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伤寒论》译本研究

2021-11-10黄露仪谢苑苑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伤寒论译者主体性英译

黄露仪 谢苑苑

【摘要】《伤寒论》是我国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著作,用语文学性和抽象性兼具,决定了其英译的特殊性,翻译时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本文以译者主体性理论内涵视角,研究罗希文英译本,通过总结该译本在翻译风格、翻译策略等各方面的优势,以期给伤寒英译研究的发展以启发,有助于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伤寒论》;译者主体性;英译

【作者简介】黄露仪(2000-),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通讯作者)谢苑苑(1982-),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翻译。

一、引言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其当代英译历史起自1981年。国内外的英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中医术语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与译本比较研究。有学者对比研究方剂名英译及翻译策略。另有学者总结文化负载词的具体翻译方法。比较研究方面,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翻译转换;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归纳不同译本特点和英译原则。可见,早前国内研究者主要以翻译理论剖析伤寒英译,存在关注译作而忽视译者本身的研究倾向。随着当下译者主体性视角成为新兴研究方向,有研究分析译本中译者主体的体现,或以此视角总结两个译本的特点,但是研究比较分散。本文谨从罗希文译本的优势中总结译者主体性翻译理论视角的经验,选取涵括中医学用语特色的段落,以其为样本拟总结《伤寒论》英译的特点。

二、译者主体性理论概述

在传统翻译观和中国文化影响下,传统翻译观点推崇“忠实”的镜像表达,作者和原著牢固占据中心地位,译者曾被要求严格传达作者的本意。自西方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出现,重视译者能动性、主体性地位的研究著作不断涌现。

1.译者主体性理论定义。在译者占据中心地位的思想前提下,“译者主体性”是在制约下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有学者定义其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学者定义为“译者在受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2.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在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下,翻译的狭义主体是译者,广义主体包括原作者、读者等,体现了各因素之间的主体间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导翻译的全过程,而这种主体性有四个方面的体现:翻译过程、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间性。

(1)翻译过程。翻译的过程无疑是体现译者主体性的主要方面。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解读原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诠释与转化、创造的工作,在“忠实”和主体性之间找到一个有机的平衡。

(2)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者为了作品能在译入语环境中被接受,或吸引到意向读者,都会主动地发挥创造性,以一定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呈现。在这种翻译环境下,不仅译入语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学规范等社会声音会投射在译文中,读者意向也体现在译本中。例如,译者会选择顺应大多数读者的“期待视野”、意图改变大多数人的观点或吸引更多与译者持相同观点的读者。

(3)互文关系。互文关系是指原作为前文本,译作为生成文本,生成文本不是原文本的从属,而是对前文本创造性的诠释。互文性指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吸收或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的关系。在互文性视角下,主体性内涵体现在译者的三重身份上: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结合自身的社会、学术背景阅读前文本;译者以阐释者的身份,解读、诠释原文本;译者以作者的身份,有意识地改写前文本,体现出直接的互文关系。由于译者身兼三重身份,在翻译过程中将起到媒介的作用。

(4)翻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体现在譯者对于原作者的思想、风格的批判继承,也体现在读者对译本的理解与转化。作者与译者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非单向的继承,译本中交错了双方的声音。同时,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作品阐释等蕴含在译本中的文化意图,也等待着读者的发掘。

三、译者主体性理论下罗希文译本研究

《伤寒论》英译分为三个阶段,译者就不同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背景发挥主体性,呈现不同侧重的译本。第一阶段中,绝大部分为相互独立、用语无统一规范的节译本,代表为罗希文译本。第二阶段中医英译一定程度规范,出现不同导向的流派,代表译作为魏逎杰译本和黄海译本。第三阶段中医药已较广泛地在海外传播,译本注重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全面传播,代表为李照国译本。

