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衍生品在国产大豆加工行业的应用与趋势

2021-11-07史永革李运美祖歌言曹扬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农场经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豆加工

史永革 李运美* 祖歌言 曹扬(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字】 国产大豆;衍生品;应用与趋势

一、国产大豆加工行业现状

(一)国产大豆供需基本情况

大豆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基础性、经济性的产业,是人类生存所需不可替代的优质蛋白主要来源和重要的油源。大豆加工业与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等行业紧密关联,大豆种植业同时攸关全国4200多万农民的生计与增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调控和市场主导下,国产大豆呈现了稳健发展的态势。

1.整体上大豆供给延续“V”字型上行走势。2016年开始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大豆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大豆种植面积,加之中美贸易战,大豆生产者补贴提高,大豆种植效益与玉米相当甚至高于玉米,使得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从经历2010年至2015年国产大豆产量连续五年下降后,实现了连年增加。

2020年黑龙江大豆产量创近几年新高,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20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48亿亩,产量达到1960万吨,为近年来最高。根据九三集团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大豆产量1515万吨,其中黑龙江大豆产量640万吨,虽低于官方统计数据,但也却为近年来产量最高年份。

2.大豆需求呈现了“油弱食强”的分化态势。国产大豆年消费多为食用、榨油、饲用、种用等。2003年前,国家对进口大豆政策尚未完全开放,国产大豆需求端主要由压榨以及食品领域支撑,2003年后打通大豆进口渠道后,国产大豆需求端随着进口大豆的流入,需求格局不断演化,主要分化成压榨、食品、蛋白加工以及酱油粕加工四部分需求拉动。2020~2021年,由于国产大豆价格呈现出历史上罕见的高位运行,压榨占比萎缩至占比不足1%,传统食品(豆腐、腐竹等)占比提升至79%,蛋白加工占比相对稳定在15%左右,酱油粕加工占比约在5%左右。

(1)国产大豆压榨量因价格“双重”倒挂严重萎缩。国产大豆压榨行业是一个大浪淘沙、剧烈淘汰的行业,回顾过去几年的行情,受到价格低廉的进口大豆冲击,国产大豆压榨行业被严重边缘化,进口大豆已覆盖我国主流大豆压榨领域。特别是2020~2021年,由于国产大豆原料价格高企,大豆采购上量有限,且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价差一度达到2000元/吨,国产豆加工饲料粕无利润,近几年国产大豆压榨数量严重萎缩,黑龙江省内饲料粕生产处于停滞状态。目前国产大豆压榨主要以瓦饼粉和食品粕为主。

(2)食用消费需求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食用消费需求主要是指传统食品领域豆腐、腐竹等加工产品需求,目前占据国产大豆消费绝大部分比重。近两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及非洲猪瘟发生期间,人们对豆制品需求呈现急速上涨的态势。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肉制品价格的降低,国内人口增速下降,三孩生育政策效应尚需一定周期等因素,我们预测短期内食用大豆需求不会呈现大涨的趋势,主要以维持稳健增长为主。

(3)蛋白消费呈现阶段性稳中有降的趋势。蛋白企业产品多以出口为导向,受国际经济下行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口减少,国内需求基本稳定,但因原料价格上涨,利润有所压缩,蛋白消费稳中有降。

(二)2020年“历史不遇”的行情

随着国内大豆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深化,国产大豆市场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元化,不仅受大豆供求状况、大豆供应的季节变化,也与国际大豆市场价格、贸易政策、相关商品价格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2020年以来,由于国内外多种政治、经济、自然因素的交织叠加影响,使得国产大豆呈现了“历史不遇”的高位震荡行情,给国产大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按照时间段来划分,可将这期间价格走势划分6个区间。

(1)2020年新豆上市至2020年10月末:传统收获高峰季却出现了阶段性供应不足局面。(2)2020年10月末至2020年11月:国储调低开秤价收效甚微,价格小幅回调后强势反弹。(3)2020年12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大商所等相继发布声明,整体施压产区大豆市场价格下行。(4)2021年1月至春节前:全球大豆产量不足预期,俄罗斯提升大豆出口关税,黑龙江疫情复发,国产豆延续偏强走势。(5)2021春节后至2021年4月末:多重利好因素致使期现价格双双走上历史价格高位,春播前售粮高峰来临价格止涨转跌。(6)2021年4月末至今:各种因素交织相互影响,大豆价格出现先扬后抑、维持高位、小幅震荡的复杂波动行情。

