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出导向法”理念下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的有效衔接研究
——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

2021-11-07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汉英专业课程导向

谷 峰

(巢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我国高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新时期所有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英语专业课程也不例外。英语专业课程所占课时和学分比例较大,既是沟通中外语言文化的重要桥梁,又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主战场”。鉴于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的一系列人才培养问题,在对英语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发挥课程思政的隐形作用,将思政育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多元文化包容精神[2]。为此,本文在介绍“产出导向法”及其应用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理据的基础上,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探析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的有效衔接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产出导向法”及其研究概述

在外语教学“方法热”的“后方法时代”(postmethod era) 背景下,为了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学用分离”问题,中国学者文秋芳教授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成果和“输出驱动假设”学说,创建了彰显本土特色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3]。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倡导“将产出活动作为驱动手段( output-driven) 和教学目标,将输入活动作为促成手段( input enabled)”[4],提倡“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与“用”的联动和紧密衔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产出导向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输入-输出”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倡导“驱动-促成-评价”循环的教学范式。就教学目标而言,“产出导向法”以实现成果输出和“知行合一”为旨趣,不但以语言材料的输出为起点,而且还利用输出驱动、循环输入和递进式操练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为了管窥国内“产出导向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热点捕捉,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输入检索条件”中的“主题”栏输入“POA”“产出导向法”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迄今为止(2015—2020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805篇。随后又以“POA”或“产出导向法”和“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交叉检索,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只有21篇。2015-2020年间与“产出导向法”有关的研究论文年度分布见图1。

图1 2015—2020年间与“产出导向法”有关的研究论文年度分布

由图1可知,近年来国内有关“产出导向法”的研究总体呈直线式上升趋势,经历了萌芽期和繁荣发展期。在2015年萌芽期,发文量较少,只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篇,这说明国内学者对“产出导向法”的参与度不够高,相关研究处于初期研究水平。“萌芽”往往蕴含着生机和活力。从2016年开始,“产出导向法”取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其理论与实践体系日益完善。但是目前“产出导向法”在课程思政育人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匮乏,相关研究论文只有21篇。笔者认为,虽然“产出导向法”应用到课程思政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鉴于我国大力倡导课程思政理念,相关研究会受到国内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同时也会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路径。

二、“产出导向法”应用到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的理据

“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师主导+师生共建的教学流程”[5],见图2[5]。图2中的“教学理念”是行动指南,为“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指引方向;“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检验的对象,受制于“教学理念”,同时也为“教学流程”提供理论框架和理论支撑;“教学流程”既要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又要为检验“教学假设”的成效提供现实依据。另外“教学流程”中的核心环节是“驱动—促成—评价”,其中“输出驱动是提高输入吸收效率的有效手段”,“输入促成为输出提供高质量的语言保障”[6]。

图2 “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践行“产出导向法”理念下英语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将“产出导向法”应用到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有利于构建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同时也是对国家有关课程思政建设政策的有效回应,例如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7]。将“产出导向法”中的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应用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输入隐含思政元素的材料进行学习,促成思政育人目标的完成。具体而言,“输出驱动”环节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线上引发学生学习思政素材的“饥饿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输入促成”环节通过线下适时适量、循序渐进地输入思政素材和产出导向练习,引导学生促成产出任务,进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育人目标;“评价环节”为教学的产出情况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在提升产出效果的同时拓展思政育人。其中“输入促成”环节承上启下,是能否实现知识产出目标和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引入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的有效衔接研究,可以促成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三、“产出导向法”视角下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的有效衔接模式构建——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

以“产出导向法”为教学理念的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强调“构建以学习为中心、以产出为目标、以育人为宗旨的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9]。在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的过程中,可以将“产出导向法”中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重要的教学阶段分别对应线上“输出驱动”、线下“输入促成”、线上“以评为学”三个重要环节。下文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尝试从“产出导向法”视角构建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产出导向法”视角下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的有效衔接模式构建——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

根据图3中的教学流程,在线上“输出驱动”环节,教师主要扮演“设计师”的角色。首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情境任务;然后将思政元素适时适量地融入情境任务,并规定情境任务的要求,包括教学目标、产出任务等方面的要求;最后设计翻译训练活动。在线下“输入促成”环节,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对输入的蕴含思政元素的翻译材料进行研习和讨论,并“提供促成产出的恰当输入以帮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10],即通过“初级输入—初级促成—中级输入—中级促成—高级输入—高级促成”和“由简到难、任务相依、前后呼应的输入和促成产出”[11],学生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进行翻译技能的深度学习,与此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中国文化表达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线上“以评为学”环节,评价兼有“促学”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获取产出反馈、改进学习策略[12],而且通过综合采用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又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四、“产出导向法”视角下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的有效衔接模式实现路径