本文选取罗希文译本进行研究。罗本影响广泛,是质量上乘的全译本,译者本人学术背景专业夯实;且由于多种翻译手法的权衡使用等优点,是最受海外读者欢迎的译本。普及度以及公认的专业质量为本译作读者意识和互文性体现的前提保证,最适合译者主体性理论视角下的分析,故本文选为研究对象。

1.读者意识概念下的译本取向。有学者认为,译者主体性除了体现在作品的再创造上,还体现在文本选择、预期效应操纵等方面。基于这种理论,本文从读者意识的探讨出发,由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分析罗氏呈现译本的风格特点。

(1)译本排版。译者对原文本即底本的选择,既是原文本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之一,也是译者主体性所能发挥的最大限度。而在译本中,不同的排版是译者对读者阅读顺序的指引,不同的条文顺序、翻译内容编排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引导以不同的翻译目的。

从上述视角审视主体性理论对译者底本选择的影响,可见罗本选用《宋版伤寒论》这一权威古本为底本、参考经考证的注本,展现出典籍原貌,可供深入研究参考。

审视译本排版,罗本保留宋版原顺序,编排简洁。正文不插入医案和其他注释,保证流畅阅读。以原文为导向的编排侧重原文本的传播,译入语接受者更多地看到古书的原貌,例如宋版条文的顺序及条文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原书的逻辑。

(2)译本风格。对读者的用语习惯与文化偏好的适应程度,决定着译本在译入语环境中的接受度。面对不同读者群体时,译者根据确定的翻译方向,用不同的、与方向匹配的翻译策略展现不同的译本风格。

罗本主要采取科技英语紧凑流畅的风格,通过动静态语言、主语、时态等句式上的转换等策略,适应英语读者的用语习惯。且在句中完成全面的释义,以照应专业读者对便捷获取文中正确内涵的需求。

例1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Wind: With both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syndromes, the patient is feverish and feels vexed for six to seven days. Though he is thirsty for water, he will still throw up any water while he drinks. This is called “Water Regurgitation”. Wuling Powder will be a curative.

分析:本句原句是对于证候“水逆”的长句定义,汉语复杂的信息和模糊的主语并不符合医学专业的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本例改变句式,先将辨证作为标题置于句首,并运用“with”引导的介宾短语,将汉语证候的动态表述转换为静态的名词短语。两种做法均梳理了原句的信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全文中也广泛使用这一方式,前后统一。其次,原句分为鲜明的两个句子,分别增添主语。如此,这样专业简洁、灵活转换的句式,合理搭配的长短句,將原文转化为了译入语读者常用的句式和逻辑结构,符合英语形合的特点,有效地避免读者误解长串辨证术语。

本例中还明确地点出了名词“水逆”翻译,适当地配合了西医术语的使用,利于读者对全书后文相关病证处内容理解的连贯。

例2:太阳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Initial Yang syndrome:…acupuncture should be applied to acupoints Fengchi(GB 21)and Fengfu(DU 16). Then take Decoction of Ramulus Cinnamomi to disperse the syndrome.

分析:本句中为桂枝汤证中其中一种特殊情况,提到了针法的使用。因为针灸在译入语医学文化背景中为外来物,现代医学中没有针刺一定身体部位达到治疗目的的治法,故直接翻译会导致读者的疑惑。此处译者补充了“acupuncture should be used to acupoints”点明这是针灸的应用,并用国际通行穴位编号补充说明,确保文本能为读者所接受。

例3:……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The patient will not change clothes(make stool) and suffers from Interior Excess and constipation.

