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手术联合方案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PTA及ABG的影响

2021-11-08王大鹏

当代医学 2021年30期
关键词:管术咽鼓管鼓膜

王大鹏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辽阳 111000)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为常见的耳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及反复中耳积液,体格检查时鼓室内可见气泡或液平,鼓膜色泽混浊、活动度差,严重者可发展成中耳粘连、鼓膜硬化,甚至听骨链坏死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1]。鼓膜切开置管术是传统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方式,但只针对病情较轻的患者效果尚可,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听力,但对病情严重者,效果甚微。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2-3]。基于此,本研究探究不同手术联合方案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纯音气导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G)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8 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n=34,54 耳)与观察组(n=34,53 耳)。观察组男19 例,女15 例;年龄18~65 岁,平均年龄(35.76±3.87)岁;病程3~22个月,平均(9.25±5.35)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19~65 岁,平均年龄(35.81±3.92)岁;病程4~22 个月,平均(9.28±5.41)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诊断[4];听力下降>3个月;耳内镜提示中耳积液、鼓膜内陷;保守治疗>1 个月无效;有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2 次;鼻咽镜提示腺样体肥大;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感音神经性耳聋;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颈部CT 提示颈内动脉异常;近期有头部外伤史;耳部或上呼吸道有急性感染。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腺样体消融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取半卧位,行全身麻醉,先进行腺样体消融术:于患者口腔内置开口器,在鼻内窥镜下,用低温等离子消融;再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将鼓室内分泌物吸出后,用地塞米松溶液冲洗,置入硅胶通气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用0.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腔黏膜,0°鼻内镜下找到咽鼓管咽口,并经鼻将导管尖端置于鼻咽入口,导入导丝并置入球囊,缓慢注水加压至10 Pa 后使球囊膨胀,维持120 s 后,球囊充盈状态下撤出,检查咽鼓管咽口分泌物情况;术后3 d予以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有效:气骨导差缩小>15 dDBHL 或气骨导阈值缩小>10 dBHL,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咽鼓管咽口无扩张;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比较两组手术前后PTA、ABG、咽鼓管功能,采用纯音听力计(HT001-A型,惠尔)检测两组患者PTA值、气导音阈及骨导音阈,并计算ABG 值。采用ETDQ-7 评估患者术前、术后6 个月、术后1年咽鼓管功能,包括疼痛感、压力感、耳内嗡鸣等7项,各项评分均1~7 分,由轻至重,计算7 项均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鼓膜穿孔、耳感染及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8.11%)高于对照组(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urgical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手术前后PTA、ABG 值比较 术后,两组PTA、ABG 值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PTA、ABG 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PTA、ABG比较(±s,dDBHL)Table 2 Comparison of PTA,AB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s,dDBHL)

表2 两组手术前后PTA、ABG比较(±s,dDBHL)Table 2 Comparison of PTA,AB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s,dDBHL)

注:PTA,纯音气导听阈;ABG,气-骨导差。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

时间ABG组别PTA术前术后观察组(n=53)对照组(n=54)t值P值观察组(n=53)对照组(n=54)t值P值59.57±6.39 59.64±6.43 0.057 0.955 41.37±5.57a 46.81±5.62a 5.028 0.000 35.58±4.22 35.52±4.19 0.074 0.941 21.13±3.78a 25.51±3.92a 5.882 0.000

2.3 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ETDQ-7评分比较 术后6 个月、1 年,观察组ETDQ-7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ETDQ-7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ETDQ-7 scores before,6 months and 1 year(±s,scores)

表3 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ETDQ-7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ETDQ-7 scores before,6 months and 1 year(±s,score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n=53)对照组(n=54)t值P值术后1年1.98±0.43a 2.47±0.93a 3.487 0.001术前4.95±1.24 4.93±1.22 0.084 0.933术后6个月2.18±0.95a 3.04±1.02a 4.511 0.000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耳感染1耳,予以抗生素静滴后治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1/53);对照组术后引流管脱落1 耳,出血1 耳,耳感染1 耳,均对症治疗后康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3/5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1,P=0.317)。

3 讨论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原因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与鼻咽、耳鼓室腔相连接,分为骨部及软骨部,具有排出鼓室内分泌物的作用,同时可维持内外压平衡,当咽鼓管功能出现障碍时,分泌物排出困难,内外压失衡,从而导致中耳炎的发生[5]。咽鼓管位于颅底,解剖位置较深,既往因手术不易进入,常选择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但对咽鼓管功能的改善效果并不满意,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于2010年首次在临床应用,对改善咽鼓管功能效果明显[6]。

有研究[7]表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与腺样体、咽鼓管圆枕的距离密切相关,几乎所有患者的咽鼓管圆枕均受到腺样体挤压,因此,需行腺样体消融术。鼓膜切开置管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可将积液引流,恢复纤毛运动,但并不能根治,且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脱管的情况,从而引起继发中耳感染,穿孔愈合不良也时常发生[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PTA、ABG及ETDQ-7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行腺样体消融术+鼓膜切开置管术上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效果更好,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听力水平,降低咽鼓管功能损害,利于预后。PTA 为临床反映听敏度的指标,可确定听阈的变化程度,而ABG 则可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9]。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将球囊通过导管深入至咽鼓管峡部、软骨部,通过注水加压使弹性软骨板发生轻微骨折,结缔组织发生位移,从而扩大咽鼓管阻塞区域及狭窄部,发挥改善咽鼓管功能的作用[10-11]。且该术式操作简单,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腺样体消融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术及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显著改善患者听力水平,降低咽鼓管功能损害,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管术咽鼓管鼓膜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Valsalvas闭气加压MRI在评价咽鼓管功能中的价值研究
鼓膜穿孔会影响听力吗?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