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分析及实践
2021-11-07张静李乐易莎
张静 李乐 易莎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食品类人才培养和推进“立德树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阐述了高职食品类专业必修课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意义、课程思政特征、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方法的优化,探索了该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路径,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内容包括果蔬制品、软饮料、膨化食品、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的加工,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典型食品加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工艺分析、实际操作、创新设计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并具备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科技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为各类食品生产服务。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效地切入融合,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为祖国建设努力拼搏。
二、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思政的特征分析
根据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知识特征和教学特征,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包括政治认同、爱国情怀、创新意识、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多个维度。
1.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餐桌上的饮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不饱”到如今的“强起来”,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革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战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过,食品安全仍然任重道远,作为食品人,要让学生深刻意识食品专业对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专业荣誉感。疫情“大考”下的中国答卷彰显出中国制度之优势,无数动人的事迹更是青年学子建立对我国政治体制认同感的典型思政案例。
2.爱国情怀。革命时期涌现出来一批实业救国的青年食品企业家,用留学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强国立业,值得食品专业的学生以此为榜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食品龙头企业在食安、环保、疫情、扶贫、教育等方面不断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些元素都能够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自觉自愿为食品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女排精神”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3.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食品加工实训室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比如举办食品创意竞赛、布置设计性创新实验任务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食品研发,在此过程中接触前沿的学科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食品行业先进的加工技术,可以进行食品新动态演讲比赛,提升学生整体的专业素质。
4.文化自信。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许多家喻户晓的特色食品已被世界和国家等相关机构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例如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酱菜制作技艺、金华火腿腌制技艺、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等,这些案例的讲授可以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饮食文化例如有关美食、饮酒的古诗词都在追求着精食、美器、韵事等的完美统一,还有中国年节的饮食风俗等均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中结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不仅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更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在备课过程中发掘国内学者在食品加工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科研成果,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突出国内学者为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科学精神。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应以典型食品加工开展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索问题,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通过讲解各类食品的发明、阐明食品加工原理,充分展示科学家追求真理、无私忘我的精神,还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学会根据科学证据辩证分析问题。通过合理地设计实验,并通过实践得到不同产品,都可以很好地体现食品加工中的科学精神,更能够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为区域经济发展、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6.法治意识。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学习中会出现一些非法添加物使用、添加剂超标问题,要强调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正确使用,以及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将法治意识纳入三观塑造中,做有良心的食品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食品安全事件,例如鲜乳掺假的曝光视频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行业良知理念,培养学生的行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开展食品专业知识竞赛,引领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风尚标。
三、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设计
立足于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并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梳理和总结各个章节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验环节真,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深入提炼出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春风化雨式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主要挖掘的思政教学元素、课程思政目标及所属思政维度详见下表。
四、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组成课程思政团队,同向同行,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智慧职教、学银在线、雨课堂、云班课、腾讯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还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PBL法、翻转课堂、对分课堂、辩论课堂等建设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充分发挥思政效果。此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手抄报评选、社会调研、演讲比赛等,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实践氛围。
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掌握食品加工专业知识的同时,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通过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设计,为高职食品类专业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思路,最终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接下来,将进一步研究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方式,纪录学生课程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政育人的效果,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203732)。
作者简介:张静(1987-),女,汉族,甘肃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功能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