数据来源:博朗咨询

对于2020年国产大豆呈现出“历史不遇”的高位震荡行情,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1)国产大豆供给不足。产区天气因素制约,2020年东北产区大豆收割进度偏慢,关内产区雨水偏多,种植面积减少,上一年结转库存偏低,大豆呈现供不应求局面。(2)农户惜售情绪浓厚。上一年农民并未享受到豆价上涨红利,今年惜售情绪浓厚,豆市呈现“卖方市场”特征,收购难以上量,贸易商被迫上调收购报价,吸引成交,储备的宏观调节作用出现了反常的失效。(3)国储收购起到托市作用。通常来讲,储备收放的价格是大豆价格的风向标,决定了大豆市场的走向。春节后,市场传言中储粮入市收购,加重底层大豆供应预期紧张趋势,大豆现货收购价格呈现水涨船高之势,净粮价格逼近6000元/吨大关。即使在近期大豆价格回落的情况下,国储收购依然是市场中重要的利好因素。(4)资金炒作。受多重因素综合作用,2020年开始大宗商品价格强势上涨,大量资本包括跨国资本认为有利可图,强势涌入国内农产品市场,资金入场炒作,囤积居奇,抬升豆价。(5)国际大豆市场供给减少。美豆结转库存降至2013年以来最低水平,加之南美受到拉尼娜影响天气干旱,相关机构数次下调南美产量。受此影响,美豆期货价格连创新高,市场强势特征明显,外围新鲜利好上线,支撑国产大豆价格。(6)俄罗斯加征大豆出口关税。俄罗斯政府确定在2021年2月1号至6月30号期间,对出口大豆加征30%的关税,7月到明年8月末,调整为20%,关税增加吞噬进口利润,作为国产大豆重要补充和替代的俄豆进口量预估缩减。在外围利好不断影响下,国产大豆价格延续偏强走势。

(三)国产大豆油脂加工行业发展状况

1.国产大豆压榨利润锐减,处于严重倒挂境地。近几年国产大豆压榨数量严重萎缩,但2017~2018年与2018~2019年,加工量有所上涨,主要因临储底价拍卖所致,2019~2020年虽然没有临储拍卖,但因新豆上市初期价格较低,东北地区压榨利润较高,因此2019~2020加工量尚可。2020~2021年度开始,国产大豆价格高涨,导致压榨利润大幅缩减甚至为负,再加上进口豆冲击,国产大豆压榨量呈现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大豆天下

2.食品豆粕产能过剩,达产率不足。食用豆粕年产能约140万吨,市场需求量40万吨左右,各生产厂达产率不足30%,整体市场呈现供大于求格局。食品豆粕需求主要是酱油行业,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华东、华南、华中四个区域,酱油行业以全国性品牌为主、地域性品牌为辅,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向全国性品牌龙头企业倾斜。

3.瓦饼粉因疫情及价格上涨影响,市场收缩。瓦饼粉也称豆饼粉,是由大豆经过物理压榨过程后得到的脱脂大豆破碎成粉状,按产品工艺不同又分为低温(冷榨)瓦饼粉和高温(热榨)瓦饼粉两种,是主要的蛋白质饲料之一。热榨主要用于有机牧场,冷榨主要用于制药、菌群培养、食品厂原料,下游用量比较少。以往瓦饼粉内贸年度需求量约12万吨,外贸约30万吨,目前受疫情以及国产大豆价格高企影响,下游需求均有所收缩。

4.未来国内平衡表预判及原因分析。(1)受政策和天气影响本年度大豆种植面积减幅较大。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及玉米种植比较效益优势明显的影响,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玉米种植结构调整较为明显,主产区部分大豆改种玉米。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1.38亿亩,比上年减少1000万亩,减幅7.3%,其中黑龙江播种面积为6450万亩,比上年减少800万亩,减幅12.4%;全国大豆总产量为1840万吨,比上年减少120万吨,减幅6.1%,为过去6年来首次下降。通过实际调研多方反馈来看,受“五一”前后低温过涝天气的影响,黑龙江省多地春播工作推迟7~14天,预计2021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减少20%左右。(2)市场对新季大豆价格保持乐观预期。在去年大豆玉米价格一路飙升的带动下,今年黑龙江省多地的租地成本也出现明显的上涨,除了地租,种子、化肥等农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在今年种植成本增加的背景下,市场多方对大豆玉米秋后价格保持乐观预期。(3)供给减少需求小幅增长预计期末结转库存锐减。据九三集团国产大豆平衡表分析,2020~2021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保持增长,大豆产量较2019~2020年增加约7%,近期国储+省储入市收购,储备净轮换约-30万吨,非转大豆进口量保持增长,总供给约为1600万吨;需求端,由于国产大豆价格高企,国内压榨以及蛋白需求萎缩,国产食用豆需求稳定增长,年度期末库存约为46万吨,较2019~2020年有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九三集团

