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黄河文化的译介与对外传播

2021-11-07张燕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0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

张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逐渐演变为文化领域的竞争,在西方文化渗透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坚定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应进行广泛的对外传播,实现文化的繁荣复兴。本文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对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阐述,使人们认识到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其文化传播现状梳理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深入的探析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黄河文化的弘扬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黄河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具有深厚底蕴的黄河文化,这是无数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历史上,人们治理黄河流域自然灾害时可利用的工具不多,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但正因为这样的历史条件使得黄河儿女形成团结协作、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品质,最终在他们的共同抗争下取得了治理黄河的胜利。这些可贵的精神经过代代流传已经演变成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每当面临巨大的困难时,黄河精神就会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向前的动力,给予人们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二)黄河文化是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面对灿若星河的世界精神文明宝库,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类文明照亮我们的道路并指引我们前进,很多古老文明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逐渐中断或者消逝,只有少数文明流传至今、屹立不倒。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文化,历经数千年,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黄河文化形成初期,黄河流域存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脉络,零散分布在各个区域,这些文化受到黄河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逐渐被其同化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黄河文化这种强大的能量使得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繁茂的文化根脉。黄河文化是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逐步形成的,其将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中原文化融为一体,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无论处于怎样的危急时刻,黄河文化始终绵延不断、经久不衰。

(三)黄河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表明中国人民凝聚世界各国的思想智慧,彰显出中国的大国风范。这不仅是中国时代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文化基因。封建社会,黄河文化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气候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发展地区。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开辟了中华民族大型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到了唐朝,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中华民族借助丝绸之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往来,吸收各个民族、地区的文化精髓,唐朝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条贸易通道的主要途经地就是黄河流域,直到今天,它仍对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黄河文化译介和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少数人文化认知模糊,对外传播理念出现偏差

在黄河文化译介与对外传播中,由于认知理念不清晰,缺乏对黄河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理性看待,使得传播的整体方向和目标出现较大偏差。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交流融合、文化多元化发展受到国家的大力倡导,但是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部分人对主流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尤其是对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认识不足。受此影响,部分民众对黄河文化产生错误认知,一味尊崇西方文化,降低了黄河文化传播效果,也是对黄河文化内在底蕴的一种消耗。

(二)运作模式单一,文化现代性的诠释不足

文化传承与弘扬是一个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的过程,既需要保留文化内涵,凸显文化底蕴,又必须结合時代背景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然而,黄河文化的译介和对外传播只是借助特定的传播渠道将固有的文化内容全盘对外输出,不经过任何修饰与改造,内容与载体的适配度较低,文化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形态未进行良好结合。尽管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但是并不代表传播内容可以同质化或者生搬硬套。另外,传播内容的挖掘出现碎片化解读的现象。黄河文化是一个具有内在构造与发展逻辑的完整文化体系,而不是多种文化元素的集合。但是,当前的黄河文化译介多针对某一部分进行诠释和解读,文化语境的丧失导致原有的文化内涵出现偏差,受众无法对其形成系统性认知,文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传播机制有待健全,传播形式应多样化

文化对外传播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形成一套完善清晰的文化传播机制,保证内部运行的协调一致,才能真正提升文化传播的效率与质量。当前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相关的配套机制有待健全,文化传播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传播的内生动力不足,文化传播存在矛盾与冲突。文化传播内在矛盾集中体现在黄河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矛盾上。从外部来看,黄河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保持传播理念和内在资源之间的一致性;从内部来看,黄河流域的不同区域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具特色,在传播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传播形式。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化路径

(一)转变思维模式,建立科学传播理念

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理念,树立正确的认知。民众要认识到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从宏观角度看待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这不仅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强国的建立,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此,必须予以黄河文化对外传播充分重视,从区域与整体、内部与外部、个人与国家等多个维度来开展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其次,增强保护意识,对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不论是物质性还是非物质性遗产,都需要进行系统性梳理,提前预防与监控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树立法治思维,确保黄河文化资源的永续传承。

(二)深挖文化内涵,增强现代化价值

第一,深入研究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对黄河文化中的优质文化进行传承,再结合传播渠道、形式等进行创新转化。例如,通过新颖的形式来传播黄河故事,对其中蕴含的黄河精神与优秀品德进行深入挖掘,借助媒体渠道提升传播效果;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用文化创意激发黄河文化的现代化活力。第二,采取多样化传播方式。考虑到当前大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可以采取分层传播方式,也就是将受众分层,针对各个层面受众采取个性化的传播手段,提升文化传播的精准性。例如,针对渴望深入探究黄河文化的人群,可以加大黄河文化知识、商业价值等内容的传播力度;针对普通大众,可以通过文化表演、动漫视频等创意形式传播黄河文化,提升黃河文化的吸引力。

(三)建立传播体系,提升文化传播格局

一方面,为促进黄河文化的有序传播,必须在制度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黄河文化传播提供坚实的保障。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播规范和指导意见列入其中,注重区域文化与黄河文化整体性的内在协调,加强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协作,共同推进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制度的具体落地上,各地应以中央的指导性文件为根本,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订系统的实施计划。另一方面,黄河文化传播必须引进专业的团队和人才,增强文化传播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在文化译介过程中,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找到真正有效的传播内容,挖掘内在的文化底蕴。为此,可以通过政策优惠、设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吸引黄河文化相关专家、学者加入文化传播研究队伍中。

四、结语

促进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事关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事关文化强国的建立。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黄河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找到对外译介与传播的切入点,创新传播方式,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国龙.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0(1):102-107.

[2]张庆.黄河生态文明的展览展示与文化内涵研究:黄河文化时代精神传播途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5):111-113.

[3]祁萌.新时代黄河文化大传播需要科学思维引导[J].新闻爱好者,2020(11):53-55.

[4]毕雪燕,郭凯旋.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黄河流域特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6):62-64.

[5]刘翠玉.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机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1(3):70-72.

(作者单位 黄河交通学院)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