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行业资格技能鉴定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21-11-07项亚光金庆凯孙建刚
刘 松,项亚光,李 莉,金庆凯,孙建刚
(1.皖西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1993年,国家首次制定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两证结合的从业制度。为响应这一政策,国家体育总局在2004年6月成立了体育行业职业技能指导中心,为体育行业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实践平台,并在全国开展实施相关工作。随着国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逐步提升,体育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体育产业开始快速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体育行业。随着体育行业从业的逐渐规范,行业方向的进一步拓宽,体育市场也对相关体育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体育行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学历,而且需具备相应的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不断开设新增专业,培养的体育人才数量不断增多,但多数高等院校对体育行业资格技能鉴定尚缺乏经验,体育市场人才虽有巨大需求,但庞大的体育人才群体却因缺少相应资质而难以就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在2013年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等老牌专业曾被“麦可思”列为红牌警告专业与低就业率专业[1-2]。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与体育行业资格技能鉴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因此,探析现阶段体育行业资格技能鉴定与体育教育之间的融合性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体育行业技能鉴定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1.1 我国体育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
国家体育行业资格技能鉴定是一种资质考试制度,是国家实施劳动就业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体育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应用的一项措施[2]。是为了构建健全、结构合理、科学规范、保障有力、相互衔接、相互沟通和相互制约的结构与内容,打造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以有序的体育服务劳动力市场为目标,建设统一、开放、竞争、而规范发展的一种制度框架[2]。该管理制度主要包含开发、推广、培训、鉴定四个环节,以确保对体育职业资格的准入认证与水平认证,同时该制度也包含了对四个环节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相对来说是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图1)。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市)的三级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对整个过程进行宏观行政管理或政策调控,具体事务则授权于国家体育总局管理,体育总局再授权于下属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增设的体育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去负责技术层面的认证管理工作[3],各高校体育院系或体育行业单位往往以合作关系被授权构建相应培训基地。
图1 体育行业职业资质证书制度框架
1.2 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布局特征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内开设体育专业的学校只有部分设有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福建、安徽、浙江、广东、山东、江西、广西7个省在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职业学院中设有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江苏、湖南、河北、北京、陕西、黑龙江、贵州、辽宁、云南等地在省人才服务、管理、交流中心设有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而有些地区仅在体育部门设立鉴定站;内蒙古、四川在省体育馆设立鉴定站,新疆在设在新疆体育总会,甘肃、重庆、上海、天津、海南、河南、宁夏、湖北则将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设在省体育局下属机构[4]。2005—2014年共有28个省级行政区设立了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据统计,2017年体育行业技能鉴定人数比2016年增加23%,体育相关行业工作人群中持有社会体育指导资格证书的人群已达86%,每年约能够提供2093万人群专业的运动技能知识传授,年均约能带动616亿元人民币左右的体育消费额[5]。
1.3 体育行业技能鉴定学生占比情况
设有体育专业的高校主要承担为社会体育相关行业、体育教育等培养各类人才。体育院校学生在校参与体育行业技能资质培训鉴定人数整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体育学院在校学生已是参与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的主力军,部分省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已达70%[4]。王朝军指出近5年在校学生参加全国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人数已达到33.3%[4]。
表1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行业鉴定情况[4]
2 我国体育行业技能鉴定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政府主导并授权各地方事业单位管理的体育职业证书制度三级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从管理参与现状看,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体系很难看到高等体育教育单位的影子,体育院校参与教育培训事务参与度不高;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布局中,高等体育教育单位所占的比重较小;从鉴定站人员数量构成来看,体育院校的学生参与度各个地区虽然有些差异,但是总体人数占比较大。由此可见,双方合作深度与广度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2.1 体育行业鉴定与培训制度缺乏教育协同育人理念
三级管理体系的建成为推行体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明显缺乏协同育人理念的顶层设计。客观地说,“中国和美国一样基本实现了行业、学业、职业三大系统,不同的是后者把三大系统形成了彼此互助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但中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体育的行业独立和系统地位,过于维护体育的事业属性”[6]。已趋定型的体育行业鉴定与培训制度并未把“体育人才输出单位”作为帮扶对象。政府充当的角色依然难以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霸权管控与干预”,整个活动过于强调“职业性”和“职业准入”,而不考虑教育的生态性、长期性、稳定性等问题,忽略了人才摇篮的作用。
2.2 高等体育专业人才供给纽带亟须构建
高等院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是行业发展取向维度。学科与专业是联系行业和职业的桥梁和纽带。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同行业发展其实密切相关,因此,职业与就业总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紧密关联[6]。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整个认证环境还没有充分健全。机构协调不力,考试的严肃性、培训的系统性、认证的权威性、试题的规范性出现乱象,教育、认证与就业存在脱节的现象[7]。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样存在与就业脱轨的现象。人才供给的社会认可度低,参与鉴定的大多是学生,社会人群相对较少。培训的重视度、师资力量、技能水平、教学能力,特别是教师教育理念都有待提升。
3 国家体育行业资质认证制度与体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顶层设计需要协同发展的育人理念
