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孙犁的矛盾心理看其创作中的“补偿式书写”

2021-11-10曹海静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孙犁

曹海静

摘要:《铁木前传》作为孙犁的最后一部小说,其意蕴具有多重解读性,这是由于孙犁独特的创作个性——“补偿式书写”所形成。这种“补偿式书写”是因為孙犁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空间转变、对政治运动的犹豫认同以及苦闷的情感造成的。同时,“补偿式书写”也对孙犁创作个性的形成,以及读者从多个角度解读孙犁作品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孙犁;矛盾心理;补偿式书写;《铁木前传》

1、现实的失落:矛盾心理的发生

杨联芬曾在《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这样评价孙犁:“孙犁既属于主流文化,却又始终有些流离于主流文化的话语中心……除了抗日战争那几年,孙犁一生的绝大部分生命都被销蚀在一种因理想与现实难以吻合而对主流意识形态“信”却又不爱的矛盾心境与精神苦闷中。”的确,孙犁的一生一直陷于一种矛盾痛苦的心境当中,这种矛盾痛苦的心境不仅导致了孙犁身体的每况愈下,也直接影响了孙犁写作风格的形成。

这种矛盾心理的发生首先是生活空间的转变。随着革命的胜利,孙犁也在1949年由荒僻边远的乡村转到了人多繁华的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革命胜利,万象更新,在城市生活充满幸福。但孙犁的感觉却恰恰相反,每当他想到自己生活在人海茫茫的繁华大都市里,他就“如同在梦中,掉进无边无际的海洋一样,有种恐惧感,窒闷感,无可奈何的感觉。”孙犁曾经谈论赵树理,他认为赵树理从山西来到了北京,就是离开了原来培养他的土壤,被移植到了另一处地方,另一种气候和环境里,这就像柳宗元所说的“其土欲故”。如果我们仔细品评一下这句话,这何尝不是在说他自己,孙犁在进城后,因为这种环境的不适应,内心的空虚冷漠,也致使自己一度无法进行创作。充满了矛盾与痛苦。

其次是对于政治运动的犹豫与认同。对于党的政治运动,作为共产党员的孙犁一直都是认同并且支持的。但是,在1947年解放区进行土改运动时,孙犁家也被定为富农并且遭到了批判后,孙犁开始对土改运动怀疑。同时,因为土改被批判,孙犁的创作也受到了批判。孙犁的一篇短文《新安游记》,因错写新安街道的名称,竟遭批判,被定为“客里空”的典型。因为写错了一个地名就被安上如此的一个“名不副实”的帽子,显然是受到了自家富农成分的影响。因此,孙犁内心的矛盾产生了:认同中共政府的农村改造又时时反顾乡土伦理;身为工作组干部却深刻同情农民,这也成了孙犁后期创作中的一个难题所在。

最后是生命感性欲求与社会理性规范之间的矛盾。在孙犁的一生中,不论是对于爱情还是亲情的追求,都是具有矛盾心理的,一方面,孙犁从小对于古书的阅读,以及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孙犁具备了儒家的正统道德观,并且在其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孙犁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对五四启蒙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的学习,内心也有了对自由的向往。可以说,孙犁身上的这种道德的“二元性”致使孙犁一生都处在矛盾中。这表现为孙犁不太容易抛弃既有的感情。在青岛疗养期间,对于俏皮的女护士“只可远观”,让孙犁感到郁闷与彷徨。这就致使了孙犁在生命感性欲求与社会理性规范中不断地左右摇摆,终日矛盾痛苦,最终只能通过创作来抑制这种心理困境。

2、文本的投射:矛盾心理的解决路径——“补偿式书写”

孙犁在现实世界中充满矛盾痛苦,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孙犁身疲神怠,最终突发大病数十载。而内心的压抑急需解决路径。在文学家的眼里,写作便是他们补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心理的一种方式,是其矛盾心理的艺术解决。于是,《铁木前传》应运而生。

这表现在文本中首先就是对乡村以及童年的怀念。《铁木前传》中开头就是以一种童年视角切入到铁匠与木匠的生活中去,在结尾处同样是用大量对于童年的赞美而结尾。这种诗意抒情的特点延续了孙犁一直以来的抒情写作风格。小说一开始就这样写道:“在人们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这样一开头便带我们读者走进了童年的美好氛围中去,由此奠定了小说的诗意抒情风格的基调。小说的结尾作者又用了整整一章来抒发对童年生活的感叹:“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胀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这样的抒情结尾,又让孙犁对童年及乡村生活进行了怀念。

其次是对现实政治运动的虚化处理。孙犁无意于政治观念对作品的硬性植入,《铁木前传》中,作者对于合作化运动的描写着笔并不多。在这不多的几段文字中,进步青年们的生活无非就是学习,宣传,打井,栽树。作家对他们的描写也不能说不具备热情,按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谓的进步就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极大地打压一切人类正常的欲求。与同时代那种歌颂农业合作化的作品相比,在今天我们重读《铁木前传》,并不能像读《创业史》那样让青年人心潮澎湃,对农业合作化充满热情。

最后是给予人物自由选择爱情的空间。《铁木前传》中,孙犁借六儿与小满儿之间的爱情选择,填补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刚出场的小满儿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姑娘,她的婚姻是被母亲包办的,在这种不如意的婚姻里,她获得的只有烦恼和痛苦,因此她渴望获得自由。但是小满儿在当时人的眼中是作为红颜祸水而存在的,而六儿不嫌弃小满儿已经有过婚姻的现实,坚定地与小满儿在一起。这似乎也向我们传达出一个这样的信息:孙犁在现实中的情感苦闷让六儿在作品中代替自己做出了选择,从而给予了自己现实中的补偿。

3、结语

《铁木前传》作为孙犁的最后一部小说作品,其影响力经久不衰,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一种多重意蕴解读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这种“补偿式书写”的影响。孙犁这种独特的创作个性使得孙犁没有受到极左的影响,成为了政治的传声筒,反而使自己成为了时代大合唱中的独特一支奇葩。了解孙犁的矛盾心理及其在艺术上的解决,也会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孙犁其人其文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孙犁.孙犁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

[3]郭宝亮.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重读《铁木前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李永建.解读《铁木前传》的深层意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

猜你喜欢

孙犁
终不开口的敬重
终不开口的敬重
孙犁与求助者
只要一幅真实的炭笔素描
孙犁与黄豆
孙犁的“天作之合”
晚年孙犁
作家孙犁的“吝啬”
幸福
作家孙犁的“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