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武梁祠列女画像石看汉代贞节观

2021-11-10贾丽媛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汉代

摘要: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女性重要的史实资料,诸多文章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汉代女性的贞节观,本文从汉代贞节观的形成以及列女画像石的深层蕴意,探讨列女画像石中所践行的贞节观。

关键词:列女画像石 贞节观 武梁祠 汉代

一座著名的家族祠堂——武梁祠,这里是东汉晚期画像石的集结地,也是金石界人士的聚集地。武梁祠的三面墙壁和屋顶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画像,画像表现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三大类,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不同的维度反映了东汉社会的文化信仰、封建制度、社会状况等方方面面,被称之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武梁祠的祠堂墙壁上的画像石,按照封建等级观念,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刻画了三皇五帝、列女及忠臣义士。其中列女图像在武梁祠中占据重要位置,主要分布于祠堂后壁及左壁的第一层以及下部左壁,有“梁寡高行”、“秋胡戏妻”“鲁义姑姊”“楚昭贞姜”“梁节姑姊”“京师节女”“齐义继母”、“钟离春谏齐王”。这八幅叙事性故事的画像均节选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这本女德对汉代的道德影响广泛,尤其是贞洁观。

一、汉代贞节观念的形成

何为“贞节”?简单地说,封建社会要求女子对男子不失身或不改嫁 , 从一而终。贞节观是在封建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开始萌芽,把女子当做男子的私有财产或附属品,女子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可言。《诗经·小雅·斯干》有言:生为男孩,穿漂亮的衣服,躺在檀木床上,把玩玉璋,期待成为“室家君王”;而生为女孩,只能穿上襁褓,躺在地上,与纺缍玩耍,“无父母诒罹”。两种截然不同的期望值,让这种不对等的关系,让男尊女卑的思想和贞节观念成为时代的烙印,成为女子德行的一种束缚。

就出土的文献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贞节的观念已经基本形成,随着“三从”(从父、从夫、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提出,规范了女子的节操,加深了在家庭、社会中的附属地位。秦朝时期,从统治者修建怀清台—表彰巴清寡妇守贞之节、劝诫妇女应从一而终开始,女子已失去往日的尊崇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和贞洁观念正在逐步形成。汉代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封建伦理观念的提出,社会上形成了推重礼法之风,妇女的地位进一步降低,沦为男人的附庸品甚至是私有财产。刘向的《列女传》确立了贞节标准:男女有别、守贞节义、为了节义可赴死,成为妇女之模范,此后贞节观念逐渐变成社会阶级伦理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变成女子德行的衡量准绳。

二、列女画像石反映的贞洁观

1.贞节观在选材内容上的体现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共有105个妇女故事,烈女图像只选取了其中八位妇女的事迹描绘。这八位妇女究竟有什么样的妇德让武梁祠的设计者如此青睐?那么设计者想通过这八位妇女表达什么呢?

《列女传》和列女画像石都是时代的产物,在汉朝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之下,肯定会受到时代风尚的影响。汉代是儒家思想初步形成的阶段,是大力提倡和推崇儒家思想的阶段,但尚未形成正统,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礼仪”和“法规”成为首选,同时也成为妇女受制于男性的道德准则。刘向在编撰《说苑》时,在众多纷杂的历史人物中,选取能够宣扬儒家思想的人物形象和题材。武梁祠列女画像石的选择亦是如此,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儒家思想的。

这八幅列女画像石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儒家思想?我们先来简单概括一下这八幅列女画像石的故事内容。为守贞洁、割鼻守身的“梁寡高行”;为守洁义、悲愤而死的“鲁秋洁妇”;持节行义、弃子抱侄的“鲁义姑姊”;为守一节、不为苟生、留死不疑的“楚昭贞姜”;为守洁义,火盛自投的“梁节姑姊”;为信守夫家承诺,舍子救继的“齐义继母”;为保夫与父,舍生成仁的“京师节女”;以四条谏言,立为王后的“钟离春”。从这些故事的内容来看,基本上都在围绕妇女的德行“贞顺”“节义”描述,设计者为何要这样,究竟有什么样的意图呢?

