用缩短退休年龄方案。

3.2完善我国社会化托育体系

针对我国托育面临的主要难题,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婴幼儿照料的公共物品属性,积极履行相关政策出台,监督各方面体系的构建,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划分和联动机制,建立行业准入规则,促进托育服务市场的规范化运营。针对不同家庭存在个性化需求问题,引导社会力量办理社区托育,办理多样化托育服务,满足个性化照料需求,减轻家庭婴幼儿照料的负担,缓解延迟退休的后顾之忧。

3.3政策福利引导先行

调整就业年限,既要看到延长退休年龄存在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可能会引起的消极影响。政策鼓励先行,向民众说明延缓退休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采用标语、条幅等宣传方式阐明其问题,消除民众疑惑。调整就业年限需要按照节奏循序渐进,给予劳动者选择的空间,对于延退对个人利益有损害或者福利较小者进行倾斜性福利补偿政策。

参考文献:

[1]路春艳,张景鸣.城镇职工延迟退休意愿分析[J].调研世界,2019(09):17-23.

[2]杨雪燕,高琛卓,井文.低生育率时代儿童照顾政策的需求层次与结构——基于西安市育龄人群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21,45(01):19-35.

[3]钱锡红,申曙光.在职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对退休期望的影响[J].保险研究,2012(07):102-110.

[4]郭凯明,余靖雯,龚六堂.退休年龄、隔代抚养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21,21(02):493-510.

[5]薛莎莎.我国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研究——聚焦我国婴幼儿“入托难”问题[J].公关世界,2021(08):102-103.

猜你喜欢

人口结构
我国人口结构、生命技术与经济增长初探
生育政策调整对农村人口结构的影响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下的社会保险发展
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房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