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实施的误区与出路
2021-11-07刘雪华
刘雪华
摘要:小学教育戏剧课程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是促进教师自我认同的有力抓手,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课程性质和实施主体理解的狭隘化、教育戏剧渗透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教育戏剧课程成果的功利化等误区。为此,教师要摒弃误区,重新审视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价值;加强学习,组建合理优质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因地制宜,设计个性化的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内容与实施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戏剧课程;误区;出路
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是落实小学阶段各科教学目标的重要渠道,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港台地区教育戏剧课程实施经验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开发本校的教育戏剧课程,围绕着教育戏剧展开了一系列活动。这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戏剧课程改革的进程,丰富了教育戏剧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然而,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认知误区和实践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效果,寻求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实施的新出路极为重要和迫切。
一、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实施的误区检视
(一)对课程性质和实施主体理解的狭隘化
对于小学教育戏剧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能够确保课程实施的正确方向。小学教育戏剧课程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通过戏剧的方式不断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连接,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单一目标,着眼于学生艺术创作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不少学校在制定小学教育戏剧课程时,对其性质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盲目跟从戏剧热的浪潮,简单地将教育戏剧划归为语文学科的范畴,并没有充分挖掘教育戏剧对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从而导致教育戏剧课程目标的模糊和狭隘。
由于对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性质把握不精准,很多学校便认为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主要是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职责。长此以往,语文教研组便会关起门来单打独斗,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学生会认为课程的实施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无关。如此一来,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强大功能便会被遮蔽。学校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结构合理的实施团队。从纵向角度来看,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需要校级班子的引导和管理,需要教师队伍的合作与深入,也需要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活力。从横向角度来看,教师队伍的合作需要专家教师的培训和督导,需要语文教师的钻研和调整,也需要其他各科教师的配合和拓展。团队的每股力量都是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二)教育戏剧渗透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在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了戏剧而戏剧,导致形式主义泛滥。这主要表现在:(1)学校空打教学戏剧课程的口号,缺少系统的课程运转模式和评价体系。随着戏剧热的传播,很多学校也纷纷提出了本校的戏剧理念,成立了教育戏剧研究团队。但是,教育戏剧课程在各年级以何种方式展开?如何促进教育戏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少进行详细的探讨。教师们只知教育戏剧的热度,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未得到及时的提高。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只停留在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和摆拍的照片上,无法真正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2)教育戏剧课程为主科让路,服务于学科知识。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知识和分数,忽视能力和育人。在实践中也不难看到,在教育戏剧课程上,很多教师争分夺秒地利用“多余”的课时来讲解试卷、批改作业,或是干脆放任学生自己排練,缺失应有的专业指导。如此的小学教育戏剧课程有名无分,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空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何谈起?(3)过量引入教育戏剧,将语文课堂变成情境表演的“圣地”,甚至在与实际教学内容不契合的情况下还强行运用。教育戏剧对语文课程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戏剧场景创建得越热闹越好。一方面,教育戏剧课程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程度,过多的引入反而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不良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教育戏剧情境,就容易缺失学科知识的教学。
(三)教育戏剧课程成果的功利化
小学教育戏剧课程成果的功利化一方面体现在教育戏剧课程经验的“拿来主义”。随着国内外教育戏剧课程的推广,各式各样的教育戏剧经验层出不穷。目前有些学校在构建本校的教育戏剧课程时,往往急于求成,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性完成,或者坚信国内外成功的课程经验都适用于本校的实际情况,于是便直接将国内外教育戏剧课程经验简单复制到本校,或者完全套用兄弟学校的课程建设模式。借鉴学习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不顾学校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做法往往会导致“水土不服”的后果,从而无法达到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应有的效果。
小学教育戏剧课程成果功利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教育戏剧排练的“竞赛情结”。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最终落脚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名著的赏析进行再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全体学生“人”的发展。然而,很多学校没有精准把握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目标,往往认为教育戏剧课程就是排练几出戏剧,最好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比赛固然能促进师生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投入,但是这种功利化的“竞赛情结”会使得教育戏剧课程仅仅为参加比赛的师生开放,既无法惠及全体师生,也脱离了教育戏剧课程原有的价值和方向。
二、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合理的转向
促使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实施走入歧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观念滞后、管理失当、理论不足、制度压力等。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合理的转向。
(一)摒弃误区,重新审视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价值
正确认识和理解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价值,树立正确的课程实施理念,是有效实施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前提和基础。狭隘化的理解只会使学校的课程实施走上片面化或者肤浅化的误区。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价值体现在:(1)它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教育戏剧课程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设置一个具体的、立体的、真实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不仅要积极地把文本语言转化为戏剧语言,还需要借助神态、动作、外貌或者心理独白这些非语言来传递信息和情感,从而促进语言建构,实现语言的运用和交流。学生可以对真实或者想象中的生活进行多维的感受,并产生对真善美的感知,迸发想象和创造的能力。(2)它是促进教师自我认同的有力抓手。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将自我认同依附于外在肯定上,因而教学变得封闭而刻板,自身变得紧张而脆弱。教育戏剧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自在的表达空间,这个空间没有压力。在思考、合作、创作、分享的真实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压抑和焦虑可以得到缓解和释放,真实情感可以自然流露,不再依赖既定的教学方案,教学变得具有张力和变通力。(3)它是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形德育课程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小学教育戏剧课程中有很多隐性德育因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理想、情感、兴趣和意志等。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庆、主体日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教育戏剧课程表演交流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彰显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深入每一个学生内心。
(二)加强学习,组建合理优质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
小学教育戏剧课程的实践需要组建一个合理优质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这是课程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何为合理?即团队的结构要均衡,既有校级班子和专家老师引领,又有一线教师的研究深入,也有学生的自主参与。何为优质?即团队的每一位教师要具有先进的课程实施理念,學生要具有较高的自主研究能力。只有一支合理优质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才可以推动小学教育戏剧课程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为此,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在组建团队时要特别注意:(1)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例如: 美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戏剧服装、搭建舞台场景等;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表演时的形体动作、乐器表演等;科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简单的道具;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精美的动画效果,等等。多学科的融合可以帮助小学教育戏剧课程更加综合化和多元化。(2)不能忽视学生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人员。学生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学生智慧的加入会使得课程得到二次开发,变得更加符合学情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再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也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因此,在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创造和改编,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3)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理论学习会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从而使教学实践更有活力。缺少理论指导的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必然是盲目和肤浅的,要想建设一支优质的课程实施团队,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必不可少。
(三)因地制宜,设计个性化的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内容与实施途径
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前提。小学教育戏剧课程不仅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也应该注重内容的生活化,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教学特色相结合。在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笔者建议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展开: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传授戏剧创作与表演的技巧;以欣赏专业表演为加油站,学习戏剧课程的专业知识和理念;以社团节庆为舞台,搭建学生表现与交流的广泛渠道。但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同样的课程实施途径也并非适用于每一所学校。在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学校还是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将课程实施途径与本校特色和学情相调适,争取不断创造出个性化的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陆素英.小学语文“教育性戏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7(06).
[2]陆素英.小学语文“教育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3]武文静.建设具有生命力的童心语文戏剧课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