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及预防对策分析
2021-11-08周曼丽
周曼丽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科,河南南阳 473000)
喂养不耐受是新生儿常见问题,喂养不耐受是由于早产儿消化器官发育不成熟,消化功能及肠道免疫功能差所引起的,它会影响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阻碍早产儿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1]。本研究以90 例住院早产儿作为调查对象,旨在调查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7 年4 月至2019 年4月诊治的住院早产儿90 例。男55 例,女35 例。年龄最小30min,最大25d;胎龄28~37 周;出生体重965~3650g,开奶时间23~85h。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2];②生命体征平稳,体温36~37.3℃,心率108~152 次/min,可进行喂养;③可经口进食;④出生时胎龄<37 周;⑤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先天发育不良及机体异常的新生儿;②不愿意配合的新生儿。
1.2 方法:喂养不耐受:开始喂养后出现开奶时间延迟、腹胀、呕吐、胃潴留、残余奶排空减慢、排便不畅等任一症状。将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作为喂养不耐受组,反之,则为喂养耐受组。
1.3 观察指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的相关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90 例早产儿中,有30 例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率为33.33%。
2.2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与喂养耐受组相比,喂养不耐受组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更小、开奶时间更晚、宫内窘迫例数更多(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s)
?
2.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胎龄、出生体质量、开奶时间、宫内窘迫等有关(P<0.05),胎龄<32 周、出生体重<1500g、开奶时间≥72h、有宫内窘迫的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的风险分别明显高于胎龄≥32 周、出生体质量≥1500g、开奶时间<72h、无宫内窘迫的早产儿,详见表2。
表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喂养不耐受受多种因素影响,由于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极易产生喂养不耐受问题。调查对象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3.33%[3-4]。调查结果显示,喂养不耐受组和喂养耐受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开奶时间、宫内窘迫例数存在显著差异。胎龄<32 周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61.54%)显著高于胎龄≥32 周早产儿(11.76%);出生体质量<1500g 早产儿的发生率(59.52%)显著高于出生体重≥1500g 早产儿(10.42%);开奶时间≥72h 早产儿的发生率(63.89%)显著高于开奶时间<72h 早产儿(12.96%);有宫内窘迫早产儿儿的发生率(61.90%)显著高于无宫内窘迫早产儿(8.33%)。
早产儿因胃肠功能问题无法适应常规喂养方式,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阻碍生长发育。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对策种类繁多,可通过改变喂养方式、采取护理干预、服用适当药物来改善早产儿消化功能,促进营养摄入及生长发育。现列举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预防措施。①早期微量喂养:对于体重≤1500g 的早产儿,从每次0.5~1mL 开始每4~6h 一次,次日奶量不变,间隔2~3h 喂一次,根据早产儿消化情况,每次加奶1~2mL,每2h 喂一次,用母乳或二分之一早产儿配方奶逐步过渡到全奶,并且加奶量至足量。减少全肠外的营养时间,达到降低发生率目的;②非营养性吸吮:通过让早产儿吮吸无孔且消毒过的橡皮奶头来间接刺激吸吮反射,可以促进吸吮反射成熟,通过迷走神经,调节体内胃肠肽的水平,增加胃液分泌,促进胃排空,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从而降低发生率;③新生儿抚触:通过对新生儿肢体各部位皮肤进行科学按摩,增加胃泌素和胰岛素,促进体内啡肽的释放,促进了生长激素的分泌,增加日排便次数,缩短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降低发生率。
综上所述,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主要与胎龄、出生体质量、开奶时间、宫内窘迫等因素紧密联系,为保证早产儿的健康成长,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改善患儿胃肠消化功能,降低发生率,在临床中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