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大系统观念 构建大党建格局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2021-11-08白廷辉

现代国企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国资监督国有企业

文=白廷辉

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必须树立“一盘棋”思维,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要素相融并进、同向发力,以党建工作成效引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把党领导的优势体现到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没有脱离党建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党建。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必须树立“一盘棋”思维,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要素相融并进、同向发力,以党建工作成效引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把党的优势体现到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把准政治方向,确保国资国企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有机统一

我国国有企业既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也是实现国家战略、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主力承载者,又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直接关系到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上海国资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根本遵循,以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努力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服务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主力军作用。近年来,上海把握改革先发优势,坚持全市统筹、国资主导、国企参与的思路,成立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投资决策委员会、城镇集资集企改革工作推进领导小组3个统筹决策平台,统揽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大局。同时,把实现自身发展放在服务全市重大战略之中思考和谋划,以一家或一组国企服务一项重大战略为基本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经济优势资源向“3+1+3”领域(三项重大任务、一大平台和三大先导产业)集中。目前,上海国资85%的新增投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87%的国资集中在前20个监管企业。政治方向是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第一位的问题。国有企业践行“国之大者”必须牢牢把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强化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实现国资国企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有机统一。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统一

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过程中的伟大创造,也是从决策和治理起点上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始终保持国有企业基业常青的制度保证。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就探索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2016年10月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议召开后,上海按照会议部署,全面推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积极推动以“党建入章”为引领的公司制度调整,制定“党建入章”指导意见、外部董事管理办法和履职目录、监事会主席与专职监事履职目录等,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职责权限、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和基础保障,加强了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探索形成“外派内设”监事会体制特色。开展以“研究前置”为核心的治理结构重塑,制订落实“前置程序”指导意见和示范文本,要求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从上海的实践探索看,推动党的建设与改革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必须从决策环节起加强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确保党的领导与企业法人治理相辅相成,实现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与董事会“战略管理、科学决策、防控风险”有机统一。

用活干部人才,推动党管干部人才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有机统一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对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强做优做大至关重要。为充分激发内在活力,上海国企坚持以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为方向,完善混改企业经营班子选聘和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经营班子能上能下。以订立职工全员劳动合同、修订完善企业员工管理规章制度为抓手,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岗位管理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形成企业与员工双向选择、行政与工会部门定期协商、员工能进能出的合理流动机制。同时,通过轮岗交流、党校培训、海外实训、境外挂职等,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和使用力度,组织实施“国资骐骥”人才储备计划,统筹推进引领性人才、支撑性人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持续加大对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薪酬激励,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进一步提升。人是生产力第一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核心要素。当前,统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必须要紧紧抓住人这个企业发展的最大变量,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以经理层市场化选聘为重点、以科学的薪酬分配为导向、以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为手段,健全完善企业选人用人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内生活力。

健全组织体系,推动党组织设置与企业组织架构运行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国有企业党的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企业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直接关系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从工作执行看,实现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关键在“打通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需要不断推动党建工作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始终把党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上,不断把党的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发展优势。上海国企坚持把工作覆盖作为提升质量的前提,不断加强垂直管控、区域链接、沪外共建实践探索,按照“四个同步、四个对接”的要求,指导各企业集团在下属企业、参股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项目等各个层面同步建立党的组织,在全系统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同时,鼓励系统基层党组织推进党建工作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努力做“全覆盖、高质量、创新发展”城市基层党建的探路者、践行者,通过实施百个党建品牌“大创建”、千余业务主题“大考验”、万名书记“大培训”的“百千万”特色工程,持续打造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驱动国企新一轮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汇聚发展合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统一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软实力作支撑。上海国资国企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战略谋划相融合、与创新发展相衔接、与引领职工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独特优势,以文立企、以文兴企、以文强企、以文活企,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形成了“牢记使命、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服务发展”上海国资国企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广大干部职工更加自觉地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当前,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建设符合时代特征、体现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不断完善企业经营者倡导组织推动、员工大力践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更好地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强化员工的责任感、赋予员工的责任感、实现员工的成就感,以明确的使命、良好的愿景、合适的战略、自信的文化,引领国有企业加强改革、加快创新,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整合监督力量,推动党内监督与出资人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有机统一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就目前国有企业监督体制格局看,党内监督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监督、业务监督、民主监督共同构成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系统。从监督形式看,党内监督是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最基本第一位的位置。上海国资国企着眼廉政风险防控和“四责协同”落实,积极推进廉政建设与企业日常管理、内控体系建设相融入,把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腐败的理念、要求植入企业文化、制度设计、管理流程之中,取得了一些探索实效。但从结果导向看,加强国有企业监督体系建设,必须进一步从整体上系统思考企业内部监督和管理问题,按照系统理念,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能动性,落实各部门职责,切实构建“监督组织到位、工作职责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的立体化监督网络,切实形成目标统一、步调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监督合力。

强化考核联动,推动党建责任与经营责任有机统一

考核评价是绩效管理的中心环节。用好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把党的建设考核同企业班子综合考评、经营业绩考核衔接起来,是促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同频共振深度融合的最有效工具。上海国资在探索考核联动上,坚持从改革发展大局考量党建工作,把企业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把解决党建和业务“两张皮”问题作为重点,把考核范围延伸至党支部,把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并与领导人员调薪、晋升、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形成了有力的倒逼机制。从工作实践看,推动党建责任与经营责任的有机统一,务必要克服就党建抓党建的考评倾向,根据企业不同阶段战略目标,确定党建工作各业务条线不同时期的核心任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党建考核指标,提升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提升考评工作的生命力、说服力,切实通过考核联动推进党的建设与改革发展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国资监督国有企业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提高审议质量 强化人大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特定问题调查:向国资“亮剑”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地方国资改革启动6.7万亿资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