分析:本句可以从一个文化现象映射东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之处,即句中用“更衣”指代“排便”,东方古文的委婉对于现代的西方读者来说不符合逻辑。本句中译者采用了直译与注解结合的方式,首先简洁明了地避免了读者的误会,其次让读者体会到了汉语原文的特色,从译文中理解原文。

2.互文关系下的用语翻译。基于上文理论部分中对于互文关系的探讨,本文选取原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术语、节段作为比较对象,由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分析罗译本的优点。

(1)方剂、药物互文指义词。

例4:茯苓甘草汤方Decoction of Poria and Radix Glycyrrhizae (Fuling Gancao Tang)

十枣汤 Decoction of Ten Pieces of Fructus Ziziphi Jujubae(Shi Zao Tang)

半夏泻心汤 Decoction of Rhizoma Pinelliae Xiexin(Banxia Xiexin Tang)

大/小青龙汤 Decoction of Greater/Lesser Qinglong(Da/Xiao Qinglong Tang)

分析:在方剂名字的翻译上,译者的翻译方法大体统一。本文选择不同类型的方名译例,包括以主要药物、特殊药物、药物结合功效、文化典故命名四类。

罗本的方剂名称翻译分为两个部分。主体主要采用直译方法,其中中药名称的翻译上采用较为严谨的拉丁文而非英文。考虑到直译过于冗长,罗本还采用圆括号注解音译的方式,形成简洁的互文符号。原文的简洁性得以保留,也与全译本简洁、突出医学性的翻译风格相吻合,全面地体现互文性。

其中,文化典故例中,对“青龙”的翻译直接使用了音译。首先,“青龙”在中文语境中文化内涵过于丰富。其次,西方文化中没有与中国五行相对应的神话体系,读者对中国龙并不熟悉,甚至龙的直译“dragon”是公认的恶兽,显然不适宜作为互文指义词。出于保留文化内涵考虑,也为避免读者在译入语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的文化误解,译者没有选用直译来作为译名,而是选用结构简洁的音译。由于全文没有注解,译者可能将“青龙”视为普通的方名,而无法了解背后的丰富涵义,宜增补说明。

(2)方论。

例5: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Pound the above drugs into powder. Wash down the powder with rice soup. Each dose one fangcunbi. Three doses a day. Drink plenty of hot water. The syndrome is gone after perspiration.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Cover the patient with quilt for a light perspiration. No need to take porridge. Same diet taboo and care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atient as in the case of Decoction of Ramulus Cinnamomi.

分析:作为方剂的“说明书”,方论主要说明方剂的煎服法以及注意事项,具备简明平实的特点。罗本方论贯彻了方论原文的简洁,与原文文风显著互文呼应。两例中,罗本均将分句拆译为单独、简洁利落的短句,且均有不拘泥于原文语序的表达,总体上与原文文风相近,但符合译入语逻辑语言表达习惯。前例“方寸匕”直接作为数量单位音译处理,在卷首的计量单位表格中可以找到具体剂量,保证了简洁性的连贯。

(3)条文:

例6: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After adoption of diaphoresis, a jumping sensation below the umbilicus like a running little pig starting to move is called Bentun. Prescribe Decoction of Poria, Ramulus Cinnamomi, Radix Glycyrrhizae and Fructus Ziziphi Jujube to bring down the adverse feeling.

分析:羅本表述准确清晰,释义全面并点明了互文指义词。译者先将“悸”翻译为“jumping sensation”;再用意译“气自少腹上冲”及时对直译、音译的名词补充说明,体现出肾水上冲之势;最后于处方句中增添“the adverse feeling”短语,三部分共同作为指义词“奔豚”的解释,对原文的意思保留最全面。而且,重要概念指义词本身的点明,可以减少读者对注释的依赖,增高译文与后文出现水饮病证段落的互文性。

例7: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A flushed face, which indicates the color of Heat, and itchy skin caused by the lack of a light perspiration, signify that the syndrome is not gone.

例8: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Decoction of Ramulus Cinnamomi syndorme under the Initial Yang Channel: A dose of purgative will cause continuous diarrhea.

