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客家民居被动式降温技术的应用

2021-11-10曾志伟

建材与装饰 2021年30期
关键词:台地被动式岭南

曾志伟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0 引言

由于地域性和生态设计的理念的发展和普及,岭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近20年内对客家民居的形成、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都具有相当可观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形成相应的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在针对岭南地区客家传统民居中被动式降温技术的研究较为缺乏。

1 岭南客家民居气候概况

福建西南部、粤东、粤北等闽、赣、粤三省交界的岭南地区是岭南客家传统民居的主要聚居地,属亚热带气候。该区具有典型的湿热气候特点:长夏无冬,具有较高的平均温度和较大的相对湿度,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国内其他地区小。同时雨量充足,位于热带风暴和台风发生的高频区。全年平均气温高于10°C,7月平均气温为25~29°C,作为全国降雨最多的地区,具有80%的全年平均相对湿度。该区夏季主导风为东南风和南风,冬季多东北风和东风。该区还具有明显的梅雨季节,室内温度容易低于空气露点温度,导致室内潮湿。

2 岭南客家民居传统被动式降温技术

岭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地域性是存在于以岭南地区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定地域下,对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的适应性的表现。由于岭南地区湿热气候的特点,根据建筑的气候设计原则,得出岭南地区的被动式建筑设计原则为: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提高人体汗液蒸发率;夏季遮阳,减少太阳直射辐射;建筑外维护结构设计,提高建筑隔热;减小室内湿度,避免采用使湿度增加的策略。

根据岭南地区的被动式降温策略,从岭南客家传统民居中的遮阳、隔热和自然通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岭南客家民居的自然通风

2.1.1 与山体结合的聚落布局

客家民居多位于山地环境中,一方面遵循靠山营建村落的传统,一方面体现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营造理念,同时减少土方,有利于改善建筑局部气候。在山体的客家民居营造过程中,通过两种营造方式适应地形和增加自然通风:利用台地和利用坡地进行营造。

(1)利用台地。

在利用台地营造的形式中,分为两种方法:纵向台地筑造法和分层筑台法。如图1所示,通过纵向筑台法,对坡地进行相应的改造,形成错落高低的台地,而民居建筑则沿着等高线分布,通过错落的台地,可以增加整个聚落建筑迎风面的面积,增加室内的自然通风,达到夏季降温的效果。同时错落的台地,在形成聚落内部建筑之间秩序感和创造聚落建筑群丰富的建筑造型的同时,使建筑之间也获得良好的采光条件。利用台地营造的例子有梅州雁洋镇桥溪村。

图1 纵向台地筑造法[2]

如图2所示,通过分层筑台法,可以适应高差变化较大的山地地势情况。当山地的坡度较大时,在分层布置的聚落秩序下,根据风速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自然环境属性,通过将通风要求不高的杂物间、家禽养殖间、牛栏等布置在底层,而将通风要求高的卧室和人员主要活动区域布置在通风采光最好的顶层。根据地形,按照对自然通风要求的高低程度,合理地进行分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降温效果,增加室内人体的舒适度。梅州南口镇潘宅就是分层筑台法的典型例子。

图2 筑台法[2]

(2)利用坡地。

客家围龙屋适应坡地较缓的地势的常见做法,是依坡而建,相对于坡度较大的坡地做法,这种做法通常形成的中庭尺度较大,其目的是满足采光的情况下,增加建筑受风面的面积,同时改善建筑排水条件。

2.1.2 与水体结合的聚落布局

建筑临水而建也是中国传统民居的营造方式之一,一方面方便生活用水的补给,同时满足灌溉、养殖和消防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改善局部气候。客家围龙屋营造形式中,位于围屋前的半圆形的“半月池”是典型例子。在形成前塘后坡、塘在屋前,屋在坡上的传统建筑格局的同时,充分利用屋前池塘的水分蒸发冷却效果,降低屋前的空气温度,对进入室内的风存在冷却的效果,同时与室内相对较热的环境间形成风压,增加自然通风。

2.1.3 冷巷的合理布置

狭长的巷道是岭南客家传统民居中常见的交通空间组织方式,具有增加自然通风的作用。巷道狭长且常受建筑及围墙遮挡导致巷内空气温度较低,与巷道外密度低的热空气产生压差,形成对流,增加了聚落内部建筑的自然通风。利用相邻建筑的遮挡作用而形成的紧凑客家聚落群体建筑布局,可以通过建筑高墙形成多条狭窄的巷道组成的聚落内部街道群,通过夏季遮挡强烈的太阳辐射,形成聚落建筑群体内部良好的通风系统。

2.1.4 厅井空间

在岭南客家传统民居中,公共空间多采用开敞的组织形式,厅井、内院和敞廊形成富有岭南建筑风格的厅井空间,如图3所示。开敞的空间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其间的空气在太阳辐射下温度上升密度下降,与巷道相对的低温而重的冷空气形成压差,产生空气对流,而与厅井、内院相临近的建筑由于文丘里原理,产生空气流动,增加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

图3 厅井空间分布[2]

2.2 岭南客家民居中的建筑遮阳

2.2.1 外通廊的布置

因岭南地区多雨气候,因此在客家民居聚落内用外廊道连接每个建筑单体,提供挡雨的交通空间的同时达到建筑遮阳的目的,减少夏季太阳直射辐射得热,降低室内温度,在夏季提供一个怡人的室内空间。

2.2.2 门窗形式

直棂门窗、隔扇门窗和脚门是客家建筑内使用较多的三种门窗形式,这些部分通透的门窗形式在夏季里起到一定的遮阳和采光作用,保证空间的划分,同时有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脚门的使用,将连续空间分割成私密性程度不同的空间,但由于脚门半通透的形式,减少界定空间对空气流动的阻挡,创造良好的空间舒适度。

2.3 岭南客家民居中的建筑隔热

2.3.1 金包银的外墙做法

客家建筑由于位于交通不便且土壤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所以外墙一半多采用防水性较差的夯土墙和土坯砖构筑,但是随着青砖技术的发展,客家建筑外墙开始采用土坯砖砌筑内墙,用青砖构筑建筑外皮的双层外墙结构,因此获得较高的外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同时具有较良好的防雨和防潮功能。

3 结语

岭南气候大环境没有明显变化,所以针对岭南地区的被动式降温策略也没有很大变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空间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传统客家民居的被动式降温技术存在着无法满足当代需求的地方。过去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对外封闭的建筑形式体现客家人在旧时代背景下对建筑防御性的高要求,但对外封闭的建筑形式明显不能满足当代居住建筑的空间感受和舒适度要求,小尺度的开窗和大面积的实墙降低了室内采光和通风,也阻挡了室外环境和室外风景的渗透、室内外人员的交流与对话,无法满足新时代岭南建筑通透性和人体舒适度的要求。狭长的巷道在熱湿气候中比较潮湿,容易滋生藓类,不方便使用。传统土坯砖外围护结构满足不了当代居住建筑承重的需求。因此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代,客家民居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随着生态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建筑被动式技术作为建筑设计中常用的节能策略也愈发普遍,而作为岭南地区主要传统民居之一,客家民居不仅为当代建筑发展提供岭南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形式,也为当代的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台地被动式岭南
忆岭南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动式节能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雨岭南
蓝色的热带浅海
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动式低能耗建造技术探析
台地茶,沉默的大多数
台地茶新认识
简化供暖在被动式公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