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民体育研究知识图谱解析及启示

2021-11-07侯绪豪周君华高雅轩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发文期刊农民

侯绪豪,周君华,高雅轩,张 锐

(1.鲁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2.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我国农民体育历史比较悠久,在一些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了武术、摔跤、马术、划龙舟等民间体育项目。农民体育步入正轨是在建国之后,中央政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民体育工作,发展农民体育事业。1958年9月,中共中央批示了一个体育工作文件,建立体育工作机构——体育运动委员会或体育领导小组。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民体育活动也日渐高涨,如河南登封的武术文化、山西忻县的摔跤文化、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1986年9月成立了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再后来,国家又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民体育、农村体育的政策,如新农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2030、乡村振兴战略等文件。本研究旨在厘清近二十年农民体育研究的基本概况、发展历程和未来研究趋势,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辅以文献分析法,运用 CiteSpace 软件直观、可视化的特点[1],对中国知网2000—2020年间所刊载的农民体育研究相关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呈现,进而探测近二十年农民体育研究的动态、热点和前沿趋势,为更好地开展农民体育学术研究提供借鉴,为农民体育发展的实践过程提供参考。

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数据

本研究文献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检索时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菜单下的“期刊”界面,输入主题为“农民体育”,发表时间设置为“从2000年到2020年”,来源类别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两类进行检索。基于以上步骤,共检索出相关期刊论文402篇,将这些文献全部勾选后以“Refworks”格式导出,用CiteSpace进行格式转换得到原始数据,以备绘制图谱所用。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法。借助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层分析,用定量的角度说明该研究资料的规律。为了直观呈现近二十年我国农民体育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借助Citespace 5.7 可视化分析软件,从文献数量、期刊来源、发文作者偶联、发文作者单位和关键词5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合文献分析法梳理研究主题,总结出我国农民体育研究的样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农民体育研究发文数量的变化

通过对近二十年农民体育研究发文数量的统计,可以从宏观角度把握农民体育研究的发文变化趋势,具体发文量的动态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近20年农民体育研究发文量走势图

从上述发文数量与发文年度关联走势图(图1)可以看出,近20年农民体育研究整体上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且近两年又有“复兴之势”。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萌芽期(2001—2003年),这一阶段期刊来源在核心期刊和CSSCI的年发文量屈指可数,仅有1~2篇;(2)快速增长期(2004—2010年),这一阶段发文量走势特点是波动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从2004年到2006年逐渐增加,2007年比2006年减少了1篇,2008年发文量有了明显的跨越,从前一年度的25篇激增到53篇,2009年稍降至49篇,2010年又回升至53篇,2008—2010年发文量走势形成字母“V”形状,年度发文量在2008年和2010年达到最高峰值(即53篇),在这7年期间,发文量保持在7~53篇,年度平均发文量32篇;(3)稳定期(2011—2018年),这一阶段虽然年度发文量从46篇快速降至1篇,但是发文量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的、前进的,并且在2017年出现短暂回升态势,此时段农民体育研究趋向于成熟,年度平均发文量也保持在18篇以上;(4)复兴期(2019—2020年),自2018年降到谷底之后,2019年又呈现出复兴之势,这一时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年,也是新时代、新时期、新政策出台后研究成果爆发的阶段。通过阅读与分析文献发现,近20年农民体育研究发文数量与我国国家政策、政府报告和社会媒体关注度有着正相关关系,对于农民体育研究应紧密结合政府文件,时时关注新闻媒体发布的最新消息。

2.2 期刊来源与研究机构分析

期刊来源选取的范围是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收录的专业学术论文期刊,这些期刊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分析得出的数据更真实准确。在所有发文的期刊中发文量排在前15位的是《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见图2),可以看出发文量排在前15位的期刊中有10个是体育专业高等院校学报,前6位学报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32.6%,但是只有《体育文化导刊》一种期刊发文量超过了50篇,还有8种期刊发文量在10~20篇之间(即后8位期刊)。总体来说,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发文主要来源于体育专业高等院校学报,非体育专业院校学报的种类及平均发文量偏少,关于农民体育的发文总量还有待增加。

图2 发文量排在前15位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

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可以探测某一学科研究基地和研究组织的分布与形成状况。通过观察CiteSpace 绘制的研究机构偶联分析图(图3)和软件后台运行数据可以发现,农民体育研究机构共有281个,主要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高等院校,第二类是政府教研部门和中小学,第三类是出版社和社会企业(集团)。从研究机构偶联分析图(图3)显示信息和后台数据发现,主要研究机构有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1篇)、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19篇)、南京师范大学(10篇)、滨州学院体育系(8篇)、苏州大学体育学院(8篇)、巢湖学院体育系(7篇)、北京体育大学(6篇)、西安体育学院(5篇)等。图中显示有连线的机构即表示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例如,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此外同一个研究机构下有不同的研究部门,如上海体育学院有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休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研究生处和博士后流动站,武汉体育学院有运动训练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和体育经济管理学院。通过绘制研究机构偶联图谱,可以更直观地看出研究基地的概况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

