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思维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探析
2021-11-08余修日张家涛马建国吴瀛灏
余修日, 张家涛, 马建国, 吴瀛灏
(东华理工大学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系列讲话,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新情况和新挑战。要应对好新挑战,思政工作还存在不少需要调整和改进的环节。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思政工作价值和功能的需要[1]。用生态视角去研究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基于生态学视角,赋予高校思政工作系统以自然生态性,并运用生态学的思维和观点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这有助于强化思政工作实践的生态化观念,由单维思维向多维思维转化,从而对思政工作的实施、发展和完善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 高校思政工作问题生态视角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以加强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全方位认识和强化了思政工作,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思政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也不断增多,在立德树人和综合人才培养等方面,显现出了思政工作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和社会对思政工作认可度也大有提高[1]。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驱动,社会转型期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和大学生发展的新需求,从生态观角度看,高校思政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1 思政工作理念生态失衡
基于生态学思维,思政工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各因素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从整体看,当前高校的思政工作整体认可态度还比较高,发挥了育人功能,但由于部分思政工作主体的思想和认识与时俱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思路和工作载体创新不够的问题。思政工作理念、内容和教育方式无法应对因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求,导致教育主体与客体间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不对等,产生了失衡现象。
1.2 思政工作环境生态失衡
思政工作环境生态失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思政工作过程中,高校大多数情况下注重思政工作本身多,单维思考问题多,对思政工作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重视和建设投入不够,抓校园整体环境建设多,对班级、宿舍、食堂、教室、社团等小环境建设方面在制度和持续用力上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二是校园思政工作氛围不够浓,网络育人空间建设和接地气的网络文化产品较少,适合新时代学生特点的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高校育人文化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1.3 思政工作效果生态失衡
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思政工作充分收集、整理和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成果还不够多,从高层次引领和培养学生的效果不够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思政理论课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与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情况结合的深度还不够,涉及当下出现的热点和现实问题还不多,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思政工作出现“鸭背浇水”的现象等。
2 高校思政工作生态系统构建
2.1 高校思政工作生态系统的内涵
高校思政工作生态系统是由党建工作、团建工作、学生工作、思政理论课、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物质、能量等交流,这种交流和传递是否和谐通畅,决定其有机整体功能的发挥,即高校思政工作生态系统运行是否正常。作为思政工作者,就是要构建保障这种交流和传递通畅的机制,提高思政工作实践活动的功效。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政工作生态系统,要注重该系统内的思政工作主体、客体、介体、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思政工作实践活动中,各子系统和系统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并对思政工作客体的观点、理念、行为等起着影响,这个影响是动态发展的,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的功能,从而推动思政工作生态系统的发展。
2.2 高校思政工作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高校思政工作是由多要素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性的过程。它包含思政工作主体、教育客体、思政工作环境、思政工作内容与目标等(见图1)。
图1 高校思政工作生态系统要素及关系
教育者,即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其是学校育人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工作的积极促推者。在思政工作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该系统中的两个关键要素,教师应秉持主体性原则,积极主动参与,做好自上而下,自外向内的思政工作活动,充分利用思政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积极能量,不断激活教育客体学习和践行的兴趣。
学生,即教育客体,是思政工作的对象。思政工作的任务是通过思政工作活动,使客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有提高,并内化为行动。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不能把学生仅看成是被动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是与教师平等的。基于生态论思政工作理念,在思政工作过程中,教育者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调动学生潜能,让其主动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思政工作环境,是指在思政工作活动中一切影响教育客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就校内层面来说,思政工作环境由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组成,如校园基本建设和教学设施等是硬件环境,教风、学风和各种校园文化等组成软件环境;就校外层面来说,包括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等等[2]。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思政工作环境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加强思政工作环境生态系统建设,可以促进各种因素的有序组合和良性互动,进而发挥思政工作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
