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分析与思考
2021-11-07林伟煌
林伟煌
摘要:中考数学命题总则是立足本质,着眼素养,合理综合,关注应用,适度创新;注重“四基”,突出能力,关注理性思维,明晰教学导向。函数关注数形关系,着重考查函数的图象与本质,关注变量间的依存关系,关注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强调数形结合思想。近几年省考的综合题都以二次函数为载体,融入几何图形,突出考查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突破压轴题不靠一日“拔苗助长”,而要靠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培养。平时的教学应注重渗透培养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体系,强化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转化;函数方程思想;符号语言
笔者有幸参与了2020年福建省安溪县中考的阅卷工作,所阅卷的题目是第25题。这是一道压轴题,得分率较低。笔者感触颇深,下面就试题的阅卷情况分析及教学启示等方面与同行交流。
一、试题呈现
二、思路分析
(1)先根据条件确定点A,B,C的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思路一:利用反证法证明。
三、试题评价
本题以函数及其图象为切入点,以函数建模为突破口,以代数式的转化变形构建难点;考查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待定系数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等;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融代数与几何于一体,覆盖面广,解法多样,将运算求解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答题分析
(一)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二)错因分析
第(1)小题存在以下几种错误:
(1)点C的坐标只给出一个情况;
(2)点C的坐标两种情况都给出,但不懂得取舍出现两个函数关系式;
(3)计算错误或对点C的两种情况取舍误判;
(4)条件“当x1>x2≥5时,总有y1>y2”把握不准,不懂应用;究其原因是对用符号语言表述函数性质不理解,对函数图象性质理解不深入。
第(2)小题,许多学生直接由“k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稍好一点的由“k相等b不相等”,得到“两直线平行”。错误原因是平时对这一性质熟练应用,但只记住图形的规律,不知道规律如何得来。
第(3)小题的错误现象有:许多学生不会根据条件画出图形;一部分学生假设线段CE,导致运算量较大,半途而终;有学生不会求面积,或无法表示出最值;均值不等式掌握不全面,导致错用。究其原因如下:学生的作图意识较弱;解题经验不足或对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不能灵活运用;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的意识与技能不足。
五、教学启示
(一)重视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
书本上的定义、性质大多结合图形以文字命题的形式呈现,教学时应重视训练“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如对于二次函数的性质很多同学都能倒背如流,但考查的不是文字内容,而是符号内容。条件“当x1>x2≥5时,总有y1>y2”的应用属中档难度,它是用符号语言表述函数性质,把它转化为文字语言即“当x>5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结合抛物线的对称轴就可对第(1)小题的点C进行取舍如下:当抛物线过点C(9,0)时,则当5
(二)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
平时教学时老师比较关注的是性质的应用、解题的技巧,但对性质的生成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2017年考到三角函数性质sin2α+sin2(90°-α)=1的证明,2018年考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证明,等等。又如有一次笔者命制的试题:“证明: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学生几乎不会。对于以上这些性质、规律学生可能了如指掌、应用自如,但考到性质證明时,学生的得分情况不容乐观。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新授知识不能重结论轻过程,应设置一些问题串,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形成对概念、原理等的深刻理解,对过程中蕴涵的数学思想的体会与感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问题的设置应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重视函数的主干地位
函数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这几年都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常结合图形的变换、图形的运动、几何图形的性质,综合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思想进行命题。函数部分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函数关系式的表示、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应用及函数思想的形成,其中第三类往往会出现在压轴题中。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的观点分析图形,解决问题,注重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的应用,研究几何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与变量的问题教学。
(四)重视审题的规范严谨
综合题要分析它的逻辑结构,搞清楚各个小题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并列关系分别以大题的已知为条件进行解题,如(1)的结论与(2)的解题无关,这类题目经常出现“(1)当……时……”这样的表述;递进关系是(1)的结论是解(2)所必要的条件之一,此类题目常为(1)小题没有附加条件;或(1)小题有附加条件,(2)小题说明在(1)的条件下。在有些较难的综合题里这两种关系经常是兼而有之。
在解综合题时,当思维受阻时,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并重新审视题意,注意挖掘隐蔽的条件和内在的联系,既要防止钻牛角尖,又要防止轻易放弃。
参考文献:
[1]鲁浩.让数形结合也成为一种数学学习习惯[J].教育科学论坛,2008(02).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