图3 研究机构偶联分析图

2.3 发文作者偶联分析

通过CiteSpace 绘制的发文作者偶联分析图(图4)及后台运行数据,可以看出共检测到发文作者342位,发文数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有24位,根据研究方向关联度分析,共出现了164个聚类。第1大聚类有22位研究者,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田雨普(28篇),其最早一篇论文发表于2006年[2];第2大聚类有13位研究者,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胡庆山(12篇),其最早一篇论文发表于2007年[3];第3大聚类有10位研究者,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任保国(12篇),其最早一篇论文发表于2007年[4]。所有研究者中高等院校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成为农民体育研究的主力军,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团队特色。例如,滨州学院以任保国为代表,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现状、途径与价值研究为主;华中师范大学以胡庆山和王健为代表,以新农村体育建设、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和农村体育治理研究为主;南京师范大学以田雨普和杨小明为代表,以全面小康农民体育建设、农民体育文化建设、农民体育发展历程和特征研究为主。总而言之,农民体育研究以高等院校为主要研究基地,由高校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组成主力军,在领头研究者的主导下,形成了具有各自风格的研究成果。

图4 发文作者偶联分析图

2.4 关键词及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中心观点和核心内容精炼的体现,通过关键词聚类与偶联分析可以准确地探测研究者对该主题不同角度的研究观点,从而分析出该主题的研究热点板块。运用 CiteSpace 软件绘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图5),并统计前20位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表1)。

图5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表1 关键词频次(前20)和中心性统计表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图5)能够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程度,即同一种颜色的点和线段为同一聚类,同一聚类中点越多表示所含关键词越多,线段越多表示关键词之间联系越紧密。 CiteSpace 共检测出381个关键词,出现频次5及以上的数量有31个,共组成了13个聚类:农村、农村体育、农民体育、体育消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新农村建设、农民、体育管理、体育文化、体育权利、健身活动和体系。通过表1统计发现,农村体育、农民体育、农村、农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农村、群众体育等是研究者主要关注的关键词,即在农民体育研究中,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涉及的政策主要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农村建设、全民健身、小康社会,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体育文化、体育消费、体育健身、体育管理等。因此,根据关键词聚类和偶联情况以及使用频次可分析农民体育的研究热点。

2.4.1 现状、问题及对策体系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研究

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现状调研——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模式分析的,以“政府——农民”的视角出发,探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路径,其中政府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在宏观角度制定惠民政策,农民出演主体角色,在微观上参与体育健身,两者之间通过各地区主管部门、农村体育特长者、返乡大学生等来连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如何取决于各地区领导付出程度和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孙宏建认为农村学校应该作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地,乡镇为中心,经费来源于群众集资捐资,体育教师等体育特长人员为组织者[5]。许月云对福建省72个行政村实地调查,提出实效机制和长效机制相结合的策略[6]。邰崇禧对太湖周边4个市的64个行政村进行调查,得到686份有效问卷,提出构建环太湖健身工程运行机制应以以农民参与为中心,政府支持为主导[7]。刘志敏对若干省份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主要问题是地区领导不够重视,经费来源渠道狭窄,农民主观健身意识不足,缺乏健身指导和管理机制滞后[8]。王明立审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人文价值,认为其基本内涵是关怀农民的生存与健康[9]。李德芹对我国80个行政村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场地设施、健身指导与组织、健身内容与资金等[10]。

2.4.2 国家政策视角下农民体育发展研究

政策视角下的农民体育主要研究主题是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者从政策制定与实施情况、服务水平和服务机制、供需对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田雨普发现资源稀缺和资源分散是阻碍农民体育发展最棘手的问题[11]。卢文云调查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情况,发现四个主要问题:建设地位低、供给水平低、缺乏针对性和供给机制缺陷,提出从数量、质量和持续性三方面制定对策[12]。王小娟提出构建适合不同农村的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模式[13]。刘德新提出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的全民健身实施路径[14]。陈赛红认为要发挥服务型政府效用,构建多元化、多主体参与的模式来建设常态化农村体育服务体系[15]。焦建军提出全面贯彻执行《体育法》,用法律保障陕西农村体育工作基本方针的实施[16]。张朋提出改造被撤并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来服务于农民体育健身[17]。丘大为提出从财政帮扶、服务机制和农民健身意识等方面来打破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的瓶颈[18]。

2.4.3 体育管理维度下农民体育健身与体育消费研究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多数研究者在农民体育管理研究中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民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的首要因素,只有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才能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肖丰对河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体育三下乡”要经常化、制度化,在组织制度、指导网站、场地设施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19]。骆秉全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体育管理水平,偏远县区体育管理较差,北京市农村还缺乏体育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20]。刘玉针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管理体制改革,从六个方面提出对策:突出均等化地位、合理配置权力、扩大服务范围、加大补偿力度、建立政府主体供给体系、建立评估标准体系[21]。李爱菊提出公众参与政府农村体育管理的决策机制,接受民众的监督[22]。吴文平认为保障和实现农民体育权利有“三层次”的国家义务:“尊重的义务”“保护的义务”和“实现的义务”[23]。夏磊发现农民体育消费观念欠缺,消费形式单一,消费内需不足,消费环境欠佳是制约农民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24]。张国清对比2017年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发现,体育器材、旅游、资讯、鉴赏、棋牌等是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的热点[25]。

