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划分及防治布局研究
2021-11-08娄现勇洪传勋
娄现勇,洪传勋,李 芳,焦 斌
(1.陕西环保集团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2.渭南市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陕西 渭南 714000)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水土保持工作也逐渐被纳入政府工作考核[1]。水土保持区划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指南,工作十分重要。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渭南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1987年编制了渭南市水土保持专项区划,该区划结合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比较符合当时的水土保持形势。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实施,原有区划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渭南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需求。
因此,为了科学预防和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的重新划分已十分必要。
通过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的划分,以期为渭南市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维护生态系统、改善人居环境、规范生产建设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为今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
1 渭南市水土流失基本情况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东部,是陕西省的“东大门”。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地质呈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地堑构造特征,地形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全市国土面积11538.31 km2。截至2016年底,全市仍有水土流失面积3400.92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9.48%,是陕西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按照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渭南市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区[2]。受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影响,水土流失类型复杂,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等类型。其中水力侵蚀为主要的侵蚀类型,分布最为广泛;在山区、沟壑区等地区部分存在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在大荔、华阴、潼关等地区。
渭南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400.92 km2,其中轻度流失1216.4 km2,占流失面积的35.77%,中度流失1666.45 km2,占流失面积的49%,强烈流失476.92 km2,占流失面积的14.02%,极强烈流失41.15 km2,占流失面积的1.21%。可以看出渭南市水土流失以中度、轻度侵蚀为主。渭南市各县区水土流失现状见表1。
表1 渭南市水土流失现状表
经过近几十年的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渭南市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但当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依然有较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存在,依然存在水土流失投入尚不能满足生态建设需要的问题。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水土保持工作逐渐被重视起来,但目前水土保持部门综合监管能力还尚有不足,公众对水土保持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2 水土保持区划划分
2.1 区划原则
(1)在同一类型区内自然条件、存在的问题、生产发展方向、水土流失特点、分布、强度、防治措施布局应有明显的相似性。
(2)依据区域地貌类型、土壤区划和气候区划、水土流失类型、水保功能等,保持区域土壤类型和水热条件、水土流失类型、水土流失治理方向的一致性。
(3)以乡镇为最小划分单元,同一类型区集中连片,尽量保持乡镇界限的完整性。
2.2 区划依据
(1)水土保持功能类别和措施配置基本一致;
(2)水土流失基本类型一致;
(3)地貌类型基本一致;
(4)植被覆盖率基本一致;
(5)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
2.3 区划成果
根据渭南市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强度和危害,以及水土流失治理方法的区域相似性和区域间差异性,结合陕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渭南市原有水土保持区划[3],进行水土保持区划划分。渭南市自北向南依次划分为渭北高原沟壑中度水蚀保土蓄水区、渭北黄土台塬轻度保土蓄水区、渭河平原阶地微度水蚀保土蓄水区、秦岭北麓低山台塬低山轻度水蚀保土蓄水区、秦岭北麓中高山微度水蚀保土蓄水区等五个区。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成果见图1。
图1 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图
3 各分区基本情况及防治布局
3.1 渭北高原沟壑中度水蚀保土蓄水区
该区位于渭南市北部高原沟壑地区,涉及合阳县、澄城县、白水县、富平县、浦城县等五个县,国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34.5%。区内以黄土塬和残塬沟壑地貌为主,塬高沟深,沟壑分布广泛,总体上塬面侵蚀较轻,沟坡侵蚀严重,沟谷溯源侵蚀强烈,并分布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侵蚀模数多在3000 t/(km2·a)~4000 t/(km2·a)之间。
