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2021-11-08甘方谢财华
甘方,谢财华
(高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西 宜昌 3308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由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因素引发,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患儿常表现出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病情恶化,将增加患儿呼吸衰竭、死亡等发生风险,严重降低患儿的生存质量[1]。既往,临床上针对该病症患儿多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但有研究[2]表明,部分患儿在应用该治疗方式后,存在张力性气胸、间质性肺气肿等问题,导致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因而应用范围受到局限。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成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也逐渐应用至该病症的治疗过程中,然而临床上关于其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10 h,平均年龄(5.54±2.09)h;体质量1.5~3 kg,平均体质量(2.25±0.46)kg。观察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2~10 h,平均年龄(6.04±2.03)h;体质量1.6~3 kg,平均体质量(2.30±0.41)kg。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凝血功能正常者;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者;患儿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传染性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精神、认知功能异常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应用德国斯蒂芬的小儿呼吸机进行鼻罩式无创呼吸,吸气峰压15~25 cmH2O,呼吸末正压4~6 cmH2O,潮气量4~6 mL/kg,氧浓度40%~60%,呼吸频次25~40 次/min,吸气时间0.35~0.45 s,通气量6~8 L/min。
1.3.2 观察组 给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吸气峰压15~20 cmH2O,呼气末正压:4~6 cmH2O,呼吸频次:20~40次/min,氧浓度参数以维持经皮血氧饱和度(88%~93%)为参考,调整范围25%~50%。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合适的呼吸机参数。两组均治疗12 h。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 h 后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应用GEM Premier 血气分析仪(江西瀚珂商贸有限公司,型号:GEM-3500)检测。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张力性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间质性肺气肿。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aO2、PaCO2、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PaO2,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SaO2(%)61.75±4.26 62.06±4.13 0.309 0.758 87.58±5.37a 92.36±6.16a 3.460 0.00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组别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值P值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值P值PaO2(mmHg)42.87±2.29 43.08±2.21 0.390 0.698 64.08±11.28a 73.21±11.64a 3.332 0.001 PaCO2(mmHg)50.37±8.59 50.44±8.73 0.034 0.973 44.75±9.83a 39.84±8.76a 2.206 0.03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儿科中较常见的一种危重病症,该病多发于早产儿,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通常在6~12 h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并逐渐加重,伴有呻吟、吸气三凹征、发绀等,病情较重的患儿会发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猛,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3]。因此,探寻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该病患儿时常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然而该方式属于有创治疗,会增加患儿创面感染、声门损伤的发生风险,不利于患儿预后,因而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4]。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无创呼吸机械通气治疗也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过程,且逐渐受到患儿家属青睐。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均为无创呼吸机械通气治疗的方式,其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有效阻止患儿呼气末肺泡萎陷,利于气体交换,可有效改善患儿的通气、换气功能,其可有效维持吸入气体的温度、湿度的稳定性,最大程度的符合患儿呼吸道的生理要求,进而有效降低对患儿呼吸道的损伤[5-6]。然而有研究[7]表明,部分患儿在应用该方式治疗后,增加了张力性气胸、间质性肺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而效果不理想。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是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基础上,将压力进行间歇升高、膨胀,以刺激患儿的呼吸运动功能,通过增加每分钟的通气量、潮气量,可使气体有效的到达患儿肺部组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肺泡氧弥散面积及肺泡的充盈程度[8-9];同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在呼吸周期内可有效维持气道正压,降低患儿呼吸肌疲劳及呼吸做功,减缓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速率,扩张气道,并维持在一定的扩张水平,进而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肺部组织的顺应能力,对患儿的呼吸功能具有保护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
综上所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利于患儿病情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