2021~2022年供给端由于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萎缩,总供给有所减少;需求端,国内压榨以及蛋白需求均有所下降,国产食用豆需求保持一定增长率,较去年略有所增长,整体来看2021~2022年度国产大豆期末结转库存预计约为12万吨,较今年大幅减少。2021~2022年度仍将延续供应偏紧的格局。

二、国产大豆油脂加工行业的挑战

(一)大豆阶段性供给不足,原料价格高企

不同于进口大豆可以南北美全年交替供应,国产大豆的供给仅有一季,存在一定的季节性。从新豆上市到春播前是传统大豆售粮高峰时段,农民在仓储、资金压力下会选择在这一时段大量出售大豆。从春播开始到下一年新豆上市期间,往往上一年大豆已消耗殆尽、余粮不足。大豆压榨企业只能寄希望于国储大豆的释放,而失去性价比更高的临储大豆,国产大豆压榨行业面临原料供应青黄不接、价格高昂、大豆收购困难的状况。从2021年5月24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获悉,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货币宽松政策等因素影响,自2020年5月至今年4月,全球玉米价格上涨了87%,大豆价格上涨了74%,小麦价格上涨了37%。在大的宏观环境下,国产大豆价格上涨了65%左右。

从长远来看,国产大豆价格适当理性回归,符合大豆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利于调动豆农种植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国产大豆加工企业要以此为契机,谋划布局,走出一条与进口大豆完全区隔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高品质差异化道路。

(二)民生产业,疫情下践行稳价保供社会责任

粮油产业作为关系国际民生的产业,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民生需求的责任。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疫情、自然灾害等特殊事件发生时,要更多地承担稳价保供的责任。因此,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虽然由于各种因素叠加,导致国产大豆价格飞速上涨,北大荒集团、中粮等中央、国有类粮油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稳定物价、稳定民心、不计条件、不计代价、克服一切困难保障市场供应。

(三)榨利微薄甚至为负,夹缝中求生存

原料价格高企且收购困难,临储大豆竞拍暂停,国产大豆价格高涨,国产压榨行业加工利润为负,已暂停产品报价。国产大豆压榨企业榨利微薄,全年大部分时间内加工饲料粕仅能保证边际。以黑龙江省商品豆为例,2021年3月时大豆最高价格达到5980元/吨,同比增幅超45%,与进口大豆价差达到1400元/吨。在内外巨大价差的背景之下,以国产大豆为原料加工饲料豆粕严重亏损,预计未来国产大豆在饲料豆粕领域很难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竞争与抗衡。而在差异化竞争方面,食品豆粕加工成为有可能摆脱进口大豆影响的领域,但食品豆粕整体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全年市场需求量不足50万吨,对解决国产大豆需求疲软的问题无法起到根本性作用。

(四)进口大豆替代数量增加,抢占食品领域市场

较高的东北豆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需求,进口豆继续依靠自身价格优势挤占国产豆市场份额。因国产与进口转基因豆价差的存在,自2011年开始进口替代数量增加,2016年替代峰值约达250万吨,近几年受国家监控进口豆流向影响,数量有所下降,但仍旧存在。2020年开始,受价差达到历年峰值影响,替代数量大幅上涨,目前预期2020~2021年在200万吨,2021~2022年预期将会继续增长至230万吨甚至更多。目前进口大豆分销以山东港口为主,天津有少量,根据市场走访调研,食品渠道重点区域替代率达50%~60%,主要以南方销区为主,其中云贵川、广东、江浙沪等地为重点区域。

(五)国内外市场联动,价格波动风险加大

数据来源:天下粮仓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联动性逐渐增强,国产大豆市场随国际市场联动效应逐步增强。国家放开大豆进口政策后,中国大豆年进口量持续增长,进口转基因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转基因大豆在中国市场上主要用于豆油、饲用粕、豆类产品;非转大豆主要进口自俄罗斯、乌克兰等亚洲国家,近期由于俄罗斯提升大豆出口关税,中国从贝宁、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进口的非转大豆数量有所增加。随着进口数量的增加,国际大豆市场波动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影响力明显增强。首先是自然因素,比如美国、巴西等世界大豆主产国的大豆种植、生长、收获情况,将会对全球大豆产生重大影响;其次是政策层面,比如俄罗斯提升出口关税,俄罗斯作为最大的中国传统非转基因大豆进口伙伴国,在开辟新的非转基因大豆进口来源前,对国内非转基因市场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最后国际市场上的相关产品原油、玉米等均会对国内大豆市场产生影响,无疑增加了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六)金融意识不强,缺乏金融避险能力