武梁祠墙壁的最后一个画面,是曹功县向处士致敬的画面,也许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一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处士就是武梁本人。巫鸿曾说“不同的画家(或赞助者)对故事的选择是由他们对绘画预期功能的设想所决定的”。武梁,作为一名隐士,无心参与朝政,以设计者的身份审视和抉择历史;作为一名儒士,将理想和愿望安排在武梁祠上,彰显自己的道义和儒家思想。从记载的文字来看,只有三个儿子的武梁,在古代来说子嗣相对单薄,出于对家族血脉延续的担忧,列女画像石基本上都是妇女应对丈夫和家庭应尽的义务,以教育和劝诫后世妇女应从一而终、信守贞节。从个人到家族成员,从个人到社会公众,这一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深化,贞节观念一步步渗透,女子伦理道德的观念逐步成为汉代女子思想的枷锁。

2.贞节观在空间布局上的体现

武梁祠的列女画像中,每一个单独的画像石皆是图像和文字组合构成,凝练简洁的文字介绍了故事的起止,简炼概括的剪影图像突出了主要的人物形象,一字一画,识字看画,二者相互融合,体现了设计者的个人思想和当时社会儒家思想推崇的女性道德。

列女画像石的图像基本是水平构图,以平行的线条区分装饰空间。梁寡高行的图像,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帷幔左边分别是奉金者、使者、 马车,右边是一手拿刀一手拿镜的梁高。鲁秋洁妇的图像,只有秋胡、秋胡之妻二人,秋胡挑着行囊,秋胡之妻左手采桑,右手抬起,似要反抗。鲁义姑姊的图像,左边是奔腾的马匹、持弓的骑兵,右边的义姑姊向侄子伸出右手、侄子和儿子都向义义姑姊伸出右手。楚昭贞姜的图像,以宫墙为界限,左边是齐王和使者,右边是伸出右手的王后姜和两名女仆。梁节姑姊的图像,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左上角是姑姊的儿子,下面的姑姊在建筑分为两半,她的右手被救者双手拉着、左手被长妇儿右手拉着。京师节女的图像,节女平躺在床上,仇家的身体一半在屋舍内一半在屋舍外,右手拿到扑向节女。齐义继母的图像,总共有五人,都在一死人周围,继母、继子、儿子都向骑马的官吏作揖,儿子是处于跪着的状态。钟离春的图像,只有钟离春和齐王二人,钟离春上身向前微倾,齊王则张开手臂。

列女画像石的前七幅画像位于祠堂后壁及左壁的第一层,主题是“贞顺节义”。唯独最后一幅“丑女钟离春”画像被放置在下部左壁,处于两种不同的平行空间,似乎在诉说着不一样的思想和观念。巫鸿认为,通过精挑细选的历史人物,组合在同一装饰区域,是为了表达统一中心主题。从前七幅列女画像石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单独的画面不仅有妇女形象还有一些男性形象或者饰品。画面中基本上妇女在面对外界男子时,以“饰品”作为屏障,宫廷妇女楚王王后“姜”更是坐在建筑内部,以“男女授受不亲”彰显自己的礼仪规范。妇女和屏障视为一体,如若逾越或者没有这道屏障,就会产生混乱和谋杀,如一场有蓄谋的“京师节女”、场面一度混乱的“齐义继母”“鲁义姑姊”。“秋胡戏妻”中,只简单描绘了秋胡、妻子和桑树,妻子和桑树构成相对闭合的空间屏障,秋胡虽是妻子的丈夫,但是二人长久未见,皆以为是陌生人,秋胡作为外界男子破坏了这层屏障,在“避嫌远别”的道德规范中,无疑破坏了妻子恪守的妇德。“梁节姑姊”画面中虽无男子,但姑姊身体一半位于屏障之内,一半位于屏障之外,“夫固不可违”如同这道屏障,不得不返回屏障之内,履行贞女的义务。

最后一幅列女画像石“无盐丑女钟离”,画面布局和其他忠臣“蔺相如”“范睢”画像石一样,只有人物在场,并无任何屏障和混乱场景的出现,这与前七幅烈女画像石相比,更加简洁明了,显然这是带有政治倾向的,里面的人物更是肩负政治人物的责任。从侧面也说明了,在男权的社会中女子被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约束和束缚。

三、结语

汉代在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下,“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的逐步完善下,确立了妇女德行的标准,妇女恪守贞节变为社会共识的观念。武梁祠的烈女画像石正是汉代社会贞节观念的真实反映,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塑造了纪念碑似的女性形象,隐喻和传达内在的伦理道德标准——“贞顺”“节义”,劝诫女性应践行儒家思想礼仪的准则。

参考文献

[1]巫鸿.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M]. 北京: 三联书店,2006.

[2]巫鸿.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M]. 北京:三联书店 ,2018.

[3]劉向. 列女传[M]. 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本,1937.

[4]郝连昌. 试论汉代女性的贞节观[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88(06).79—82.

[5]郭炳利 杨红超. 两汉妇德标准之变—从刘向《烈女传》到武梁祠烈女画像石[J]. 大众文艺,2014(06).32—33.

作者简介:

贾丽媛,女,1995.12,汉,河南省,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理论。

猜你喜欢

汉代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