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护理干预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
2021-11-09朱明
朱明
摘要:目的:就睡眠护理干预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为临床上更好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与睡眠护理干预,干预相同的时间,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96.43%)的护理质量要好于对照组(82.14%),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8,P=0.03);结论 睡眠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病情康复,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关键词:睡眠护理干预;改善脑梗死;睡眠质量;
脑梗死又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群的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局部脑卒中缺血而发生的坏死所致的脑软化,其主要临床特征为突发性昏厥、半身不遂、言语智力障碍、不省人事等。分析其原因主要与多数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有关,同时大部分患者由于其年龄较大、长期卧床,可减慢血液循环,最终导致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且研究发现[1],多数脑梗死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症状,甚至部分严重者会出现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该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卒中合并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质的睡眠是疾病康复的需要,本文就睡眠护理干预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为临床上更好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质量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一般资料
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5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研究对象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在56-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3±3.8岁,病程在3个月-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5±1.8年。
1.1.2纳入标准
(1)所有入选对象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2)患者为首次发病,且经MRI或CT予以证实;
(3)病程小于1个月;
(4)患者清醒,能够配合医生参与本次调查;
(5)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次调查;
1.1.3排除标准
[1]卒中后患者病情严重、病情不平稳或者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2]伴有明显的失语、失用、严重智力障碍的患者;
[3]伴有严重心、肝、脾、肺、肾等严重疾病的患者;
[4]酗酒及药物依赖者;
1.2研究方法
随机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与睡眠护理干预,干预相同的时间,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干预效果。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常规健康教育及指导患者采取有利于睡眠的健康行为习惯,具体药物包括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聚、调脂及降压、降糖等原发病及基础病的治疗,必要时可以给与患者镇静催眠药物,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药物不变,系统康复治疗包括偏瘫肢体偏瘫肢体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上述所有项目每天一次,每周5天,一共需要治疗4周。
1.2.2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与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疾病本身的护理:护理人员要认真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全面的发现患者存在的不适,及发现可能影响患者病情的因素,并将结果及时告知医生,给与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及护理措施,为患者良好的睡眠提供条件,如对于肩手综合征所致的肩痛、肢体疼痛者,可以给与患者止痛护理措施,必要时可以给与患者一定的止痛药。
(2)心理护理:患病患病后,多数患者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耐心接待患者,给与患者亲人般的温暖,使患者尽快消除对医院环境和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认真倾听其心声,感受患者内心的痛苦,学会站在患者角度上考虑问题,采用疏导、心理支持、情绪转移等方法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及不良心理,多向患者讲述疾病发生的原因、诊断、治疗及康复知识,尽可能发挥其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并使其建立重返社会的信心。
(3)睡眠环境护理:尽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以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保持病房内整洁,保持床单、被褥干燥。针头柔软,高度适中,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经常通风换气,睡觉时不宜关闭全部门窗,减少病房内的噪音,夜间将监护仪、信号灯等报警器音量调至最低,病房隔音效果摇号,调整打鼾者的床位,缩短晚间家属的探视时间,夜间巡视病房时要开夜灯,并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各项护理操作应集中在睡前或者患者清醒时进行,护士与医生要积极配合,尽量减少夜间治疗或护理,为了避免影响护理干预的实施,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尽量不安排在相同的房间。
(4)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非睡眠时间卧床,合理安排日间活动,包括康复治疗和娱乐休闲活动,午睡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能超过1小时,晚餐要尽量进食清淡,多食用一些易消化的食物,不可过饱、过晚等,晚间固定就寝时间,帮助患者采用舒适的睡姿,睡前做好個人卫生,指导患者进行促进睡眠的行为,常见的促进睡眠行为包括进食少量热牛奶,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一些合适的读物,倾听轻柔、柔和的音乐,做肌肉放松训练,按摩涌泉穴、百会穴、劳宫穴等穴位。
(5)合理使用药物:对于睡眠严重的患者,可以合理使用药物,常见的如镇静催眠药物对于焦虑、抑郁的患者可以给与其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在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建议医生将刺激神经兴奋的药物尽量在白天的上午服用,避免刺激中枢神经,使中枢神经过于兴奋而影响睡眠。
1.3 疗效的评定
夜间睡眠>6小时,白天睡眠小于<2小时为显效,夜间睡眠4-6小时,白天睡眠<6小时为好转,夜间睡眠<4小时,白天睡眠>6小时为无效,总有效=显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进行一般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材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一般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96.43%)的护理质量要好于对照组(82.14%),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8,P=0.03),具体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一般不能彻底根治,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及运动功能障碍,同时部分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可对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由于脑梗死患者以老年为主,所以脑梗死患者常易合并睡眠障碍,所以适当的治疗及护理对控制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尤为重要[3]。
本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96.43%)的护理质量要好于对照组(82.14%),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睡眠护理干预是一种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层面上为患者实施的护理措施,具体通过优化患者的生理功能,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优化患者的睡眠环境,同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与患者药物治疗,上述几种方式联合应用,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目的[4],总之,睡眠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病情康复,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Suh SH,Cloft HJ,Fugate JE,et al. Clarifying Differences Among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ale Variants Is the Artery Half Open or Half Closed? Stroke,2013; 44(4): 1166 -1168.
[2]中华神经内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宗艳红 .5E 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河南醫学研究 ,2019,28(7):1325-1326.
[4]杜学慧 . 阶段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和负面情绪的影响 [J].医学临床研究 ,2016,33(4):82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