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1-11-07姚玉敏杨海燕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景观评估

姚玉敏,常 佳,杨海燕,解 斌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针对不同景观类型、景观规模甚至不同地区的城市、乡村、植物景观都有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基于不同的评价理论学派,探索出针对不同类型景观的研究方法。近年来,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被逐步应用到一般资源评估中,例如森林管理、湿地生态保护、海岸视觉资源开发以及矿区生态修复等,在这种情况下,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变得更加复杂,需考虑诸如森林开发、娱乐设施布置、水资源管理等与视觉资源提升等相互冲突的因素。因此,基于景观的构成元素确定评估方法对分析这些日益复杂的问题非常有帮助。本文针对国内外现有的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实践进行研究,将景观中具有普适性和创新性的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出各方法的优劣以及适用的景观类型,期望拓展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在国内景观评价研究中的广度和深度,以增强公众对景观视觉环境的重视。

1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1.1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概念

景观视觉环境是某些可见的景观特征的组合,这些特征与人的感知、认知和情感密切相关。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是基于景观所特有的视觉特征和观察者对景观感知的景观质量范式[1]。景观视觉环境质量的概念因地域文化或个人特征而异,它与个人的感知能力直接相关,当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参与者进行同类研究时,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结果。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受多种变量和空间格局影响的评价过程[2]。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被认为是基于专家评估和基于公众感知评估方法之间的较量,同时与美学、哲学领域长期存在争论并共同发展。但这两种方法都认为景观视觉环境质量是人类观察者的感知和景观的生物物理特征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通常被认为是景观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但社会与文化领域将其解释为社会指导下人类认知的产物[3]。

1.2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起源与发展

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自然景观资源严重破坏,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应运而生,同时促使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的产生:美国《野地法》(1964)、《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海岸管理法》(1972);英国《乡村法》(1968)等[4]。法律的颁布表明风景秀丽的景观资源具有与其他经济资源相同的法律地位。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环境价值无法预测,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发展。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四大景观评价理论学派和两大评价方法。四大学派包括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以及经验学派[5]。心理物理学派的优点在于能把审美偏好同景观评价的定量分析相结合,确保数据收集与测量的客观性,从而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6]。相较于专家评价,心理物理评价法基于严谨的量化分析所得出,可以在不同的测试者之间获得较为一致的评价结果,避免了个体喜好差异对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影响。但该方法对景观成分严格定量,使评价模型的适用范围较窄、通用性差且与其他类型的评价模型不兼容,评价结果高度敏感,因此这是一种理论分析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多与其他分析方法结合应用。认知学派认为景观所具有的可解性与可探索性越高,景观的质量就越高。经验学派则主张用历史的观点即景观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景观的价值。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两大评价方法是“基于专业设计”评价和“基于公众感知”评价。前者依赖于景观的物理和生物价值来评估景观视觉质量,如利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测量景观的物理属性从而评估景观视觉质量,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实践性的景观环境,如森林管理等[7]。后者则侧重于人类对景观的主观偏好,通过景观照片或计算机成像技术来模拟真实景观,个体观察者对景观做出主观判断[8]。

2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评估领域和评价方法

2.1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评估领域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景观中,其景观评价结果,对森林管理、水域生态景观保护、风景道主导的地域景观评价、植物景观配置、矿区景观修复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总的来说,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对景观改善、生态修复、区域治理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1.1 森林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

森林景观具有独特的生物、生态、水文、社会与美学属性[9],人的视觉审美偏向自然,通常对森林景观有更加浓厚的兴趣[10],对森林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受到森林特征的影响。

在森林保护区内最主要的景观为廊道景观。人工智能使森林管理者能够合理地规划森林景观,发挥其最大美学价值。Ali Jahani等利用RBF模型作为环境决策系统,将人工建模技术应用于森林景观的评价,打破了以往用单一方法评估的固定模式,使大面积的森林景观评价更具效率与直观性[11]。Ozkan等将建模技术与卫星遥感影像结合起来,利用IKONOS图像提取城市林地纹理,发现纹理度量与视觉质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表明了卫星数据在景观评价中的巨大潜力[12]。

