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

2021-11-09⦿高

小学生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数感图形数学知识

⦿高 华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程度,也可以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其中包含了很多综合性的元素。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但缺乏实际的例题训练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才能理解数学学科之中的奥秘。为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丰富日常教学的课堂活动,教师要引入“数感”的教学计划和实例,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一、注重“数感”的教学价值,丰富数学课堂活动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数感”是指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数学思维的一种感知能力。而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的有效工具。想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阶段,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便展现出自己的“数感”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

很多数学图形图像对培养学生“数感”具有较强的帮助作用。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立体图像》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带领学生们进行“寻宝游戏”,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生活中有很多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出教室内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三棱锥,并对各种图形图像进行划分,最后选出“宝藏”的得主。比如“灯管”是圆柱体,粉笔盒是正方体等,都需要学生自行发现和研究。这种有趣的课堂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度,学会将教材原有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转型升级。

二、强化“数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这门理性的学科就像一座高山。想要引导学生跨越这座高山,必须从教学本质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让学生激发潜能,利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问题。班级可以成立“数量统计小组”,每个周让学生轮流当统计小组的负责人,专门统计班级中“每天饮水量、值班次数、上课节数”等,以激发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借助数感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责任感也得到了启发,能跟随班级的规章制度进行每日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感知能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带给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以从基础的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位数运算,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力。课前的五分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最佳时期,因为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脑异常清醒。例如“ 60÷3、50÷2、60÷2、80÷4”等,这些常规的数学口算题,不仅能让学生获得轻松的计算体验,还能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帮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与愉悦感。活动训练的方式,可以是“抢答、举手回答、比赛回答”等。只要是有效的训练方式,都能帮助学生寻求到数字与数字间存在的内在规律,让他们学会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引入“数感”的教学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数感”,是新时代提出的教学问题,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学习素材。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有的小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难以投入过多的学习精力。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教学法,引入“数感”的教学实例,并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数学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能力。久而久之,当学生遇到实际的数学问题时,就能快速回忆起教师在课堂中所讲解的“数学概念”,凭借自己的“数感”认识知识结构,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率。

在教学《对称图形》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入实质的例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感知力。比如下面的A、B、C、D四个图中,分别有两个“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每个图形的规律和特征,以及它们的所属类型。四个图形外围都是圆形,而A选项中不存在对称轴,为中心对称图形;B选项中的图形的内部有四朵一模一样的小花,有4条对称轴,是轴对称图形;同理,D选项的内部为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为轴对称图形;最后C选项为中心对称图形。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具有严格的要求,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并注重“数感”的教学实例,丰富数学课堂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只有不断强化“数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才能响应新时代的教学号召,综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数感图形数学知识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
图形配对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