思政工作内容与目标。从国家层面维度来说,思政工作就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社会、家庭和学生层面维度来看,思政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水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要为学生消除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思想品德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2.3 思政工作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构建
思政工作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思政工作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主要体现在:首先,思政工作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是由高校子环境、家庭子环境、社会大环境、教育客体、教育主体等各要素间信息和能量交换而形成的。其中,社会大环境为高校思政工作生态系统的构成、发展、运行提供人力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为思政工作生态系统注入新能量,这体现了构建好社会大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思政工作主体通过高校子环境、家庭子环境、社会大环境等作用于客体,产生能量双向流动,提高思政工作质量。教育主体要从知识、理论、能力和素养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能量储存,再通过思政工作目标、思政工作原则、思政工作内容和思政工作途径等,将储存的信息和能量传递给思政工作客体,影响客体的思想和行为,使思政工作生态系统达到一个新动态平衡[3]。最后,在思政工作生态系统中,客体自我发展过程是一个能量流动的过程,也是客体思想认识提高和外化于行动的过程,即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思政工作客体通过与主体以及各类环境信息和能量交换,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再通过不断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受到高校子环境、家庭子环境、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将其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外化为道德实践。
思政工作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在能量交换和传递过程中,会产生能量损失和消耗。因此,思政工作主体主要职责就是要向该系统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和信息。教育主体要做好思政工作,就必须要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整合各种思政工作资源,优化思政工作子环境,丰富自己的能量和信息;同时要构建良好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的通道,提高信息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运行过程中的损消(见图2)。
图2 高校思政工作生态系统与生态因子能量流动
思政工作生态系统有时会产生矛盾与失衡。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思政工作主体要完善和调节思政工作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它的有效抗风险能力,从而推动思政工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思政工作实效性管理与持续改进
高校思政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在育人过程中严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为根本,既要重视主渠道和主阵地,还要重视网络虚拟社会的新阵地,将传统优势与新技术相融合,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同时,要以国家、社会、学生与家长对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为导向,以“三全育人”为工作要求,推进和完善学校党委统领,各部门相互协同,相关院系具体实施,确保高校思政工作持续加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
从思政工作全维度看,思政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必须先明确工作目标,依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进行实践及阶段性总结与评价,并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方法和措施,以达到最优的效果。当前,思政工作要按照思政工作发展要求,建立自上而下的职责体系,制定各环节工作流程,形成资源共享的思政工作管理机制,注重对思政工作生态各要素、各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思政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有检查,改变以前思政工作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将思政工作过程和思政工作结果放在同等位置,做好过程监控和评价,并及时调整实施方案,推进思政工作绩效持续提升(见图3)。
图3 思政工作持续改进流程图
4 基于生态思维的高校思政工作途径
4.1 注重思政工作大目标与小目标的结合
要实现思政工作总目标,就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品德培养规律。由于客体年龄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其道德认知和思想基础也就不同。针对不同群体分解思政工作总目标,满足不同思想基础的客体需求,将每个小目标融入总目标中,把小目标与大目标、个性目标与共性目标、个性需求与共性需求相结合,设计制定适合不同群体学生的养成方案和措施[4]。
依据工作目标设计制定养成方案和措施后,结合学校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思政工作。一是坚持标准规范。对照中央和省委思政工作要求,定期发布思政工作指南,将特色校园文化融入思政工作全过程,为开展思政工作提供遵循。 二是抓实规定项目。完善“三日”制度,定期开展“班级团日”“国家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让思政工作教育活动有温度,更有仪式感;探索开放式教育活动,组织教育客体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让思政工作教育活动实起来、活起来。三是丰富活动形式。改变传统组织方式,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单一模式,结合学生所学课程和专业实际为其设计教育实践活动主题,建立融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专业学习为一体的多元模式。如依托江西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史馆、地质博物馆等特色教育资源,采取情景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式,让思政工作教育活动形式丰富起来。 四是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成立思政工作研究团队,整合优质思政工作教育资源,形成系列精品思政教育课,培育“金课”, 提高思政工作质量和水平。