森林景观视觉研究形成的理论体系旨在解决森林中采伐种植与美学相矛盾的问题,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本质是为了减少森林作业对景观视觉质量的影响,同时探索较为完善的森林景观评价体系与创造优良视觉景观的管理途径。目前森林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森林、乡村森林、森林公园以及风景游憩林等,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完善的管理体系。由于GIS、卫星遥感影像以及人工建模技术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同时可模拟人类视觉可见的范围,在森林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较多。

2.1.2 水域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

水域景观的研究对象包括,海岸的视觉资源评估、湿地的生态保护、河道景观的评价以及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小型水景。

海岸是占主导地位的沿海生态系统,是经济与景观的中心。然而,城市化的景观改造严重损害了海岸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视觉质量。Felix等提出,城市化的改造增加了海岸景观的异质性,降低了景观的视觉质量,管理海滩景观需要从“主要美学”转变为“生态美学”,在提升景观美学欣赏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3]。

由于当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湿地景观因其独特的生态系统而备受关注,湿地的生态恢复一直是湿地景观的研究重点。在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十分注重对湿地的生态美学研究[14]。Lee-Hsueh Lee等以进化理论和信息偏好理论为基础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态美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与生态质量相关的多种因素影响着人们对湿地生态美学的感知,健康的湿地环境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15]。湿地有多种形式,但复杂性和视觉渗透性较高的湿地景观,会使观景者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引起视觉恐慌并给出较低的视觉评价,安全感也是影响湿地景观偏好的重要因子[16]。

与一般风景类景观注重视觉美学评价不同,水域景观评价更注重生态美学的独特价值,Zohre等对6种水景进行了排名,表明景观生动度与景观偏好有显著关系[17]。Zhang等以巢湖流域为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估景观结构如何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巢湖流域景观结构的变化,探索了多个景观结构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18]。Shiang等运用专家评估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场地的景观质量序列。结果表明,自然景观元素多的河流,景观价值较高,经过疏浚或修建设施的河流,景观价值较低[19]。自然性的生态水域景观比修建设施的人工景观具有更高的景观价值。

2.1.3 道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

道路景观不同于一般风景类景观,是以动态条件下的视觉美感为前提的,对道路景观的视觉评价,主要包括城市街区、步行街道、历史街区以及风景道等。韩君伟等在心理物理评价方法的指导下,将视觉处理与街道景观相结合,提出综合反映步行街道景观视觉质量的7个衡量指标[20],通过对选定指标的拟合分析发现了提高视觉复杂性是改善人们景观偏好的一种途径[21]。刘冉采用GIS景观视域分析、三维分析、视觉模拟技术等方法,从观景点、观景线、观景面三个维度定量地分析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视觉质量[22]。

风景道是一种基于道路本身的景观廊道空间,它包含道路两旁的视域范围和周边的景观资源。风景优美的道路将当地的景观娱乐,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条从单一交通功能到景观美学,交通休闲和生态保护的多面复合体的道路[23]。国内对风景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风景道。崔晨基于地理热图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利用数据的实时优势建立了基于空间移动性的道路景观评价方法[24];宋冠杰通过对风景道旅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处理,构建了风景道旅游质量评价标准、综合评分模型及风景道旅游质量评价等级[25]。

针对各类道路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主要有SD法、GIS景观视域分析法、三维分析法等。在特定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要突出要点,如对历史街区的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往往缺少其特定历史要素的分析。另外如何将城市道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中,融入景观审议制度,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2.1.4 植物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

植物的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始于美国,重点是评估植物的观赏特征,主要侧重于景观的视觉美学。Gong等通过分析植物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在栅格单元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结合InVEST-栖息地质量模型、NPP和景观格局指数揭示了山地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变化[26]。

Malavasi等将景观空间格局、植物多样性和空间成分联系起来,证明景观格局影响植物的生物多样性[27]。Fan等则在洪山达克沙地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尺度依赖性,不同空间尺度的景观格局调整可以增加其植物多样性,这对沙地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建设性意义[28]。

