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受待见到遍地开花外来物种石榴的汉化史

2021-11-08魏水华

中国食品 2021年19期
关键词:石榴

魏水华

秋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各种瓜果挂满了树枝,让人们可以尽情享用。在各种秋季水果中,石榴不能算得上受人待见的,大抵是因为它的籽太多,吃起来十分麻烦。不过,作为一个外来物种,石榴虽然不是在中国混得最好的水果,但它一定是最能融入汉文化的水果。

美味的石榴最初并不受待见

根据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石国带回来的植物。所谓“石国”,有可能是地处南疆至中亚的古国。今天,当地许多地名里,如喀什(kashgar)、克什米尔(kashmir)、塔什干(tashkent),依然常见许多带有“石”(sh)的音节。

虽然石榴是不是张骞带回的植物已经不可考,但它源自西域却是肯定的。公元前十世纪,所罗门王就在肥沃的新月地带栽种了石榴,并且爱饮用石榴汁榨的香酒。《雅歌》甚至用石榴来形容所罗门王喜爱的姑娘:“你的两颊裹在帕子内,如同一块石榴”。

留、瘤、榴三个字,在汉字里是同音同源字。“榴”在古汉语中又写作“橊”,最早的汉字字典《尔雅》里并没有收录此字,证明它的出现晚于留和瘤。而在稍晚的《广雅》中,对它的解释是:“丹實垂垂若贅瘤也。”久留身上、除之不去的赘生物,中国人称之为“瘤”,这是人人谈之色变的不治之症。而长得像瘤的,有着密集外观的植物水果,则被中国人称为“榴”,比如多刺的榴莲、多籽的石榴。用汉字造字法推测,美味的石榴最开始有可能是唤起中国人密集恐惧症的不祥之物。这种认识,可能与两汉期间中华文明强势输出,“万国来朝”的自信有关;也可能与石榴的长相与中原风物迥异有关;更有可能,是石榴的引种驯化在当时并不成熟,大部分人都没见过石榴有关。

人总会对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抱有天然的戒备——作为证据,汉魏之前,汉语里从没出现过记载咏赞石榴的诗文典籍。其社会待遇,也许还不如明中后叶传入中国的辣椒,至少后者很快就被当成漂亮的观赏植物传播。

作为石榴最早传入地的新疆,在这种背景下拔得头筹。那里是中国最早栽种石榴的地方,也是今天国内最大的石榴产地和消费地。石榴在维吾尔语中称“阿娜尔”,许多姑娘即取名为“阿娜尔古丽”(石榴花)、“阿娜尔汗”,听起来有音乐和色彩的美感。在维吾尔文学中,用“阿娜尔”形容女性的窈窕美丽和比喻人的心灵纯美;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以新疆叶城石榴为礼物,互相馈赠的习俗。

新疆叶城和和田皮山县的石榴是全疆的佼佼者。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南疆石榴普遍比内地的大而甜,保存的时间也长,可放至翌年三四月。这与当地的气候干燥、微生物不活跃有关,更与干旱的地理环境下,石榴进化出更强的保水能力有关。这是新疆旅游客为什么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疆石榴的原因。

汉末时石榴的社会地位

开始在中原地區上升

汉末三国,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是石榴的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大逆转的时代。“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彩有光荣。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晚获为良实,愿君且安宁。”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描述石榴的诗歌,而它的作者,正是赫赫有名的才子曹植。这首诗的内容至少透露了三个信息:最晚到汉末,石榴已经成为中国内地的家养植物;石榴的叶子、花和果实,对时人来说都有很大的观赏价值;联系曹植本人的身份、籍贯,石榴在中原地区的身价还不低。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可能与儒学在中国的大规模流行,农耕文明祈求多子多福的朴素愿望有关;可能与大一统国家农业科技驯化水平的提高有关;也可能与经过南匈奴内附、西羌战争等民族融合事件,中原人对外来物产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包容的态度有关。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汉末的石榴已经驯化到能够食用的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原地区才是萌生中国人石榴文化的土壤。汉以前让人密集恐惧的石榴,到此终于咸鱼翻身,成为汉文化审美中的显学。

时至今日,中原地区依然是中国石榴的主产区,包括陕西临潼、河南河阴、山东峄城在内的许多地方,都有着著名的石榴品种和悠久的栽培历史,他们共同撑起了石榴在中国的煌煌巨著,也是最早驯化栽培出中国本土品种“硬籽石榴”的地方。

如果历史一直按照这种趋势发展,石榴也许会成为汉文化中,类似于桃李、柑橘、大枣、柿子一样的,充满吉祥寓意和美好期许的佳果。但事实证明,平滑发展的历史从来都是偶然,充满变数的曲线才是常态。

石榴跟随武则天的命运由盛转衰

始于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撕裂了中国的社会,埋下了中国至今南北文化差异和不理解的种子,也为石榴文化的奇异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势力交替上台,信奉谁的拳头大谁才能胜出的丛林法则,强化了中华民族血性、阳刚的一面。但对于当时主要作为观赏植物的石榴来说,就失去了种植和繁衍的意义。但南方的风物精神却截然不同。来自东晋士族的偏安与清谈玄理风气,贯穿了整个南朝的大部分时代。石榴,作为一种长相漂亮、寓意良好的果实,受到了无比的优待。

在梁元帝萧绎的《乌栖曲》里,出现了“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用来形容美丽女子亭亭玉立的迷人风韵。这是“石榴”与“裙”这两种事物首次联系起来,是中国人第一次把石榴拟人化,为后来石榴阴柔的形象奠定了基础。这种趋势,在南北朝统一之后愈演愈烈。隋唐统治者虽然在治国方略上承袭了北朝尚武开拓的传统,但具体到个人生活,他们却更向往南方大开发之后的江南。

南方丘陵长江流域的石榴种群在这一阶段大踏步推广和演进。比如四川凉山的会理石榴自唐代起就是御定贡品,人们对会里石榴的描述是:皮薄色艳,犹如彩霞,果实硕大光洁,籽粒密软而味浓,有微香,余味悠长。再比如安徽的怀远石榴,分为白花石榴和红花石榴,白花石榴果皮细薄、果实硕大、籽粒晶莹饱满、汁液丰富、味道甘香而醇美;红花石榴则籽粒剔透如水晶、肉肥核细、汁多味甘。

对石榴的阴柔取向的审美,在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上台后达到了极致。武则天本人手书的诗歌:“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至今依然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关于石榴的篇章。传说上世纪末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石榴红裙,就是武则天本人的闺中物。从此以后,石榴有了越来越多的象征,美人无非石榴裙、鲜艳不过石榴花;石榴祭祀,多子;石榴奉客,多福;画师爱石榴,因其饱满丰实;诗人爱石榴,因其瑞仪吉祥。

猜你喜欢

石榴
熊猫奶奶的石榴
应该把钱还给谁
石榴
石榴
好吃的石榴
石榴
石榴
石榴的牙齿是甜的 等
石榴真好吃
石榴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