以“产出导向法”为教学理念的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强调线上线下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的连贯和无缝衔接。下文以英语专业必修课程《英汉/汉英笔译》为例,从线上“输出驱动”、线下“输入促成”和线上“以评为学”三个环节阐发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的有效衔接模式实现路径。

(一)线上“输出驱动”环节

根据“产出导向法”,课前线上“输出驱动”环节既为学生提供学习驱动力,又为学生提供“学然后知不足”的学习机会。在此环节,教师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线上情境任务,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鼓励组员合作,以小组线上研讨为中心,实现阶段性的思政渗透。为了顺利实现线上思政渗透,教师课前要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的思政元素为例,见表1。

表1 《英汉/汉英笔译》课程的思政元素

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中讲授的内容“汉英翻译与文化”为例。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三人一组),通过网络查找中央电视台连播的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背景资料,感悟其中名言名句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然后鼓励小组成员线上就某一用典翻译进行研讨,并在学习通平台以小组为单位发表对汉英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看法。通过上述情境任务驱动,一则对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欣赏、研读和试译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也有益于学生接受“弹性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3],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二则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情境任务,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包容精神和求实精神[14],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服务能力。

(二)线下“输入促成”环节

学生在课前线上“输出驱动”环节会遇到困难,而这些困难也将是课中线下“输入促成”环节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同时也会为进一步促成思政育人提供机遇。基于课前完成的线上“输出驱动”,“适时提供能够促成产出的恰当输入与不提供的相比,前者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5]。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初级输入”“中级输入”“高级输入”循序渐进地输入思政元素材料,可以将课程思政育人的产出水平推向新高度。因此课中线下“输入促成”环节是进一步促成学生学习成果和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在小组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线下课堂让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已找到的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资料,包括视频资料,小组成员汇报对某一用典翻译的思考,简述翻译心得,并接受他组成员的提问,同时开展同伴互评、教师点评。例如某组学生代表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及其小组译文。在探讨用典的出处、体验用典深厚的历史文化光芒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就译文展开激烈的研讨。对用典的研习“无疑潜移默化地开启了‘文化自信’的爱国教育,学生对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字的崇敬和骄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15]。在完成“初次输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课堂任务驱动促成“中级输入”和“高级输入”,例如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中“不”的翻译为例,讨论用典翻译原则。针对有的学生译文知难而退,忽视原文“不(fou)同(否)”字段的翻译,展开翻译点评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不(fou)同否”可以采用增译来再现用典中的文化元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于翻译情境教学,而且通过开展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全程参与翻译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翻译职业操守,培养翻译职业素养。

(三)线上“以评为学”环节

“产出导向法”提倡的“以评为学”源于“以评促学”的教学理念,“主张在教师专业引领下,学生边评边学、边学边评,打破‘学’与‘评’的界限,将评价作为学习的强化、深入阶段”[17],凸显评与学、评与教的有机统一 。作为一种合作评价方式,“以评为学”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评价形式。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是“以评为学”的主要实现路径,有利于全面实现“评学融合”[17]。线上“以评为学”环节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拓展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环节即时开展线上评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起到“促学”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思政育人成效,从而为拓展思政育人奠定基础。

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线上“以评为学”环节包括指导检查、任务产出、评价反馈三个部分。首先教师在对所授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通过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配合和辅助,让学生学习相关网络资源,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翻译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然后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将思政元素进一步融入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小组研讨和视频观摩学习。最后让学生以“汉英翻译与文化”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并用习近平总书记某一用典的翻译加以说明,通过学习通平台提交作业。在任务产出后,采取线上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产出成果进行探讨[18]。线上“以评为学”环节采用“批判性讨论”的方式组织线上教学,改变了“满堂灌、零互动”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线上和线下教学流程的密切衔接。而且线上“以评为学”中的评价互动既能增强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又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提升,进而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成效。

三、结语

全程全方位推进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既要考虑如何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起来,又要思考如何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情怀培养的“同向同行” “协同共进” “共同发展”, 同时这也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思考和新探索[19]。 “产出导向法”有助于解决英语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的有效衔接之困惑。教师按照“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产出导向法”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作用,遵循线上“输出驱动”、线下“输入促成”、线上“以评为学”的教学流程,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可以促成学习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

猜你喜欢

汉英专业课程导向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犬只导向炮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