目前对于植物的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主要以提升植物的综合绿化效益和景观格局为目的,偏向应用层面较多。研究方法以层次分析法为主,同时结合调查分析法、模糊评价法、认知评判法等。在评价指标方面,不同于其他评价对象,植物本体的外形与植株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植物的形态、四季的色彩变化也尤为重要。由于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枯枝落叶、植株相互遮盖等,在进行植物景观评价时应尽量排除或降低这些干扰因素。

2.1.5 矿区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

土木工程中地表开挖类项目也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采石、采矿等矿区视觉影响评价。当环境改造对原有景观造成了不和谐的干扰时所造成的视觉冲击被定义为负面的[29]。矿区的景观改变不会直接影响公众健康,但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阻挠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30]。由于矿区环境的特殊性,往往用特定的方法进行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Dentoni等建议使用影响指标Lvi(视觉影响水平)来评估由于采石和采矿活动造成的景观视觉改变程度[31]。Alfaro Degan等建议将Lvi指标作为评估采矿开发备选地的综合工具[32]。

不同于一般的美景度评价,矿区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目的在于评估矿区采石与采矿活动造成的视觉冲击程度,在后续景观修复过程中能够将公众的景观偏好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合理结合。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在景观修复过程中对矿区景观进行社会学研究是必要的。

2.1.6 乡村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

目前,乡村景观的规划与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对乡村景观的视觉质量评价也在不断增加,新技术、新方法逐渐应用于乡村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中。Dong等分析影响乡村景观建设和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不同景观类型的发展路径,为欠发达地区的景观建设和休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33]。孙漪南等使用VR全景技术高度还原空间和场景特征并改进传统的SBE方法,证明道路形状,道路材料和植物物种与SBE值没有明确关联[34]。郭素玲等以香港乡村旅游区为实例,根据眼动评价模型计算出,视频频率值越大,旅游景观的视觉质量等级越高,并得出住宅景观具有最高的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该研究探索了更客观的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估方法,为景观的视觉质量评估提供了新思路[35]。

在乡村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主要以刘滨谊等提出的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和美景评价和谢花林等提出的社会效应、美感效应、生态效应为主[36-37]。在之后的相关研究中并未有评价体系的创新。同时,VR全景技术与眼动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建立创新性的评价体系。目前乡村景观评价方法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应用较多的有专家评分法、审美态度测量法以及AVC综合评价法。在进行乡村景观评价实践应用中,通常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并辅助恰当的新技术完成整个评价过程。

2.2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具体评价方法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探索期(1986—1995年)、缓慢发展期(1996—2005年)与快速发展期(2006—2016年)[38]。每种评价方法的盛行时间也不完全相同,在CNKI数据库中,以“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与各种评价方法为检索主题,分析近20年中外文献,图一直观的说明了每种评价方法应用的时间趋势:美景度评价法(SBE)、语义差异法(SD)、层次分析法(AHP)与地理信息系统法(GIS)相对于其余几种方法在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频率较高,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式较为成熟。其中前三种方法均在2008年后开始广泛应用并盛行至今,而地理信息系统法(GIS)在2008年之前便广泛应用。重要性——绩效表现法(IPA)则是在近几年受到关注的分析方法。

2.2.1 美景度评价法(SBE)

美景度评价法是一种较成熟的分析方法,也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中使用率最高的方法[39]。该方法基于心理物理学理论,指出景观与美学的关系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并主张以大众的普遍审美标准作为景观评价的依据,而非依靠专家,避免了主观性的审美所带来的误差。美景度评价法一般分为描述型、评价型和偏好型三种类型[40]。描述型只是简单地展示出景观特征,评价型用于衡量景观的质量,偏好型则反映了观景者对景观的主观偏好[41]。

2.2.2 语义差异法(SD)

