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岭南文化,助力湾区发展
——岭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2021-11-07潘宏妍

魅力中国 2021年40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英译

潘宏妍

(广州理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一、前言

由于粤港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新时代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新实践。岭南文化作为粤港澳地区的共同创造,是粤港澳地区合作融会的深厚文化基础。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也是较早向世界传播的近代东方文明。岭南文化负载词是岭南文化翻译和传播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这些词汇的内涵往往是岭南地域文化背景下所特有的,它们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给翻译带来很大挑战。

二、岭南文化负载词研究现状

“文化负载词”是从“culture-loaded”一词翻译而来,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因此,岭南文化负载词就是指在岭南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岭南地区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地区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

根据岭南文化的分类,岭南文化负载词大体可分为三大类:自然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生活文化负载词、精神心理文化负载词。如

这些词语都反映了岭南地区人们为了适应亚热带湿润气候而制作的食物以及养成的生活习惯。岭南的历史十分悠久,其中心城市广州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都市,也是一座适宜于经商贸易、商业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岭南地区人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特别注重精神文化的发展,开发了具有岭南特色的艺术作品,包括建筑物、家居、音乐、戏剧等。

近年来,在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自信的号召下,许多学者对岭南特色文化及其区域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出版了一系列专门研究岭南特色文化的系列丛书和专著,把很多的岭南特色文化通俗读物、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收录其中,许多从事岭南特色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对岭南特色文化进行了梳理,从历史发展脉络上和岭南文化的内容上勾勒出岭南文化的整体面相,但关于岭南文化的英译负载词翻译的相关论文在 CNKI 中却寥寥无几。如《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仲伟合、左岩,2015)、《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策略研究》(李英垣 等,2017)、《岭南文化负载词对外译介的语用模式—以 19 世纪上半叶在华英文报刊文本为例》(王海、王海潮,2017) 等,对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提出了一些宏观层面的策略。学者尹静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了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2017),张丽从翻译模因论的角度研究了岭南文化负载词的外宣英译(2020),汤素娜从多模态的视角分析了岭南文化外宣网站中语篇构建的问题与对策(2020),徐彩华从传播学的视角探索了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评价体系(2020),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做了微观研究的尝试。但总体上来说,关于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在数量上还非常有限,深度上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尚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

三、岭南文化负载词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虽然岭南文化的研究在国内日益得到政府和各类学者的关注,目前关于岭南特色文化的英译,很大程度仍有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岭南文化英译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要做好岭南特色文化的翻译工作,译者既要了解岭南特色文化,又必须具有较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岭南特色文化的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1 文化负载词译文不统一

许多常见的岭南文化负载词在英译时没有统一的译法,即便是在外宣网站上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些情况都有可能让外国读者感到困惑,甚至影响岭南文化的对外传播。以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岭南文化负载词为例:

问题2 译文文化内涵缺失

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生活方式各异。如果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一门语言。在英汉翻译中,当一种语言的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完全一致或相对应的概念的时候,就会产生文化空缺词。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把词汇或表达方式中蕴含的文化差异准确地表达出来,译文的文化内涵就会缺失,就容易造成翻译的失误或出现笑话。

文化空缺词分为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两种。文化完全空缺词指的是这个词汇的内涵是这种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特有的、独创的,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完全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比如,中文里的“凉茶”“牙擦”“太极拳”等,在英语中都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文化部分空缺指的时某些词汇如“龙”“神”,在英语里都有相对应的或相近的词汇:“Dragon”“God”,然而,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这些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还是有很大差异。在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处理好这些文化差异是英译时的一大难点。

比如粤语中的“饮茶”,如果只是简单地翻译成“drinking tea”,“饮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就没有体现出来。了解广东风土人情的人都明白,“饮茶”在广东人的生活中绝对不是单纯的“喝茶”。喜欢早茶的广东人可以在酒店里从早上坐到中午,喝茶、吃点心、大家边吃边聊,享受生活的惬意。“饮茶”在岭南文化中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态度,是岭南文化豁达、乐观的外在表现。译者在了解这些岭南风情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把“饮茶”的更多文化内涵传达出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Yum Cha (Cantonese saying of drinking tea),is a Cantonese style of morn1ng tea and afternoon tea,during which people enjoy Chinese tea and Cantonese refreshments.

又如“牙擦”一词,是一个非常有岭南特色的词语。在粤语里,有许多以“牙”组成的短语,例如“牙尖嘴利”“牙斩斩”等,而“擦”字在粤语中意思是“锋利”。“牙擦”不能从字面理解为刷牙的工具或刷牙的动作,也不能简单地音译为“Yaca”,其文化内涵必须加以注释才能让不熟悉岭南文化的读者理解。Ngaa Caat,refers to be arrogant and proud,especially f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youth.

同理,前文提及的“西关大屋”,是岭南文化中的特色建筑,也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英译时也需要将其文化内涵传达出来,才能达到有效文化交际的目的。Xiguan Mansions,with luxurious and Chinese-specific decoration and furniture,owned by rich business families.

