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
2021-11-10许泽裕朱嘉毅乐天雄王皓璇
许泽裕 朱嘉毅 乐天雄 王皓璇
摘要: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结合国家不同时期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政策,从时间纵向对比和空间横向对比相结合的全新视角,分析东北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
一、引言
威廉·佩第(1662)最先将人力资本当作一种资本存在,大卫·李嘉图首次提出了各国应按照其比较优势构造产业结构模式。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且存在互动机制,张国强等(2011)[1]认为现今我国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并不利于产业结构发展。在区域经济方面,刘桂芝、张肃(2004)[2]发现东北地区劳动力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产业结构滞后于GDP产业结构。本文拟结合东北振兴战略的历程,分时段探索研究东北地区自1987年以来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发展概况。
二、概念界定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对具有能动性人格特征与自然遗传禀赋的人,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迁移以及“干中学”等投资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并表现为知识、技能、健康和经验等具体形态的依附于人体的特殊资本。[3]
(二)产业结构概念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基础,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组织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东北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概况分析
(一)经济发展分析
从图表1来看,在第一阶段(1992年——2002年)我国开始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宏观经济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失衡现象[4],全国的经济增速都呈下滑趋势,至1999年为最低点,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才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为全国最低。2003年,国家提出了东北振兴战略。在第二阶段(2003年——2012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在明显增长的同时也首次实现与其他地区差距上的缩小。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阶段,在发达的市场机制以及政府的有效调控下使经济中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通胀的现象成为暂时的和过渡性的,中国经济出现了波动。在第三阶段(2013年——2018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东北地区GDP增长速度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于2014年断崖下降,2015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整体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因此开启了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
(二)人力资本分析
由图表3、4可知,在第一阶段,东部地区高等比例上升程度最高,与东北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值得注意的是,在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之后全国高等比例实现了跳跃式增长,东部地区的高等比例已然实现了反超。东北地区人均受教育水平与全国差值逐年缩减,东部地区整体呈上升趋势,两地区差距正在逐年缩小,东北地区的优势正在丧失。在第二阶段,高校的持续扩招期使三大地区高等比例均有大幅的增长,东部与东北地区之间的差距几乎消失。东部地区已经取代东北地区成为人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地区,东北地区的优势彻底丧失。在第三阶段,13年高校扩招结束后,东北地区各等级受教育人数比例变动程度较小,其他两个地区仍然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东部地区高等比例为全国最高。东北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全国差距在逐渐缩小,人力资本存量逐渐处于弱势地位。
(三)产业结构分析
1.概况
从表1来看,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前三个阶段都呈现出“二、三、一”模式,在第四阶段才呈现出“三、二、一”模式(中部地区17年达到),但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占本地区GDP比重远低于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此外,东北地区第二、三产业占全国比重大幅度下滑,其增长速度甚至在最新阶段出现了负增长。这表明,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其传统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已经逐渐丧失。并且,虽然第三产业逐渐取代了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但其增长速度一直慢于东部地区,虽然整体趋势向好但是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2.主要工业品产值
对比图表3、4,东北地区的主要工业品大多为对原材料初加工,附加价值低,在以产值计算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并不占据优势,且大多为重工业产品,其产值在全国的比重也逐渐减少。长三角地區的主要工业品附加值则较高,轻重比例较为适宜,其产值所占比重在全国也均有上升。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占据地理优势,优先获得了来自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而东北地区转型缓慢,传统产业逐渐丧失主导优势,新兴产业并未建立起强大的竞争力,出现了“高、新产业缺位的现象”[5]。
四、小结
整体来看,国家政策推动东北经济增长出现了几次高峰,但是,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快速增长。这表明这几次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资本推动的,人力资本的利用和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此外,虽然经济高速发展时,东北地区的各产业增加值也得到了快速增长,但实际速度却低于全国水平。这一现象也侧面反映出,东北并没有重振其传统产业的优势,产业结构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人力资本上出现了的存量增长速度慢、质量低的现象,与产业结构上,各产业增长速度慢、在全国所占比重降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落后等问题相照应,暴露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在互动机制上没有相互促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温军,汤向俊.中国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138-146.
[2]刘桂芝,张肃.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中的人力资本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04(06):90-95.
[3]俞荣建.人力资本概念的重新界定及其含义[J].人才开发,2005(10):11-13+20.
[4]徐志向,张敏.中国经济周期的演变机制研究[J].中国西部,2019(05):64-75.
[5] 赵儒煜,王媛玉.东北经济频发衰退的原因探析——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2017(02):48-57.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