语义差异法是描述法的一种,从属于心理物理学,最早由CharlesEgerton Osgood提出[42],是一种让受访者解释句子含义并预测其心理的分析方法,最初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后应用于景观评估。葛剑等用SD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来评价城市街道环境的视觉环境质量[43];徐微等创新地将研究组分为专家组和非专家组,表明对居住小区内园林景观满意度评价, 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没有显著差异[44]。朱解放等证明了人群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与植被自然度具有正相关性,不同人群对同一森林休闲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45]。张昀等指出SD方法将心理量与客观指标进行比较,不仅可以检验调查的可靠性,也可以作为规划和建设的参考指标,弥补了当前的一些规划和建设标准忽略人们心理情感的遗憾[46]。

图1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年代分布图

SD方法被广泛用于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其优势显而易见:它具有动态验证和整合储量计算的能力,不仅方法灵活通用,而且结果准确可靠。但也有许多难以避免的缺陷:1)评价者缺乏相关的心理学训练,增加了评价的局限性;2)评价者所关注的景观特征并不相同,许多形容词不足以描述完整的景观特征;3)评价过程中评价对象的选取是否有代表性、被测者的参观的方法不同都可能造成较大的评价误差。

2.2.3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AHP)是萨迪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步骤,是一种灵活、实用和简单的多规则分析方法[47](P2)。在多种景观评价工具中,AHP被证明是一种强大的分析方法,它结合了非专业人员和专家的评估,将非数字化的评估转化为数值化具体化的评估,同时还提供一系列反应不同社会群体偏好的局部评估,提高了评价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性[48]。

2.2.4 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估属于建筑环境评估理论范畴,是建筑环境评估的核心。Preiser对POE的定义如下:“在建筑物建造并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系统而严格评估的过程。POE主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建筑物的设计以及竣工后建筑物的性能,所有这些都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此定义也逐渐应用于景观评价中[49]。

POE以用户群的价值取向为评估的依据,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收集数据。此方法比传统的专家评价更为严谨和可靠。以往,景观设计只考虑设计对象本身,而POE方法则考虑了更多的主观和客观元素,更加全面合理。同时该方法作为一种反馈机制,提供了一种监测手段,可以克服设计中的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

使用后评价虽然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却不是纯粹的主观评级研究。相反,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将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起来,在主观性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2.2.5 地理信息系统法(GIS)

GIS技术作为一种集大数据、准确性、可视化为一体的计算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景观评价中。在评价过程中,突破主观的评价方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得出客观量化的评价结果。近年来,GIS技术在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应用中逐渐向可视化方向发展,运用过程中应注重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2.2.6 ASG综合法

ASG综合法是综合层次分析法(AHP)、美景度评价法(SBE)、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统称。首先,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来确立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SBE法获取观赏者的主观审美偏好及整体感知,其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得场地的高程等数据。最后,综合评价结果,运用重要性-表现分析法(IPA)构建主观偏好矩阵。

综合评价法(ASG)在景观评价中具有多重优势:首先,合理地运用各个研究方法的优势,在多重量化分析过程中,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更加可靠。其次,弥补单一评价的缺点,将其中某一种评价方法的缺点影响减到最小。最后,在不同阶段,根据景观特征使用不同的景观评估方法。由于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进行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时,不仅要结合这三种方法,还要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条件,使每个阶段的评价结果最优化,评价过程更加科学合理[50]。

2.2.7 其他评价方法

比较评判法(LCJ)同美景度评价法相似,也是基于心理物理学理论的一种评价方法。它以各个景观之间的比较为评判标准,但对评价的数量有限制,最多不可超过15种。美景度评价法不限制评价的数量,却不能进行比较评价。

平衡不完全区组比较排列法(BIB-LCJ)既能够保证评价的样本数量不受限制,又可以对不同的评价样本进行比较,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51],通常与SD法结合使用以确定具体评价因子。

模糊评价法是将定性评价转换为定量评价的方法,该方法突破了景观视觉环境的整体评价受到的因素限制,并且具有清晰的结果和强大的系统功能。可以更好地解决模糊和难以定量分析的问题和各种不确定性问题。FCE法多与AHP法相结合,对相对复杂和模糊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