“食(吃)夜粥”一词在岭南地区并不陌生,但译者若不了解当地文化,望文生义,直译成“eat night porridge”,不仅达不到文化沟通的目的,还会闹出尴尬的笑话。因为“食(吃)夜粥”一词的来源和武术紧密相连,“食(吃)夜粥”实际上是“学功夫”的代名词。比如“不要小看他,他可是食(吃)过夜粥的。”意思就是“他学过功夫”。所以在英译时,“食(吃)夜粥”就可以翻译成“study Kungfu,learning Kungfu”或是“practice Kungfu”。

在英译时碰到文化空缺词汇,也可充分利用英语文化中与汉语相似或相同的表达方式。如英语中的“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与汉语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表达方式上有差异,但二者表达的含义却一样。佛山武术名人黄飞鸿师傅有一套独特的拳术,称为“工字伏虎拳”(Gong Character Taming the Tiger Fist)。这套拳以其特殊的步伐而命名,练习者向前和向后移动形成“工”字形。但“工字”翻译成“Gong Character”对于不熟悉中国汉字外国人来说是十分费解的,而英文字母“I”却和中文的“工”在字形上十分相似。为了减少读者对目标语的误解和陌生感,“工字伏虎拳”的翻译可以充分利用目的语中的文化,对译文加以注释说明,译成“The Gong Character (I-shaped) Taming the Tiger Fist”。

问题3 岭南文化翻译人才匮乏

语言服务作为推动国际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桥头堡”行业,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翻译教育迅猛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相比于强大的市场需求,翻译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根据中国译协的行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全国设立研究生翻译专业(MTI)的院校已达253 所,设立本科翻译专业(BTI)的院校共计281 所,招生人数增长迅猛,MTI 招生人数现在每年达1 万余人。截至2019 年,全国MTI 累计招生6 万余人,毕业生约4 万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截至2019 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报考107 万人次,14.5 万人次通过考试。①由于社会对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中国翻译协会资料显示,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高达 90%,市场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仅占总数的 5%。但岭南文化的翻译属于专业化要求较高的翻译工作,既需要翻译者熟知岭南文化,也需要其对外译语种文化有较深刻了解,这种复合型的翻译人才就愈加匮乏。

影响翻译人才市场现状的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虽然每年毕业的翻译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不在少数,但从翻译院校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进入了对外经贸行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教育培训行业、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业,真正从事专职翻译的并不多。而把中文译成外语,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项高、精、难的工作,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人需有良好教育背景、大量的实践积淀,也需要极强的责任感和对翻译事业的热情,所以在译员市场上真正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寥寥无几。

策略一:提升岭南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统一性,编撰统一的岭南文化负载词汉英词典。

同一文化负载词多种译法的情况,容易造成文化负载词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和稀释。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我们要保留岭南文化的主体印记,在传播过程中,在文化负载词上坚持统一翻译。岭南地区的华人华侨较多,很多广府或潮汕饮食相关的物质文化负载词采用了粤语方言或潮汕方言的音译,至今很多地方还保留以前的译法,采用威氏音标用于人名、地名注音,而现今中国大陆规范使用汉字的汉语拼音来拼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笔者建议所有岭南文化负载词,若选择音译,统一用汉语普通话拼音,另在括号里标注以前常用的粤语或潮汕方言音译,如,“潮州”一词在语篇中第一次出现,可翻译成 Chaozhou (Teochew),之后再次出现时可只称 Chaozhou。

虽然近年来对于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外译的研究有所升温,但关于岭南文化外译研究的论文仍然非常有限,关于岭南文化的外译专著更是少见。为进一步规范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集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专业院校的力量,组织相关翻译教师、优秀翻译专业学生、岭南文化学者,编撰岭南文化负载词汉英词典。广外校长仲伟合就曾经在《南方杂志》(2016)中指出:要以高校为依托,联合相关文化产业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机构,建立岭南文化外译协同创新中心。统筹翻译学、传播学、语言学、信息技术以及各类文学艺术专业专家学者,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发挥协同创新中心智库作用,做好岭南文化外译项目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制定岭南文化外译传播的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策略二:探索多元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能力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赵彦春教授(2018)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我们不能交付给外国人。中国学者应该承担起历史的责任,以诗译诗,以经译经,重铸经典,斯道极轨。中国的双语学者任重而道远。中国学者之所以要承担这一历史使命,是推介中华文化优秀成果的需要,是建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要把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从根本上来说,仍然要依靠懂双语的各类翻译人才。但目前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起步较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现有的翻译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另外,在高校翻译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知识学习,导致学生中文修养不足,无法准确理解或阐释其文化内涵,也就谈不上有效的文化沟通了。加强学生的汉语能力培养,做到英汉兼修,是有效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能力的方法之一。各高校应通过各种校园活动,让优秀文化走进校园,鼓励学生学习优秀中华文化,并鼓励学生推广优秀中华文化,如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用英语讲党史等。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和翻译协会也要通力协作,做好翻译人才的人才库建设。

策略三:加强翻译市场监管,提升翻译质量

近年来各类语言服务机构数量激增,但语言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很多公共场合都存在翻译不规范的现象,甚至在外宣官网也存在译文不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如在同一网页,“潮州”同时出现了“Teochew”和”Chaozhou”两种译文,却没有任何注释说明这两个译文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在亚运会举办之前,广外高翻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曾对广州市内重要的旅游景点的公共标识语进行调查统计,共发现语言错误103 处,文化错误32 处。如:“小心花草”译为”Careful flowers and plants”(中轴线公园);“灭火器”译为FIRE TELEPHONE(中山纪念堂)。针对这些情况,广州曾出台了《广州市公共标识英文译法规范》(2018 版),对市政交通、旅游景点、警示语等加以规范。如以孙中山命名的“中山大学”、“中山纪念堂”分别应译为Sun Yat-sen University、Sun Yat-sen Memorial Hall,但“中山大道”作为地名,应写成Zhongshan Dadao,“中山公园”应译为Zhongshan Park 。

为了更加规范翻译市场,相关部门应启动全面的翻译质量监管(譬如,产品包装、使用说明、广告语、路牌路标等生活翻译),进行专门的质量监管,严格译文审核,让低劣的翻译不再流入市场。

结语

岭南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文化”承载着广东社会的文化特色,其外译与传播是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文化自信具体实践的新抓手,同时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的新动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9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岭南英译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雨岭南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不辞长作岭南人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