顶层设计是运用整体思维或系统论的方法,从宏观上纵览全局,对项目体系之内的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以期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实现目标的高层次规划。在我国,体育行业属仍于新兴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有些还需要国家扶持、培育、规划与规范。当然,我国体育行业鉴定各类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已建立了体育行业分类,制定了体育行业标准[5],大力推行国家体育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国家证书制度),为行业发展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了基础(见图二)。国家体育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包含四个角色和环节,分别为“鉴定”“市场”“人才”“高校”,“高校”负责培养“人才”,但同时“高校”不具备职业资格鉴定的资质。无资质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负责职业资格“鉴定”的部门没有面向“市场”与“学校”,导致四个角色和环节互相脱离。但是从顶层设计的视角看“体育行业职业资质证书制度框架”和“三级管理体系”便知,教育部门的作用没有被重视,体育技能鉴定虽然对“人才”给予约束,试图提升行业入职水平与质量单项管理制度,导致市场缺乏“法规”约束,而高校也成为现行管理体制下的“孤立者”,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市场之间和鉴定机构之间形成了天然沟壑,行业鉴定高层管理部门对高校的内部管理、人才输出导和师资力量提携或帮扶没有形成协同发展机制。
图2 行业鉴定与管理示意图
政府——市场——高校之间没有形成互惠共进的生存关系。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不能形成有效对接机制正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一问题便要从顶层角度设计,在教育与市场之间建立有效合作机制。首先,抓住核心理念与发展目标作为顶层,用顶层决定底层,采取高端决定低端;其次,顶层设计内部要素之间的有机性、整体性、可操作性;最后,重视规范与协同性。对市场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法治管理,增强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帮扶与协同体系的构建。避免分兵把关、孤立为政,造成各系统资源堆积,信息不通,最终破坏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
3.2 技能鉴定工作需与体育教育融合
人才供求矛盾不仅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议题。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着重强调高校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引导高校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结合与合作,建成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比重。探索构建产、学、研相互促进结合的全方位协同创新联盟[6]。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体育院系教育同样是推动社会经济的要素。鼓励高校体育院系发展理论创新传承、科学研究、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与社会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广泛开展校社、校企等合作,促进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力,是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针对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诉求所提供的必要公共服务。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加速转型。任何一个教育教学模式转型都会经历一个复杂、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师资、能力、条件与人媒介无不是高校转型的痛点。因此国家在人才就业与人才培育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时不能把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割裂,形成两道通道,各尽其职而安。而要让两部门形成协同管理,兼顾高校的“痛点”,帮助各类学校协同发展,以便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输送人才的长久性、稳定性,努力填平当前教育——职业间的沟壑,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3.3 需与高等体育专业协同发展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国家就业体制和就业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渐渐向国家调控、市场调节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转变。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战略需要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瞬息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需要大量能适应市场竞争,具备一定相关技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保证国家行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先后从社会劳动、职业教育等方面立法保障体现国家意志,要求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能人。首先,国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立行业职业分类,根据业态发展需要,将及时增删或细化行业分类,以便进一步调控行业发展方向。其次,国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证书制度,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而对于一些成熟的行业和高、难、险行业建立就业准入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通过),要求确定职业分类,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证书制度。2002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8](P16),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社会与行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采用证书制度发展劳动者技能,优化人力资源,控制行业方向与质量将是未来政府职能的核心体现。最后,政府鼓励各教育机构或高等教育单位进行改革,不管是学术性、应用型高校,还是职业性学校都应大力培养与社会企事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举”。2014年,我国政府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会议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解决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脱节等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应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9]。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主要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行。2019年3月已启动了试点工作。可见全面推行证书制度已进入到一个实施阶段,新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朝此融合动向正阔步前行,值得我们关注[10]。
4 结语
教育与市场融合,与职业衔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跨越市场-教育沟壑,构建两者协同发展的桥梁,解决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矛盾。在政府简政放权和2035年前构建完善的科学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科学体系的,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趋势下,教育单位的自主权将会越来越大,发展定位越来越需要精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因此,未来如何使得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与体育行业资质认定培训管理间建立融合发展机制,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体育人才就业能力,培育社会急需的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助推体育行业发展,在当前是一项极具紧迫性、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重大课题。这需要我们抓好内涵式发展,主动求变,与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协同发展,改善内外育人条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快教学模式转变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