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2021-11-08薛桂华
薛桂华
(牡丹江同济医院眼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近视是青少年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中轴性近视>-6 D者为高度近视[1]。据调查显示,我国高中生高度近视发生率已达10%左右,高度近视会增加白内障、青光眼、脉络膜萎缩和视网膜脱落的危险,相关数据显示,每年约35万人因近视致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青少年高度近视后,视物模糊不清,但佩戴眼镜会对生活和运动造成不便,同时,也限制了青少年的未来发展[3]。临床实践表明,角膜塑形镜能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加深。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7例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校正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7 例高度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矫正组(n=48)和常规组(n=49)。矫正组男26 例,女22例;年龄12~18岁,平均(15.37±1.34)岁;矫正前等效球镜-6.00~-8.25 D,平均(-6.29±0.82)D。常规组男25 例,女24 例;年龄12~18 岁,平均(15.19±1.47)岁;矫正前等效球镜-6.00~-8.30 D,平均(-6.31±0.81)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2~18岁;②近视度数均>600°;③无其他严重系统疾病;④治疗期间夜戴镜时间8~10 h。排除标准:①患有眼部器质性疾病者;②接受过视力矫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裸眼视力、散瞳验光、眼轴检查和裂隙灯检查等常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单独校正。观察组佩戴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由同1名专业人员进行验配角膜塑形镜相关检查,试戴稳定后根据荧光素调整镜片相关参数,待佩戴角膜塑形镜后正视力均≥1.0,试戴异物感可耐受后即可开始治疗,医嘱患者夜间佩戴,白天佩戴普通框架眼镜,并向患者及家属指导眼镜佩戴相关操作及保养方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角膜点染、结膜充血、过敏和角膜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裸眼视力比较 治疗后1个月,两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6 个月,矫正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组治疗前后裸眼视力比较(±s,D)Table 1 Comparison of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D)
表1 两组组治疗前后裸眼视力比较(±s,D)Table 1 Comparison of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D)
组别常规组(n=49)矫正组(n=48)t值P值治疗后6个月0.16±0.04 0.72±0.11 33.453 0.000治疗后1个月0.15±0.05 0.16±0.06 0.892 0.374治疗后3个月0.16±0.06 0.67±0.09 32.901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屈光度比较 治疗6个月后,矫正组屈光度较治疗前轻微增长,常规组屈光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长,矫正组屈光度增长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屈光度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diopt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屈光度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diopt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组别矫正组(n=48)常规组(n=49)t值P值屈光度增长度0.19±0.08 0.61±0.21 13.067 0.000治疗前-6.77±0.96-6.81±0.87治疗后6个月-7.01±1.01-7.51±1.12
2.3 两组治疗前后眼轴比较 治疗6个月后,矫正组眼轴较治疗前轻微增长,常规组眼轴较治疗前明显增长,矫正组眼轴增长长度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眼轴比较(±s,mm)Table 3 Comparison of axial leng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mm)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眼轴比较(±s,mm)Table 3 Comparison of axial lengt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mm)
眼轴增长长度0.08±0.02 0.21±0.07 12.492 0.000组别矫正组(n=48)常规组(n=49)t值P值治疗前26.31±0.81 26.28±0.79治疗6个月后26.40±0.83 26.56±0.86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角膜是光滑透明的弹性组织,近视发病的重要机制为角膜后弹力病变[4]。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作用原理主要通过对角膜的机械压迫,迫使角膜上皮细胞压缩、重新分布、细胞间液的转移代谢。角膜塑形镜由高透气材料制成,其几何形状与角膜前表明形态相逆,并产生轻微压迫,逐渐改变角膜形状,促使角膜中央光学区变平坦,从而达到校正近视的效果[5-6]。此外,镜片内表面与角膜外表明还有一层分布不均的泪液,泪液的流体力学效应可施加给角膜中央组织细胞外展的力,以及闭眼眨眼时,眼睑作用也会对下方角膜施加一定的压力,在这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使中央曲面扁平和中央上皮变薄,从而改变角膜中央区形态,起到暂时、可逆的降低近视度数的作用[7-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个月,两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矫正组象裸眼视力、屈光度增长度、眼轴眼轴增长长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与余文琳[10]研究一致,表明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改善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的近视症状。治疗后1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角膜塑形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钟凤元[11]研究一致。由于本研究随访时间短,高度近视青少年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影响和近视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对高度近视青少年矫治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其裸眼视力和屈光度,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