分析:本两例较好保留了原文的简洁性。译者通过灵活改变动态词组如“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的词性,将其转换为“itchy skin”“the lack of”“continuous diarrhea”等静态的表述,用不拘泥于原文语序的表达保留了原文精炼专业的用语。前例通过句子内部短句的顺序更换,包括“身必痒”与“小汗出”“未欲解也”两处调序,以及从句的使用即“热色”(which indicates…),使句子逻辑易于理解且前后工整对称。后例用词性转换后的简单句(purgative causes diarrhea)梳理了原句的逻辑关系,使译文不生硬、不冗长地表述原文的逻辑。类似的逻辑异化转变,不仅保证内涵的传达,还有利于在译入语的语境中依然保留原文的精炼性。

3.译本翻译特点总结。罗本以保留原作风格为主要翻译目的,兼顾普及中医药医学性。在两目的的制约下,译者通过译者主体性,协调前后文本的关系,使之成为互文性处理的典范。

从读者意识视角来看,罗本采用译本的排版与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较强的专业性、权威性。首先,底本与排版保证读者更直观地接触到原文原貌。其次,译者通过符合译入语逻辑的表达利于读者接受。译文紧凑流畅,句式上灵活转换,且在行文中完成全面的释义。总体上偏异化的翻译策略将原文内涵易于接受、准确地表达出来,符合专业读者的期待视野。

从互文性视角来看,罗本注重原文内涵的保留与表达,并呼应了原文的简洁性特点。首先,译者在翻译方法上广泛采用直译为基础、灵活合用的手法,通过梳理逻辑等转换,力求释义全面而简洁。其次,译者着意多使用简洁的短句、互文符号。但注释的省略,使部分文化内涵掩埋在音译中。总体上,翻译用语保证了原文涵义的保留,以正确完整传播中医药文化。

四、小结

结合译本中各选段的优点,笔者认为,中医英译应该首先尊重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确定不同的翻译取向,合理归纳使用翻译方法,结合自身的认识完成不同风格的译作。首先,通过明确意向读者,确定翻译风格与编排选择。其次,灵活结合多种翻译方法。例如,方剂和中药名称以音译为主,辅以注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贴近文风、保证内涵阐释的前提下,可适当引入西医术语意译,形成生动的互文符号,增加接受度。译文中应充分体现互文性两方面的结合。一方面,以科技英语紧凑干练的风格为主,灵活采取定语从句、动词名词化等翻译策略。另外,风格应与原文保持一致,倾向选用简洁集中的句式、合适的主语,及时辅以中英文注释,避免句式冗长或词不达意。

从翻译用语繁杂到逐渐出现公认翻译标准,翻译界已经积极探索克服读者无法接受译文、中医内涵未能真正表达等问题。通过译者与研究者不断的合作与探讨最适合的中医英译方式,必定能促进中医药“走出去”这一殷切愿景的实现。

參考文献:

[1]柴卉,吴承艳.浅谈《伤寒论》方名翻译[J].光明中医,2010(4): 703-704.

[2]蒋继彪.文化翻译观下的《伤寒论》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7):877-881.

[3]杨乐,周春祥.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医文化类方剂名英译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11):2803-2805.

[4]奚飞飞.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伤寒论》英译的比较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张国利,柴可夫.译者主体视角下《伤寒论》英译本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7(8):618-619.

[6]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 (6):10-16.

[7]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21-26.

[8]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5.

[9]Robinson D. The translator's turn[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10]Kristeva J.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 Oxford: Blackwell, 1969.

[11]仲伟合,周静.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42-46.

[12]Luo X W.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Caused by Cold (Shanghanlun)[M]. Beijing: New World Press, 2007.

[13]Mitchell C, Ye F, Wiseman N. On Cold Damage: Translation & Commentaries[M]. Brookline: Paradigm Publication, 1999.

[14]Huang H.Introduction to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M]. Shanghai:Shanghai Pujiang Education Press, 2005.

[15]Li Z G. Shang han lun/ On Cold Damage[M]. Shanghai: SDX Joint Publishing House, 2017.

[16]Wiseman N. Concerning the Use of Western Medical Terms to Repres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ncepts——Answer to Prof. XIE and His Colleagues[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6(3):225-228.

猜你喜欢

伤寒论译者主体性英译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小”的英译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