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尿酸水平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2021-11-08张琼
张 琼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随着高血压研究的深入,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评估中除了血压绝对值外,血压变异性(BPV)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BPV 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指出动态血压不仅可反映病人的血压绝对值,而且能监测BPV[1]。BPV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有关,是预测老年病人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指标,决定高血压病人预后[2-3]。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老年人代谢功能及尿酸排泄功能较差,易出现血尿酸水平升高;血尿酸升高可导致高血压发病率升高,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6],但目前关于血尿酸和高血压病人血压水平、BPV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尤其在老年病人中。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高血压病人体内血尿酸水平和血压、BPV的关系,为老年人群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参考。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61例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11例;年龄62~94岁。所有入选对象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并且静息状态下,3次非同日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者已明确诊断为高血压,亦或者正在服用降压药物。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贫血、肿瘤、严重感染、饮酒、痛风急性发作。
1.2 方法 记录受试者年龄、性别,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酸及血糖水平。根据血尿酸中位数[7-8]将病人分为尿酸正常组(NUA组,血尿酸<329 μmol/L)和尿酸偏高组(HUA组,血尿酸≥329 μmol/L)。采用无创性便携式袖带血压监测仪监测2组肱动脉血压,设置白昼(6:00-22:00)每30 min自动充气测量1 次,晚上(22:01-5:59)每1 h测量1次,监测期间保持袖带与心脏部位同一水平线,白天可从事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袖带充气时停止活动,手臂自然放松,以免影响测量结果,有效记录需>80%。比较2组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24hSBP和24hDBP)、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dSBP和d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nSBP和nDBP),及BPV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并行相关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各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将研究对象按24hSBP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A组,24hSBP≤130 mmHg)和血压控制不良组(B组,24hSBP>130 mmHg),比较2组血尿酸水平和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区别。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t′)检验、χ2检验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年龄及性别比、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2组血压水平及BPV参数比较 2组病人24hDBP、dDBP、nSBP和n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UA组nDBP和dSBP均低于HUA组(P<0.05);NUA组24hSBPSD水平低于HUA组(P<0.05),2组24hDBP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血压水平及BPV参数比较
2.3 血尿酸与动态血压各参数的Pearson相关分析 病人血尿酸与24hSBP、dSBP、24hSBPSD呈正相关关系(r=0.372、0.364、0.324,P<0.05~P<0.01)。
2.4 不同血压水平的血尿酸及动态血压参数的比较 A组血尿酸水平低于B组(P<0.01);A组24hSBP、dSBP和nSBP水平低于B组(P<0.01),2组24hDBP、dDBP、nDBP、24hSBPSD和24hDBP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血压水平的血尿酸及动态血压参数的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很高,病情进展可引起靶器官受损,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心衰、肾衰等疾病,引发恶性心脑血管事件。血尿酸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关系紧密,陈涛等[9]在全国9省市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高血压的发生率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另一项在43~84岁的人群中的研究[5]显示,高血尿酸的高血压发病率是低血尿酸的1.65倍;一项进行了20年随访的队列研究[10]检查了最初健康的中年人20年前后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发现,最初或20年后的血尿酸水平越高,或者20年后尿酸水平升高越明细,发生突发性高血压的风险就越高。PERLSTEIN等[6]研究发现,考虑代谢因素及生活方式等混杂因素后,血尿酸水平仍可独立预测高血压进展。2017年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将高尿酸血症的定义为血尿酸水平>420 mmol/L,不论男女[11]。本研究中HUA组血尿酸水平处于正常值高限及轻中度高尿酸血症之间,但24hSBP及白昼SBP水平较尿酸正常组即有明显升高,且与尿酸水平明显正相关,证实了尿酸升高确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同时发现,2组病人24hDBP、dDBP、nSBP和n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老年高血压病人动脉硬化、血管弹性下降,DBP不升反降,故老年高血压多表现为以SBP为主的收缩期高血压,DBP相对变化少;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尿酸对SBP的影响程度较高。血尿酸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目前认可的有以下几种:(1)尿酸沉积于血管内皮,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血液中脂质易沉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2)内皮损伤后诱发血小板聚集黏附,促进血栓的生成[12];(3)使一氧化氮水平降低;(4)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5)升高的血尿酸水平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13]。
YOKOKAWA等[14]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在男性高血压病人中的发病率是血压正常男性人群的1.79倍,而女性则是6倍。而轻至中度的高尿酸血症常常与高血压相伴发生[15]。本研究显示,当按血压水平分组时,血压控制不良组血尿酸水平较血压控制良好组明显升高,且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P<0.01),说明血压水平影响血尿酸,高血压亦可导致高血尿酸,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高血压致肾功能损害、尿酸排泄减少及高血压致肾脏小动脉硬化、肾小管局部缺氧,乳酸堆积与血尿酸竞争排泄等原因有关[15]。
BPV是描述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的指标,受人体的行为、外在环境及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是血压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可分为短时BPV(24 h内)、长期 BPV(数日、数周、数月数年的BPV)[3],本文将血压标准差作为评估短时BPV的指标。BPV增大不仅使高血压病人肾脏、心脏损害加重[2,16],并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17],ROTHWELL等[18]研究显示,收缩压BPV的增大使脑卒中的风险增高;除此之外,BPV还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升高[3],其对高血压病人靶器官损害和预后的预测作用甚至已超过血压均值这一指标[19],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病人中,BPV对高血压预后依然有预测价值[20]。本研究发现,升高的血尿酸水平不仅能影响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绝对水平,并且可引起收缩压的BPV增大,加重血压波动程度,推测其原因,可能与血尿酸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顺应性降低有关,而BPV增大又造成血管内皮受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病人,不仅要注意控制血压波动,降低BPV,而且要积极干预体内较高的血尿酸水平。已有研究[21]发现,高血压病人在降压的基础上联合降尿酸治疗,24hSBP变异明显下降,也证实了控制尿酸水平可使高血压病人获益。
血尿酸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高血压的发生与进展,血尿酸水平较高的高血压病人血压也升高,血压波动性也很大,因此在老年病人中加强血尿酸监控可能对早期高血压的预防有一定价值,在老年高血压病人中早期重视并控制血尿酸水平,并尽早干预高尿酸水平、使用降尿酸药物可能延缓高血压的发展,减轻靶器官损害。有专家认为高尿酸血症可作为高血压的预测指标,并建议将控制血尿酸水平作为高血压防治的新靶点[22-23]。本文证实,正常高限的血尿酸可导致血压升高,推测通过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体内血尿酸水平可能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将有望为老年高血压新的治疗药物的发现提供一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