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导学案,在小组合作中构筑初中语文活力课堂

2021-11-07仇逸菲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活力课堂导学案小组合作

仇逸菲

摘要:为打造初中语文活力课堂,转变师生角色,巩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利用小组合作制学习,依托导学案的设计为学生搭建展现思维的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初中语文课堂注入一股崭新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导学案;活力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早在《礼记》中就曾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组合作制教学顺应了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力求转变传统课堂中的师生身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了活力教育的内涵,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释放了学生的创造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性。而在小组合作制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又是重中之重,利用好导学案,学生将在自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展现自身的活力。

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制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小组合作制教学是构筑初中语文活力课堂的重要途径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相继出现,教师们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法优势突出,让初中语文课堂能够展现一种新的活力与生机。首先,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很难主动去探究和思考,有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其实学习效率低下。这样的课堂会导致学生无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小组合作制教学可以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制教学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组内交流,取长补短。传统课堂中和教师互动更多的是“学优生”,“学困生”则因为理解困难、反应较慢而容易被教师忽略,无法融入课堂,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活力。小组合作制教学通过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可以做到人人有话说、人人有展示,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合作探究中互相提高,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导学案是小组合作制教学的重要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制学习课堂,必然离不开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课堂探究的方案,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抓手。导学案将知识问题化,把教师的上课思路具象化呈现给学生,也将能力过程化,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实践中获得技能的提高。传统的教案侧重在教师“教什么”,只强调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而导学案的应用,侧重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强调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导地位,让课堂真正实现“先学后教”。导学案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初步地了解本堂课的内容,知道本课需要达到的目标,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学生也完成对自我知识掌握的检阅,可以更有效地在课堂中讨论探究难点疑问点,重点聆听自己尚未掌握的部分,让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讨论成为真正言之有物的讨论。学优生通过导学案领学能力要求高的问题,可以锻炼自身的思维,而学困生也可以通过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强化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导学案是小组合作制教学的基础,也是活力课堂开展的关键。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制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小组合作制教学的基本流程

1.小组划分和组员职能分工

分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以“优—中—差”为原则,将班级分为7~8个小组,每组6人,2名综合能力较强的学优生,即A类学生;2名中等生,即B类学生;2名作为帮扶对象的学困生,即C类学生。A类学生坐在小组的中间,方便组内合作学习的时候照顾到小组其他成员。分组时,除了参照语文学习能力因素之外,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既要有倾向于表达的学生,也要有倾向于思考的学生,要照顾到一些学困生的心理,尽量使组内能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团结奋进的学习氛围。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语文组长、一名语文副组长,共同管理课堂流程,而后再确立记录员、汇报者等职务,保证课堂全组成员参与,提高听课效率。以《苏州园林》这节课为例,笔者在导学案的要点部分设计了6个问题,组长就可以根据组员的能力,让每个组员主导一个问题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投入课堂中去。当然,组员的身份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定期或者根据需要改变,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不同的环节,锻炼不同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贡献力量。

2.小组合作制课堂的基本流程

小组合作制教学分为合作学习和领学两个模块。首先是合作学习,在每个学生课前完成好导学案的基础上,分组合作学习,讨论思路。根据设计问题的难度,合作学习的时间可以不同。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教师应该提前交代好讨论的时间,比如基礎部分3分钟,要点部分6分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导”的身份,要随时关注每个小组的情况,及时加以指导,也不能放任学生自由交流,在课堂上讨论无关的内容或在细枝末节上“钻牛角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这样就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氛围。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笔者发现学生在讨论如何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时,更多地关注了课外的内容,于是笔者及时点拨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阐述,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能继续进行。

其次是领学,也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由小组代表或整个小组来阐述自己的学习思路,其他小组补充或点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点评或者补充提升性的内容。学生在领学的过程中,其实质是完成了教学角色的转化,变成了“小老师”,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评价也是领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合作制教学中的点评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还有学生的自评、互评,点评的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层面,还包含了能力层面、情感和态度层面。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给予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也全方面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