2.4.4 传统文化场域下农民体育文化研究

研究者对农民体育文化的探究中,发现主要制约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是农民意识和文化程度不高、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客观因素有资金较匮乏、组织制度不完善等。李留东提出开展农村数字化体育文化信息服务,报纸和广播电台要增加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报道和宣传[26]。杨小明通过解读农村传统文化,分析其对农民体育的双向作用,提出长时间、多渠道、多方式发展农民体育文化的新思路[27]。于军提出通过“乡风文明”和“送体育下乡”要“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28]。刘玉发现后现代公共行政优于现代公共行政的3大特点:参与行政、透明行政、多元共治[29]。罗珅解析有“岭西舟车之会”之称的德庆县民俗体育文化,发现民俗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30]。邓永明立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探讨山东省农民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人群分布、动机、项目、方式与时机等,发现体育观念、兴趣、组织者、人员和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31]。姚磊发现农民对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认可度并不高,存在供需矛盾大、指导力量薄弱、信息量匮乏、责任主体责权利不明晰、服务意愿不强等供给特征[32]。林琳从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资金保障、开发特色文化项目、管理制度4个方面提出城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33]。刘仁憨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村落体育文化要从生态环境、传承方式、服务体系、文化价值4个方面谋求出路[34]。

2.5 关键词及研究趋势分析

通过运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对关键词进行时间序列排列分布,得到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图(图6)和引用频次前7位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图(图7),时间范围是从2001年至2020年,图7中关键词“中国”首次出现时间为2003年,最后出现时间为2007年,强度为3.47,其如是,余亦然。我们可以从图片和数据中分析我国农民体育的研究趋势如下。

图6 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图

图7 引用频次前7位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图

2.5.1 研究对象更直观具体,个例研究潮涌不断

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研究者深入各地域进行实地调查农民体育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这种个例研究将成为未来农民体育研究的一大趋势。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的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这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宋杰对山东省农民体育需要结构、内容、项目、满足与需求程度展开深入调查,发现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是农民体育需要的主要类别[35]。范传芳认为阻碍山东省农民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有城乡经济差距大、青年人口流动性强、体育指导匮乏、政府认识不深刻[36]。席克忠指出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民意识淡薄、生活习惯不良、管理体制不健全、设施投入不足、比赛项目屈指可数[37]。姚磊调查安徽省3个村落的农民体育参与程度,发现不同程度体育锻炼群体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独特的心理需求[38]。吴姜月认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提升江苏省农民幸福指数主要体现在提升农民健康感、愉悦感和自豪感上[39]。

2.5.2 研究方法更科学标准,定性定量双管齐下

从所选取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早期农民体育的研究方法基本是从国家政策结合各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状况的角度做定性分析,可是这种众说纷纭分析问题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常常有研究者通过臆想和揣测得出结论,导致可信度较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出现了定量分析的方式,数据直观可见,说服力瞬间提升至高档次标准。定性研究为研究创想提供“可能性”,定量研究为研究内容带来“确定性”,二者结合是未来研究方法的趋势所在。朱建民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揭示西部地区非体育参与农民的现状和影响因素[40]。刘仁憨统计我国15年农村体育研究成果发现,定量研究多于定性研究[41]。姚磊以定性手段分析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有限性和有效性,并加以数据支撑说明(即定量分析)[42]。彭国强对1992—2016年核心期刊收录的800余篇文章进行数据分析,再通过定性方式阐释数据的意义[43]。

2.5.3 研究理论更琳琅满目,理论交叉目不暇接

农民体育的研究呈现出与哲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民族学等学科交叉的趋势,多元化的研究理论碰撞出不一样的烟火,摩擦出五彩斑斓的火花。学科交叉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测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有利于农民体育的多样化发展。董新光从统计学角度构建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44]。江亮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体育发展因素,认为根本在于转变生产方式,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文化培养和组织建构是深层动力和发展保障[45]。梁建平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我国农村体育人口“二元性”分化现象[46]。王若光从哲学视角分析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客观性因素,给“自然人化”纠错[47]。薛山基于WSR方法论的视角,即“物理、事理和人理”3个维度构建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48]。贺小花以民族学为基础,探讨了京族民族民间体育的起源、分类、特征、发展方向,未来将朝着物质、制度、行为和心态4个文化价值层次发展[49]。

3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研究者从多维角度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农民体育发展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做了深入调查、分析和讨论。本文运用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统计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我国学者对农民体育研究文献的数量、期刊来源、发文作者偶联、发文作者单位和关键词,得出农民体育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为我国学者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借鉴。我国今后对农民体育的政策还会层出不穷,在这个新时代新时期的大环境下,农民体育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者们还需结合国内外、国内各地域实际情况不断深入调查研究,为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和建成体育强国开阔视野。

猜你喜欢

发文期刊农民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期刊问答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