4.2 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主体(队伍)建设
在思政工作生态系统中,思政工作主体是该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之一,该要素的建设是高校思政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重中之重。思政工作是一门科学,既要注重思政工作环境建设与营造,同时也要注重教育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教育主体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人、感召人和塑造人。高校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思政工作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思政工作队伍评价与激励机制,为教育主体的素质培养与提高提供保障。
一方面,高校要建设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思政队伍,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政治意识和担当意识,完善评价标准,强化项目支撑;落实职称晋级等工作,将思政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列入学校年度人才培养规划中,使其具有“能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素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应有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相应机制,通过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短期学习和学历提高相结合、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相结合,造就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高素质专业思政工作队伍;建立思政工作团队,确定团队带头人,建立以老带新的一帮一机制,促使一批新思政工作者迅速成长起来。
此外,高校还需注重辅导员队伍与专业思政教师两支队伍的 “融合”,把日常思政工作与教学工作两个工作面“统管”起来,结合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的优势,使这两支思政工作队伍的教师成为“一种人”,产生“三全育人”的协同效应,实现高校思政育人的同步性、整体性和一致性。
4.3 抓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思政工作子环境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得到熏陶。校园文化具有诸多特点。一是广泛性。学生是校园里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学生还有教师和各类管理与服务工作人员,比如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食堂服务人员、校园卫生清洁人员,等等。 二是目的性。校园文化环境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比如校园里的公共设施、教学环境、规章制度以及课外学习活动等,都是围绕思政教育开展的。 三是时代性。校园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它显现出特有的时代性,这也决定了高校的思政工作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创新[5]。
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文化传承和先进人物群雕,构建和谐引领的思政生态环境。环境是影响人、塑造人的一个重要变量,作为思政工作者,就是要不断地改良“土壤”,做好文化传承和打造先进人物群雕[6]。 一是强化榜样育人。打造学校先进人物群雕,在师生中挖掘先进典型,让学生感受榜样和典型是有血和肉的,不是高不可攀的。二是强化活动育人。邀请各领域英雄模范、知名专家、老干部、老党员为师生作宣讲;开发“初心”系列党团课,采用“故事党团课”“微党团课”“景式党团课”等易学易懂的教育方式,讲好高校自己的故事。三是强化铸魂育人。依据各自高校的特色,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如有核地学特色的高校可以在师生中传承、弘扬核军工文化和核军工精神;在校园内建设核军工文化景观、路牌;在校史馆和地质博物馆等融入核军工文化元素等。
4.4 注重情感教育作用,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
一是情感教育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高校思政工作应运用情感教育来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知行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在思政工作过程中,教育主体与客体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相互了解和有效沟通,通过情感的互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政工作氛围,形成良好的默契度,学生对思政工作的接受度就会大大提高。
二是情感教育可影响客体价值观形成。人的价值取向会受到自身需要的影响,当对某一需要感觉强烈时,其价值取向就会倾向于这一需要。情感教育可以加强或减弱客体某些方面的需求,影响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思政工作内容与新时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结合,通过情感熏陶、情感共鸣使教育对象在是非面前能够做出正确判断。要实施情感教育,就必须要求教育主体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身正为范,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
三是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在思政工作过程中,教育主体要充分把握客体的情感和认知心理活动的特点[7],准确了解客体的情感需求,把握其情感规律,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思政工作氛围,让客体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5 结语
在探讨思政工作的发展规律时,本文运用生态思维中的有机整体性、平衡性、和谐性等观点,以及各影响因子相统一的观点,分析和解决思政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为新时代开展思政工作实践、创新方法提供了一个新切入点和思路。然而,在运用生态论的思想和观点时,教育者不能将生态学的相关内容生搬硬套过来,而应在掌握其实质和精髓的基础上运用其观点和方法来探讨高校思政工作问题。在思政工作生态系统中,教育者要减少能量交换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同时要向该系统不断注入新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确保思政工作生态系统运行顺畅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