1.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导学案的设计要将知识问题化。基于导学案的呈现方式,教师应该将本堂课涉及的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设计。但需要注意的是,导学案的设计不能忽略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的技能要求,不能简单地把导学案变成“习题册”,甚至直接运用课后的思考探究,没有一定的设计与加工。语文是一门要求综合能力的学科,如果把丰富的文本意蕴分割成零散的内容理解、好句赏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变成机械地去套答题的“模板”,势必会让语文课堂失去活力。所以在设计导学案问题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然后把这些知识点转变为有逻辑内涵的梯度性问题,通过这些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知识、归纳知识、提高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到诸如朗读、写作、感悟等能力的培养。在设计较为主观、开放,对学生有更高能力要求的问题时,可以适当地给出范例,让学生有思考的抓手。笔者在《苏州园林》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细读课文,谈谈你游览苏州园林的感受。仿照“我感受到苏州园林中有________之美, 你看________”的句式谈自己游园的感受。如果只是分析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苏州园林美在哪里,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可能只能停留在关键信息的查找归纳上,不如让学生在文章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从作者笔下感受到的苏州园林的美,更进一步地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流动。

(2)导学案的设计要将问题情境化。初中语文中许多篇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如何避免学生在学习时觉得知识点枯燥、死板,就要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问题设计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知识,才能有效地让学生理解与掌握。鉴于大部分学生都是江苏人,《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的朋友从外地来苏州旅游,作为一个苏州园林的爱好者,请你试着用导游的口吻向朋友介绍苏州园林。(提示:选择合适的内容、恰当的语言,合理地安排顺序)这样的情境化设计,要求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

(3)导学案的设计要注意梯度和分层。导学案呈现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问题设计就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整个导学案的设计要按照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安排问题。同时,导学案是面向全班的,但是不管是班级还是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不能一味地要求所有同学都完成一样的题量。教师可以在设计简单、适中、提升三种类型的问题时,用△和☆来标注后两者,要求B类生和C类生尽力完成即可,如果这类学生也完成了难度较高的题目,可以适当地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当然,所有问题的设计都要关注思维量。比如笔者在设计《苏州园林》中基础部分的问题时,避开了让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这类传统的简单题,改为让学生整理归纳文中自己认为易错的拼音和字形。

2.导学案的基本构成

导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基础部分、要点部分、拓展部分及课后的自我反思这几部分构成。

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是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分析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本堂课需要学生完成的具体目标。基础部分、要点部分和拓展部分是整个导学案的关键环节,要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问题层次化”的特点,帮助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较好地让学生在自学、合作、领学展示、自评互评的流程中学会学习。课后反思也是导学案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整理回顾整堂课所学,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

3.导学案的应用

(1)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需要完成导学案的自学,在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后,对照文本进行独学。课前预习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导学案中的无标记题,也就是所有的基础部分、要点部分的50%~80%,這部分题目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简单思考就可以完成,有不到位的地方,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第一次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讨论完善。B类学生要求必须完成导学案中△标记的题目,这类题目要求有一定的思维过程和创新意识,如果难以解决,可以标注好,在课堂上领学讨论。A类学生要求完成所有的题目,尤其是☆标记的题目,这类题目综合能力要求高,是课堂上讨论的重中之重。在整个课前独学的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是课堂上顺利开展小组合作的基础。在完成自学之后,教师课前要对导学案进行批改,做到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和疑难点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堂评价的环节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评。

(2)课中合作学习与领学。课堂上导学案的使用主要是合作学习和领学中的应用。首先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讨论,是在回顾知识点的基础上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由小组长组织,按难易程度分配组员分析问题,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自己的导学案上进行记录,可以是讨论结果,也可以是困惑点,方便在领学展示中做交流。其次是领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领学的时候,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本组的导学案,同时可以让组员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归纳性板书,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思维过程,也更方便班内其他学生看到小组的学习成果,可以在之后进行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3)课后拓展与反思。导学案在设计时就要求有课后反思的部分,自我反思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完成的重要过程,也是对本堂课自学、合作学习内容的归纳与提升。课后反思可以是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可以是学习方法的总结与反思,甚至可以是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心得、本堂课的学习感受等,完成之后教师同样应该进行批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知识掌握,及时对之后的导学案设计进行改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依托导学案、结合小组合作制教学可以让传统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制教学,配以导学案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转换角色,成为课堂的主人,善于学习,创造性学习。总之,小组合作为打造活力课堂提供了一条重要且有效的途径,设计好导学案则是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性环节。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将不断实践,不断地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力求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开艳.导学案使用心得[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6).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活力课堂导学案小组合作
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推行合作学习, 构建活力课堂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作文评改“五步曲”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