我们知道,进口大豆加工企业因为原料在国外,需要通过国际贸易进行采购,为了规避国际市场的风险,进口大豆加工企业多利用现货与期货、利率与汇率、购买升贴水与基差销售相结合的金融手段规避风险。相对于进口大豆加工企业来说,国产大豆加工企业规模较小、金融意识和资本运营能力较低,多是以传统的现货一口价模式买卖,完全敞口,风险较大。因此,在面对较大市场波动时,没有套期保值的金融手段,可能就会导致“辛辛苦苦几十年,灰飞烟灭一夜间”的情况频频出现。

三、衍生品在国产大豆油脂加工领域的运用和趋势

大豆加工企业面临原料价格上涨、国际市场联动、价格波动剧烈等新的形势和挑战,运用金融衍生品保驾护航、规避风险是国产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的必然选择。衍生品交易作为一种规范、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衍生品市场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汇集、加工和反应机制,可深度应用于商品、金融领域及其他更加广泛领域。进口大豆加工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可以为国产大豆拓展衍生品运用提供成熟的借鉴。

(一)国际农产品衍生品的运用

1.国际农产品市场期货交易模式

发达国家的大豆等农产品现货市场是一个完全套保的市场,现货市场参与者包括:农民、产地收购商、国内贸易商、出口商、进口商,且都在期货市场套保,现货市场参与者通过期货操作,完全规避了现货价格中期货部分的风险,而只承担升贴水风险;各个地点的升贴水有明显季节性,易于判断,通过转卖升贴水,锁定贸易利润,贸易商的主要风险转变为对手信用风险,而不再直接承担价格风险。由于升贴水贸易环节期货上进行完全套保,所以作价必须要通过期货市场;目前国际上大宗产品(大豆、玉米、豆油、小麦)的升贴水贸易的期货作价均通过CBOT期货市场。

2.美国大豆金融衍生品应用案例

在美国,供货商同样使用升贴水定价和套期保值手段控制风险,他们与上下游交易的过程实际上是个风险转移的过程,供货商以一个升贴水价格买入农民的大豆,在作价期内,农民自由作价来确定销售价格。贸易商在芝加哥盘面等量做空。

比如,美国农民与贸易商确定贴水40美分,农民在1300美分作价,那么贸易商在1300美分位置做空,确定这批大豆买入成本就是1340美分/蒲式耳。比如供货商出口的运费、仓储、利息、损耗和利润合计是50美分,那么他就需要卖给出口客户一个40+50=90美分的贴水。油厂买了这90美分的贴水,在点价期内自由作价,比如油厂在1200美分点价,那么供货商这批大豆现货销售价格就是1290美分/蒲式耳,同时取得1200美分的多单去对冲原来的空单。那供货商现货盈亏就是1290-1340=-50美分,期货盈亏就是1300-1200=100美分,期现合并盈亏就是100-50=50美分,实现了预期目标。

(二)国内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不断完善

近年来,大商所不断完善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品种,对大豆企业价格发现、管理风险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不论是“保险+期货”,还是场外期权等方面,大商所做得已经非常完善,特别是围绕大豆产业链的服务已经非常广泛,比如上线了豆粕、豆油、大豆等产品,这些业务很好地服务了整个产业,国内油脂企业颇为受益。

在国产大豆期货方面,大商所修改完善自2005合约后的豆一交割标准,基准交割地由大连转移到哈尔滨,从消费角度考虑货物的流向,更符合市场贸易需求,进一步贴近国产大豆现货贸易、降低交割成本。同时,增设了交割区域、修改了地区升贴水、增加了交割大豆蛋白含量指标并限制了大豆陈化指标“粗脂肪酸值”,质量标准由原来宽泛的油用豆指标转向针对性较强的商品豆。黄豆一号合约在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方面将发挥更全面的作用,对于九三集团这类大豆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稳定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三)九三集团国产大豆衍生品的应用与探索

1.运用期货交易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

同国际大豆衍生品应用目的一样,国产大豆衍生品应用也是为了规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与现货市场上方向相反的买卖操作,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

2.九三集团豆一期货交易实践案例

坚持“集团引导、企业主导、产融结合、市场化运作”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综合利用期货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交易工具,与大商所等专业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加强在采购、销售、库存、资金等整个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控,为企业安全高效发展保驾护航。

(1)豆一空头交割操作模式

“五一”过后国内农产品板块受美豆价格高企带动,加之中储粮重新入市收购,支撑国产大豆现货价格上涨。但下游采购不积极,市场走货缓慢,国产大豆购销持续低迷。根据交割豆现货库存量,建立对应头寸的期货空单,进行豆一卖交割操作,锁定既定交割利润。既解决了现货销售不畅的问题,又取得了比现货更为可观的销售利润。