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IPA),最初由Martilla提出,该方法以重要性为横坐标,感知绩效为纵坐标,从而将评判标准划分在供给过度、继续保持、次要改善、重点改善四个区域[52]。

3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3.1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在景观修复中的应用

在景观修复过程中,对于修复后的景观进行社会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景观评价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不再受传统研究的束缚,正在逐步开始对矿区,工业遗址等进行景观评价研究,并且这种趋势逐年增加。

在相关的研究中,Jorge Rabassa 等采用定量评估的方法对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等的景观价值进行了评价[53]。认为景观的定量评估应为确定景观价值的基本工具。Vilém Pechanec等通过使用全新的景观评估软件系统,对景观的生态稳定性,侵蚀敏感性,保留能力和经济价值四个方面做出分析[54]。依据景观评价作为修复参考与标准,对于景观修复的建设意义是深远的,未来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应进一步关注景观修复与景观评价的结合。

3.2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转变

对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进行正式、系统的评估是在相对现代的环境管理背景下产生的,为了响应环境管理的相关需求,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越来越注重技术性和定量性。评价指标体系也从单一的美学价值评估转变为美学价值、环境价值、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评估。

表1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比较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美学评估与环境价值必须相互区分,景观的美学价值为一个景观区域相对于其他景观区域的审美优秀程度,而景观的环境价值则为给定水平的审美品质相对于其他已确定景观价值的价值。我们通常认为较高的景观质量意味着更高的价值,但是仅仅确定哪种景观条件在美学上更好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有多好。景观质量评估还必须有严格的精确度、可靠性和有效性标准,才能在环境管理的生物、经济和法律方面取得优势。未来,我们有必要从过去的景观评估转变为景观估价,在美学质量和环境价值之间进行明确的权衡。

自然遗产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旅游景观、审美品质和传统民俗文化等资源处于可持续的健康平衡状态[55]。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旅游区域和时期,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着正常的健康结构和功能,自然和旅游建筑景观的审美品质没有受到破坏,当地社区的民俗文化保持着其传统特色,则称为生态安全。自然遗产地的旅游生态安全旨在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即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创性、景观美学的完整性和传统文化的真实性。

当今旅游业发展迅速,自然遗产保护区也有相应的景观开发,保护区内的生态安全存在资源破坏、环境退化、景观污染、景区城市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问题。自然遗产是具有突出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珍贵自然环境。其生态系统新颖独特,景观敏感脆弱,周边文化特色突出,与一般的生态旅游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为了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发挥其美学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安全的评估也是必要的。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转变是在不同景观的具体评价过程中产生的,针对不同景观的应用价值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表2)。在指标选取时,通常结合专家的咨询与指标权重的计算来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

表2 不同景观类型的指标体系构建重点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3.3 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对象与评价方式的拓展

随着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估研究的不断成熟,应用领域已从早期的森林、植物等扩展到湿地,矿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景观评估。学者们通常采用室内评估方法来避免室外评估的弊端,例如难以识别影响景观质量的因素。当景观范围较小时,则两种评估方法的组合将相互补充,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由于每种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因此有必要加强各种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简而言之,为了获得更客观,准确的景观评价结果,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评价方法的选择。

4 结论

景观视觉环境的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目前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已由单一的景观美学评价转变为多方面的应用型景观评价:矿区景观视觉评价应用于景观修复,减少矿区开发对当地发展的负面影响;森林景观视觉评价应用于解决森林中采伐种植与美学的矛盾,从经济角度制定森林管理决策;水域景观视觉评价应用于水域生态修复,提高人们对湿地生态美学的感知等。

在未来的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中,应关注各个领域之间的互补性,响应相关法律和标准,建立景观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不拘泥于单一的评价模式,尝试多种方法结合应用,尽可能减少评价误差。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3S技术、3D影像技术、3D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同时结合我国传统的风景美学理论,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进一步扩大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应用领域,为土地利用与资源管理提出更多可操作性的建议。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景观评估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景观别墅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不断完善排污收费工作 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评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