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牌建设提升“思修”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2021-11-09林红梅
林红梅
摘要:通过对“创新课程运行机制”的梳理,阐释了“以品牌建设提升思修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育人过程,形成了“思修”课程的创新特色,从而打造出“思修”课的“育人好汤”。
关键词: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 育人好汤
我们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5〕5号文件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中必修课的课程之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课程在整个编排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课、新生第一课,也是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联系的基础课,又是后续思政课的基础,而后续思政课的实施,对大学生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发挥着理论叠加的效应。本课程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立足新时代、贯穿新思想、着眼新要求、运用新话语,针对新入高校的年轻学子,以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时代的生力军,通过教授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参与,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对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复兴进程的深刻认识中,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增强拼搏、奉献和担当的自我觉悟和认识,在投身祖国复兴发展伟业的过程中绽放精彩的青春、成就人生的绚丽。
一、创新课程运行机制
教学过程中我们制定了完整的“三位一体”的教学运行机制:即“思修”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做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定位准确、层层递进;“思修”课教学的内容选择,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有机统一、紧密结合;“思修”课教学的实现途径,通过“感受型、体验型、践行型”相互关联,使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得益彰。课前引导、课堂互动、课后实践,课前线上引导:指导各班分成5人学习小组、布置预习作业和自学内容;课堂精讲,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翻转课堂,及时准确的抛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和练习,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完成角色转换,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后实践也以小组为单位,推行“教、學、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持续实施思修教研室和党支部品牌“筑梦工大 博学笃行”育人熔铸计划,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二、以品牌建设提升“思修”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从2016年开始,思修教研室和党支部启动“筑梦工大博学笃行”育人熔铸计划,该计划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为宗旨,以“诚朴求实,博学笃行”的学训精神为支撑,以“严谨,务实,奉献,进取”的教风为师德建设目标,认真开展“爱业、爱校、爱生”的三爱活动和“严谨、博学、活泼、高效”的师表工程,从思想上启发同学,从实践中锻炼同学,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形成了一个奋发进取的教育教学氛围。比如组织指导学生百余人次参加社区微党课展演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70余人次参与微电影拍摄,2019年9月策划、指导、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我校首部蕴含太阳石精神、宣传正能量的辽宁工大首部微电影《不只是一个人的春天》,获得2019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特别创意奖,登上了阜新日报、辽宁日报、辽宁易班和《学习强国》平台,几个月来,该片热度在朋友圈持续延烧,成为传承学校太阳石精神、弘扬青春正能量的良好载体,这是“筑梦工大 博学笃行”育人熔铸计划实施的成功范例。2019年12月21日在阜新市微电影创作学会第四届学会奖颁奖典礼上,有6名学生因参与微电影社会实践获得特殊贡献奖,70多名学生加入市微电影学会,获得市级会员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在教学中依托理论资源,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课堂上,灵活地运用讲授、研讨、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以及多媒体、线上资源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广大学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深入了解本国国情、弘扬中国精神、彰显民族自信。依托实践资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阜新市微电影学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分会和其他校内外实践资源,持续实施教研室和党支部品牌“筑梦工大 博学笃行”育人熔铸计划,计划贯穿每一个学年,由丰富多彩的课堂延伸到课余的实践活动。
三、形成“思修”课程的创新特色
课程开设以来不断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特别是2012年至今,本课程与学校“研究性教学方法”“教与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同步,在校第八批教改、省教育厅教改、市级立项课题中,历经了“一微四化”“同向同行”“明火长焙”三个教学改革阶段,以微课精讲为引领,在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渐进式改革,走在了学校教学改革的前沿,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了多项省级市级校级教改课题的研究;出版了五部著作,参编了十余部教材或书籍,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刊登了多篇教学科研论文。“思修”课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增强本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凝练出以下创新教学特色:
第一,主题鲜明,时代感强。为了使“思修”课成为充满时代感的教学课堂,在教学中精心研究,对问题的提出、案例的选择、游戏的设计等,既有深度、有矛盾、新颖,又悉心准备并紧紧结合每次课程的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的“地气”、 贴近学生的自身、贴近理论的精髓,实现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结合国家的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和中国精神。
第二,结合专业,针对性强。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找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实行因材施教。2020 年 6 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的设计应当紧紧围绕着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德智体美劳)、“立德树人”的原则、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等要求进行,“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架构,离不开传统思政课程的引领示范。整体架构的“课程思政”体系,和专业课程的创新设计分不开。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架构“课程思政”体系的终极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