针对本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发展需求,水土流失治理应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和梁峁沟坡渠综合治理的模式,配设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形成“塬面坡改梯、沟头拦护蓄、坮前经济林、沟坡水保林、沟底淤地坝”的立体式综合治理体系。并强化监督执法工作,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加强宣传力度,全面树立水土保持意识、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3.2 渭北黄土台塬轻度保土蓄水区
渭北黄土台塬轻度保土蓄水区北连高原沟壑区,南接渭河平原阶地区,涉及澄城县、合阳县、富平县、蒲城县、大荔县等5个县。国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19.3%。本区为高原沟壑地貌向渭河平原地貌的过渡地带,区内地貌主要为黄土台塬和河流高阶地,地形陡、坡度大,夏季多暴雨,天然残存稀少。总体以水力侵蚀为主,台塬地区多为面蚀,部分沟壑及塬边地区遇暴雨会发生重力侵蚀。
水土流失治理应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宜采用“基本农田建设+灌溉农业+沟谷斜坡种草+生态修复”的治理模式。在增加耕地资源的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同时,控制水土流失,保障下游生产生活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3.3 渭河平原阶地微度水蚀保土蓄水区
本区位于渭南市中部的平原地区,北连渭北台塬地区,南接秦岭北麓低山台塬地区,在涉及临渭区、华阴市、华州区、潼关县、蒲城县、大荔县等6 个县(市、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26.6%。本区地形平坦,水热等自然条件优厚,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主要是河流冲刷塌岸侵蚀。在大荔县洛河与渭河交汇处以及下游裸露的渭河河漫滩,河流冲积沙层受风力侵蚀和再堆积作用形成沙地,侵蚀程度较大。
按照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结合分区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土保持宜采用“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恢复+城市水土流失防治”的治理模式。该区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为蓄水保土,加大基本农田建设,田、林、路、渠统一布局,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加强水生态建设,促进生态自然恢复,强化城市生产建设活动监管,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3.4 秦岭北麓低山台塬轻度水蚀保土蓄水区
本区位于渭河以南、秦岭北麓低山台塬地带,属于秦岭山地与渭河平原的过渡地带,涉及临渭区、华阴市、华州区、潼关县等4 个县(市、区),国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8.3%。区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土壤贫瘠,夏季多暴雨,天然植被稀少,目前以农业植被为主。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大部分区域水土流失较轻,破碎塬周边斜坡,水力侵蚀较强,并伴随有重力侵蚀,侵蚀模数较大。
本区秦岭北麓支流众多,是渭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饮水源地,开展黄土台塬区和山前洪积扇裙的水土流失治理是保障下游群众防洪安全、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支撑。总体土壤侵蚀比较轻,水土保持宜采取“基本农田建设+灌溉农业+沟谷斜坡种草+生态修复”的治理模式。加强山前坡耕地治理并配套水利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治理侵蚀沟道,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实施封禁保护,促进生态修复。
3.5 秦岭北麓中高山微度水蚀保土蓄水区
本区位于秦岭北麓低山台塬保土蓄水区南部,位于秦岭分水线以南,涉及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等4 个县(市、区),国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11.4%。本区海拔高度在1280 m~2600 m 之间,地表高差大,区内地貌以中低山石质丘陵和土石丘陵为主,土石低山丘陵地带岩层松散、风化强烈,降雨量较大且分布集中。天然植被覆盖较高,区域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局部(峪道)存在重力侵蚀。
本区位地貌以石质丘陵和土石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小,且坡耕地面积比例大,水土保持宜采取“退耕还林+基本农田建设+生态修复+低山丘陵绿化+河岸边坡整治”的治理模式。加大陡坡耕作的治理,提高群众人均粮食水平,积极开展山地丘陵林草恢复,减少泥沙下泄,由于区内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应在水土保持治理的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对于矿产开发可能引起的人为水土流失,应加强监督、监测和防治。
4 结论
水土保持区划划分是区域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工作,是区域未来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指导方针,本次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的划分过程采用以RS与GIS 技术为主、室外踏勘为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将渭南市水土保持区划划分为渭北高原沟壑中度水蚀保土蓄水区、渭北黄土台塬轻度保土蓄水区、渭河平原阶地微度水蚀保土蓄水区、秦岭北麓低山台塬低山轻度水蚀保土蓄水区、秦岭北麓中高山微度水蚀保土蓄水区等五个区,该方案的划定解决了原有区划划分存在的精度差、边界模糊等诸多问题。在做好充分分析区域当前水土流失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各区域特点制定了比较符合实际的水土保持防治布局,指出了区域未来水土保持工作方向,也为下一步渭南市水土保持规划的开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