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一从二令三人木”
2021-11-08周秋明
周秋明
内容提要:解释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既不能仅将“人木”当作拆件,也不应把数字序号“一”“二”“三”纳入其中。这些序号所指涉的全部拆件包括“从”“令”“人木”,根据小篆字形,可以推知它们的原型(即谜底)是小说中使用过的“伶透”一词。
一、“拆字”难题的现有解决方法
众所周知,曹雪芹,既生锦心绣口,又擅伏设玄机。《红楼梦》第五回讲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看到一幅图——
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從(“从”的繁体字)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判词开头“凡鸟”二字合为“鳳”(“凤”的繁体字),意指王熙凤,这是显而易见的。难解的是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如此意旨疏离的七个字,可以参考的却只脂砚斋的一句批语:“拆字法”,遂使各种诠释层出而始终未有共识。
笔者认为,撇开那些不顾脂砚斋批语、专注于勾陈索隐而距离真相越来越远的解释,这个“拆字”谜长期未能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是因为囿于以下两种方法(必须承认,前人采用这些方法进行探索的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之功值得我们肯定和尊重):
(1)仅仅将“三”后面的“人木”当作分拆的部件,从而不得不在“从”“令”“休”三个缺乏显性关联的字之间寻觅某种线索(持此说的包括徐高阮、吴恩裕、周汝昌等先生)。
(2)将数字(“一”“二”“三”)也当作“拆件”,得到“冷”(主要基于“二令”)、“来”/“秦”(主要基于“三人木”)甚或引出冷子兴和秦可卿两个人物及其与贾府兴衰的微妙关系(持此说的包括张新之、王伯沆、吴少平等先生)。然而冷子兴与王熙凤并无实质交往;把寻常的动词“来”设计为谜底不能画龙点睛,反显得拖沓累赘;“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配有独立图画、判词的秦可卿如此微言大义地出现在这儿更有“喧宾夺主”之嫌,况且此种“越位”的情况在“正册”中亦无旁例(元春、惜春的词虽都带有“三春”,却只是简扼地点出姐妹以衬托本身,不属于“越位”)。
二、揭橥字谜的第三种思路
实际上,对于这则字谜尚存在第三种也是更符合常理的解释路径:把判词里的数字(“一”“二”“三”)视为序号(这一点和上述第二种方法相区别),将其所指涉的内容(“从”“令”“人木”)都当作“拆件”(这一点和上述第一种方法相区别)。笔者依照这个思路,经过多年反复推敲比对,发现所有这些“拆件”实由北京官话“伶透”这个词语解构得来(《红楼梦》第六十回就使用过“伶透”,是说那几个媳妇伶俐机智。此前第五十四回有个谐音词“灵透”,也是称赞戏班里的孩子会讲话),试分三个步骤揭示如下:
第二步,“伶”(“伶透”第一字)经过“拆字”后,剩下右侧“令”字。
第三步,“透”(“伶透”第二字)经过“拆字”后,剩下右侧“秀”的上部“禾”。如果继续拆“禾”字,最上端一撇“丿”和“木”的“丨”划构成“亻”,这样“禾”就可以竖着读作“人(亻)木”。
按照以上对“伶透”(谜底)二字运用“拆字法”而生成“一从二令三人木”(谜面)的整体逻辑,可知这句判词所隐含的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禀赋的评价——伶俐剔透。如此评价在原书中可以找到大量证据,兹举二例,略见一斑。
熙凤道:“……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想是太太也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第三回)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凤姐不等说完,便嗐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贾母笑道:“你要给谁说媒?”凤姐儿说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也知凤姐儿之意,听见已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第五十回)
这两个例子,前者是提醒王夫人当众讲出拿缎子替林黛玉做衣裳的贴己话,后者是暗示贾母不必再提薛宝琴与贾宝玉的媒事。一则鼓动,一则劝止,尽是在不动声色之间设梯扶镫,其聪颖伶俐诚非他人可及。
三、相关问题的厘清
在《红楼梦》第五回王熙凤的判词中,曹雪芹用前两句(“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描绘了图册上代表凤姐名讳、身份(出生于金陵望族)的意象——“雌凤”,那么后两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自然是对图册上另一个意象——“冰山”的阐发,因而这片“冰山”就意味着王熙凤的“伶透”可喻“冰雪聪明”。
按“冰雪聪明”这个成语常见于清代诗文形容女子,聊列几例:
小姐如何这样心狠。冰雪聪明铁石肠,竟无恩爱念于郎。(《再生缘》)
姬冰雪聪明,靡不淹悟。(《香畹楼忆语》)
冰雪聪明玉雪姿,依依膝下胜男儿。(《小螺庵病榻忆语》汪曰桢题词)
不但前面两字——形象的“冰雪”直接对应“金陵十二钗正册”图上“冰山”,其后两字——抽象的“聪明”也与同样出自第五回、同样品评王熙凤的词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云云相一致,然则曹雪芹写到图册上“一片冰山”时盘桓于脑际的很可能即是“冰雪聪明”这个词。
读懂《红楼梦》里的这一则字谜,仿佛可以觉察曹雪芹隐藏在整首判词中的一幅白描仕女——高贵、剔透。这里是否与贾宝玉系的“通灵宝玉”一样也蕴含着南京雨花石的信息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是,用北京官话“伶透”来形容一位祖籍江南的女子,倒真让人感触到雁南燕北的绵绵故园之思。不过就判词本身而言,更鲜明的情绪无疑是哀伤,流淌于“一从二令三人木”(伶透)向末句“哭向金陵事更哀”(伶仃)的洄转,这个洄转此后在《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两句中也得到某种重现。
另外,俞平伯先生评述补全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高鹗,说“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想他也是猜不破这哑谜”;后来还说“‘拆字法’当然不懂,我看连高鹗也不懂,所以后四十回中毫未照应”。其实高鹗整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抄本,在第六十八回增加了王熙凤假意奉承尤二姐“妹妹这样伶透人”的话,又在续写的第八十三回里讲到王熙凤称紫鹃“也是个伶透人”,或许竟是早已知悉了曹氏的谜底,两番通过王熙凤的言语来提示我们读者。
注释
①③④⑦⑨⑩[14][15]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1061、960、196—197、124—125、895、159、159页。
② 具体观点可参见王庆云《二百年来〈红楼梦〉“一从二令三人木”众解平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纪永贵《综观王熙凤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解读史》,《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这些综述也存在着遗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伯沆(《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9页)、周汝昌(《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13—114页)等人的观点。
⑤⑥⑧ 许慎《说文解字》(据商务印书馆版本影印),中国书店1989年版。
[11] 陈端生《再生缘》,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687页。
[12] 陈裴之《香畹楼忆语》,《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18页。
[13]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见《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15页。
[16] 俞平伯《红楼梦辨》,《俞平伯全集》第五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页。
[17]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俞平伯全集》第五卷,第480页。
[18][19] 曹雪芹、高鹗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835、2272—2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