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生心态开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
2021-11-09江苏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尹 凡
2017 年以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在这个未知、全新的领域中,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我和学生都是受益者。下面我以小学生心态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及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真实、亲切、有用——校本课程改变了学生的数学观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有用的学习资源,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校本课程涉及生活中的许多领域,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现有教材很好的补充和完善。比如,我校开发的“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对该领域内的知识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知道了怎样去查自己家的话费详单,各种电话费用的含义,比如,区内、区间、国内长途、国际长途及资费标准,掌握了怎样计算话费,还了解到了什么时段打长途电话最省钱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一主题内容的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学知识,更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存能力的锻炼。
2.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静为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了课内外学习的和谐统一
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走出课堂,亲自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去咨询情况、调查数据、搜集信息,进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实际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会相关人员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加自主和开放,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学生通过对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学习与探讨,感到数学是触手可及的,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因此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的目标应包括两个维度,即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内部目标是指学科知识本身的目标,比如,计算、统计、图形等知识目标的落实;而外部目标是指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学会一项本领,提高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使学生对某一领域产生探索的兴趣,引发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等,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比如,上面提到的“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学科内部目标为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外部目标为使学生对通信领域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案例1:小哲家有三口人,家中原有存款50 万元。以下是房地产公司给出的购房资料。请帮助小哲设计合理的购房方案。
楼盘的平面分布图
二、教师要树立课程开发意识,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1.开发的主题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请说明在不贷款的情形下,你会选择购买哪个楼盘,哪一层,哪种房型?
这一案例没有标准的答案,它要求学生去了解社会,理解这一题中的专有名词:房型、楼盘、系数,同时需要了解案例中假设的经济基础,分析家庭的购买需求,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合的购房方案。
2.开发的主题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局限于书本和教室,而是扩展为计算机网络和社会大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拓展了这样的广阔空间,学生可以在主题学习中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经历搜集信息、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与人合作交往的过程,而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仍旧以上述案例为例,如果你选择的最适合的购房方案现金不够,现允许贷款。假设小哲的爸爸月工资为4500 元,妈妈的月工资为6500 元。请通过调查,了解银行的贷款信息,然后说明你选择的贷款方案,并说明为什么选择这种贷款方案。这一题也没有唯一的答案,它要求学生亲自调查,了解银行出台的贷款政策,了解家庭生活开支的情况,调查和研究所得作为数学问题的条件,学生需结合生活需求进行分析,得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答案。
3.开发的主题应该可操作性强
(1)主题不宜过大。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数学作为一门主要的工具学科,具有自己特定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要求,我们不可能对教材本身做特别大的删减和改动,因此,在完成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外,增加的校本教材应该在一个点上有所突破,而不是在方方面面都兼顾,否则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案例2:在白色方框中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这一题考核的是学生对除数、被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检测学生对除法计算公式的理解和逻辑推理的水平。这一题适合成为三年级学生学习的数学案例。
(2)研究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说,所研究的内容在难度和量上都要适度,应该是该阶段学生感兴趣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而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的问题。难度太大、涉及的知识及头绪太多,可能会使学生力所不能及,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收不到教学的实效。
案例3:求出□所代表的数。
(□-□)×□+□×□=1。
小哲认为,(□-□)=0,(□-□)×□=0,□×□=1,1×1=1,所以□=1。小明觉得:以加号为中间点,加号左边为一个数,右边为一个数,两数相加为1,那么可能存在两种情况:1+0=1,或者0+1=1。再看左边的算式结果一定为0,所以□×□=1,而1×1=1,所以□=1。你对此是如何看的?部分学生的思路不够宽广,如果没有学习过类似的习题,那么将会不理解这道题的材料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无法把大量的算式和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学习恐惧感。如果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案例2,案例2 的题型与案例3 相似,却比案例3 简单,有了案例2 作为基础,学生就不会畏惧学习案例3。不过对于学困生和部分学中生而言,理解这道习题依然十分困难。校本课程需要给出学生学习指导,这份学习指导一方面能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向,另一方面能告诉学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思维的培养,只要他们优化了学习过程,那么高效学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校本课程在题后给出了以下指导:
在学习时,我们难免有遇到解不出来的难题,在遇到困难时,请想一想:(1)我请教了老师或者同学了吗?(2)我查阅相关资料了吗?
请分析:(1)这道题让你觉得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2)通过交流,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请做一做:(1)请说明你的解题思路。(2)你认为这道题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吗?如果还有其他的方案,请一一列出来。(3)你觉得最优的解题方案是什么呢?说说你的理解。
请延伸:(1)你遇到过类似的习题吗?(2)如果有,你觉得哪些地方类似?比如算式特征、数学思想应用方法、知识点的性质等,请详细说明。
请交流:(1)你将自己做的题目分享到网上了吗?其他的同学有什么想法和意见?(2)其他同学的意见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这套学习指导起到了几个方面的作用:(1)帮助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避免学生遇到了难题就回避。(2)引导学生优化了学习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能够解决难题。(3)让学生在思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提升。(4)引导学生自我检测和评估,让学生能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找到学习的方向。(5)引导学生养成分享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数学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开放、更加和谐、更加充满人性关怀,这种变化来源于数学给学生带来的挑战,更来源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