期价上涨:进入交割配对环节,获得既定交割利润;期价下跌:期货获利平仓,现货销售或加工。

(2)豆一多头交割操作模式

春节后大豆价格高企,终端需求疲软,现货上量有限,远期豆粕合同待执行,亟需大豆原料补给。经过买交割利润测算,精确计算中间费用,接期货仓单价格优于同期现货价格,可获得可观压榨利润。

期价上涨:期货获利平仓;期价下跌:进入交割配对环节,接现货进行加工生产,获得既定加工利润。

3.九三集团豆一基差业务操作实践案例

基差本质上是一个价格差,实际应用中是一种定价方式,也是一种交易模式。通过基差销售,增加大豆销售的灵活性,由期货市场定价,比由收购方定价更为科学、公平,大豆基差的推广,将种植户引入了期货市场,从而产生了避险需求。

(1)农民卖粮时存在的问题

大豆种植户在卖粮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储粮成本高,想卖高价需通过存放时间长获取价格上涨的收益,但需付出高额的倒运、减损等资金成本;因此种植户大部分在田间地头且价格相对较低就出售了;被动接受买方出价,没有定价权。为解决农民“卖了怕涨价、不卖怕价跌”的矛盾心理,改善农民卖粮“价格不透明、缺乏定价权”的弱势地位,九三集团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推出“基差定价”收购模式,实现卖方自主定价,提升议价能力。

(2)“基差定价”采购模式

买卖双方确定基差,主要依据交割库贴水、运费、资金占用费、仓储费等制定,比如1月合约基差为-350元/吨。卖方在连盘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和价格进行点价,以确定最终结算价,先入库后结算。最终定价=连盘豆一期货合约价格+基差。比如1月合约某日点价为5850元/吨,最终结算价=5850+(-350)=5500元/吨。

(3)企业豆一基差业务操作

拟收购1万吨大豆,买入基差同时豆一期货合约建立1000手多单,随农民期货点价对应平豆一多单;若大豆价格上涨500元/吨,现货购买价格6000元/吨,期货盈利500元/吨;若大豆价格下跌500元/吨,现货购买价格5000元/吨,期货亏损500元/吨;期货与现货做同数量相反操作,最终采购成本仍为5500元/吨,实现风险的锁定。

(4)豆一基差定价采购模式的作用

对于农户来说,提前锁定销售渠道,解决粮食仓储及粮损问题,以及售卖期价格偏低农民惜售的问题,自主定价的权利,可以根据自身对于市场的判断,决定商品的最终价格,获得更高收益。

对于九三集团来说,通过自身对金融工具的掌握和现货交割渠道的管理,帮助农场锁定高价格的同时,锁定货源获取了一定加工或贸易利润;加强了与基地的联系,对于建立可追溯体系、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也具有相应的延伸意义。

(四)产融结合在大豆油脂加工领域的发展趋势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环境的日趋复杂对中国大豆产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大豆价格短期内出现较大波动,进一步凸显了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做好大豆全产业链的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性。国产大豆油脂加工、蛋白加工、食品加工等企业,要不断增强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手段的能力,不拘泥于大豆现货收购的传统模式,积极引入期货金融工具,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1.积极发展与种植大户、农场签订基差收购和远期采购订单。构建“龙头+基地+金融”订单农业合作新模式,帮助农户实现在春季播种前就可锁定种植收益意愿,极大提高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帮助农户加强在销售端的议价能力。同时可利用该模式做实绿色可追溯体系建设,锁定远期粮源。结合企业与农场的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在企业和农场两端实现双赢。

2.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功能,持续推广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在已有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按需定制,提高种植户抗风险能力,积极申报大商所“保险+期货”项目,同时推进新品种试点工作,争取各项资金和优惠政策,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服务“三农”金融模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3.健全期货品种,进一步丰富国产大豆油脂加工套保避险工具。大商所豆粕、豆油期货合约对应的是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副产品,而对于国产大豆压榨产出的非转基因豆油、豆粕产品仍缺乏有效套保避险工具。国产大豆压榨利润管理不能复制进口大豆压榨的完全套保模式,常常面临着单边的敞口风险。

总而言之,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应抓住价值上涨的机遇期,增强运用金融手段避险的能力,以国内外现货市场为基点,通过综合利用期货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交易工具,加强在采购、销售、库存、资金等整个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控,规避企业经营中价格波动的风险,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为振兴国产大豆产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大豆加工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巧用饲料加工 促进高效养殖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