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漏窗艺术探析
2021-11-07袁新华
袁新华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系,河南 郑州 450064)
一、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虚实相生”“中庸”等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影响深远,孕育出极具特色的传统美学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写意式自然山水园林深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和传统美学的精髓,漏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造园要素,其形式、内涵、空间、意境诸方面无一不蕴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漏窗俗称花窗,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1]漏窗形式多样,图案丰富,意蕴隽永;不仅具有采光通风的功能,还能障景、泄景、框景、借景以分隔空间、丰富空间层次、营造园林意境;小小漏窗已由一个建筑构件升华为具有美学价值的审美意象。
二、园林漏窗的艺术特色
(一)小构件,大题材
漏窗通常由窗框和窗芯组成,没有窗芯的漏窗称为洞窗或空窗,窗芯周边有纹样但芯屉中空的漏窗称为景窗。
漏窗的窗框形式丰富多变,有各种方形、横长、直长、圆、六角、扇形等几何形状以及石榴形、花瓶形、葫芦形、贝叶形等各种不规则形状,还有两个及以上形状任意组合而成的形状,复杂多变,不拘一格。[2]
窗芯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常见的图案内容有几何图案、花草树木、祥禽瑞兽、生活器物、小说与戏曲故事、佛道神话传说、象形文字等。按形式大致可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混合形体。几何形体图案大多都是以直线、弧线、圆形等组成,如万字、菱花、冰裂纹等直线图案,鱼鳞、海棠、波纹等弧线图案,寿字、万字海棠、六角穿梅花等复杂线条构成的图案。自然形体图案一般有蝙蝠、喜鹊、鹤、松、竹、梅、兰、菊等吉祥的动植物图案,花瓶、聚宝盆、文房四宝等生活器物图案,戏剧人物、神话传说、佛教故事等人物故事图案以及文字图案等;混合形体图案往往是以上两者结合起来构成组合图案。
几何形体图案常常按照一定的线性排列秩序,比如重复、近似、特异等骨骼形式,重复某一形状或要素;自然形体图案通常运用夸张、变形、概括、简化、凝练等手法,将客观物象抽象化、理想化、装饰化,形成写意的符号或抽象的纹样等。这些多变的直线或曲线、写意的符号、抽象的图案,以对称、平衡、穿插、向心、放射、旋转等形式来组织构图,呈现出纷繁多变的形体姿态和气韵力量,有的挺拔刚毅,有的柔和秀美,有的宽阔舒展,有的曲折缠绕,与形式多样的窗框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幅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动静相宜、虚实结合的图画,局部丰富多变,整体又协调统一,体现了对称与平衡、条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漏窗作为一个小小的建筑构件,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姿百态,别出心裁。据称清代时仅苏州一地的漏窗形式就有千余种,沧浪亭的漏窗就有108种式样,无一重复,可谓“小构件,大题材”。
(二)小图案,大内涵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的观念,《荀子》中就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的记载。比德即是以自然物象具有的某种品格,用来象征、比喻君子的美德。漏窗图案以此借物言志,表达园主人的高尚品格、情趣志向、文化修养等。比如植物图案中梅、兰、竹、菊、松、荷花等,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被誉为花中四君子,象征傲、幽、坚、淡的君子品格;“松竹梅”,傲雪挺立、凌寒开放,称为岁寒三友,寓意坚毅忠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寓意清白高洁。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品格的象征,表达了文人对美好品格的向往与追求。如苏州狮子林中最具特色的“琴、棋、书、画”四个漏窗,分别以古琴、围棋棋盘、函装线书、画卷为主题,表达了园主人的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
漏窗图案还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的动物、植物、文字以及数字等,通过谐音、象征、暗喻等手法,赋予图案吉祥美好的寓意,以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祈福纳祥,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如石榴图案,因石榴多籽象征多子多孙,表达了子孙满堂、子嗣绵延的期盼;蝙蝠图案,“蝠”谐音“福”,象征“福从天降”,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幸福生活的憧憬;鱼图案,谐音“余”,隐喻富裕、结余,“年年有余”;松、鹤图案有长青、长寿之意,象征福寿绵长;瓶形漏窗,谐音“平安”,表达了人们对平安的期盼等。卍字纹是来自佛教的图案,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运用吉祥文字的变体形式也是常见手法,如福禄寿喜等。[1]
这些吉祥图案相互组合,不仅图案效果更加丰富多变,而且文化蕴意更加耐人寻味,如花瓶内插一枝牡丹花,寓意富贵平安,花瓶内插一枝月季花,寓意四季平安;桃与蝙蝠组合,寓意“多福多寿”;松鹤组合称为松鹤延年,寓意长寿;喜鹊立于梅枝称为喜鹊登梅,寓意“喜报早春”等。奇思妙想,不胜枚举。小小漏窗图案,底蕴深厚,意蕴隽永,是为“小图案,大内涵”。
(三)小空间,大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园林营造中讲究“隔则深,畅则浅”,漏窗如《园冶》中所述“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在有限的小空间中通过障景、泄景、框景、借景,达到以小见大、园小景深的效果,激发出咫尺万里、幽远绵长的园林意境。正是漏窗“小空间,大意境”的体现。
由于园林空间有限,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增加园林的空间层次感和视觉上的纵深感,造园时通常会因地制宜地将园林划分成若干个小景区及景园,景区之间通常以粉墙或廊庑分隔,镶嵌在实墙面上的漏窗自然也有分隔空间及障景的作用,但透过或方或圆、或大或小、或疏或密的漏窗,另一侧的景物又若隐若现,在“隔挡”与“透泄”之间获得似隔非隔、隔而不塞的独特效果,丰富了空间层次,增加空灵幽深之感,产生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美感,可以激发人的期待和遐想,更加引人入胜。
千姿百态的漏窗,犹如一幅幅画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将园林中不同主题、不同视角的风景展现其中,正所谓“尺幅窗”“无心画”。清代美学家李渔在《闲情偶记》说:“同一物也,同一享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物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4]框景为人们提供一个最佳观赏点,框内景色春去秋来,阴晴雨雪,朝阳冷月,景随人动,形成层次丰富而又意境幽远的画意。漏窗造型和图案又在朦胧虚化的景物映衬下转化为观赏的对象,颇具情趣。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独特的造园手法,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漏窗的借景手法主要有近借和远借两种形式,近借为园内相邻景物的互借,以丰富景观内容,增加景物深度;远借是借园外的风景,如远处的山峦湖泊、楼阁佛塔乃至晓月星辰等,园内园外连成一片,从视觉上突破封闭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把人为的有限空间与自然的无限意境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如苏州拙政园东园界墙上的漏窗,将园林北侧的北寺塔借入园中,增加了空间层次,营造出绵远悠长的园林意境。[3]
三、漏窗艺术的传统美学分析
(一)漏窗之美,美在虚实
“虚实之美”源于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中的“虚实相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精辟地论述了“有”与“无”、“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以虚涵实、实中见虚”的虚实之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由于漏窗自身“漏空”的特点,漏窗图案在构图上主要是虚与实的对比与调和,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既有对比变化,又整体和谐统一,形成了虚实相生的构图效果,获得构图上的虚实之美。
姿态万千的漏窗嵌在连续不变的实墙面上,漏窗的“虚”与墙体的“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墙面的呆板,获得视觉上的韵律美,使墙面既有虚实变化又协调统一,既是园林中的一道风景又起到似隔非隔、隔而不断的空间分隔效果。
在园林空间中,通过漏窗的“遮”与“泄”,自然山水景物朦朦胧胧,似隐若现,寄实于虚、依虚托实,带来虚实之美;“尺幅窗”“无心画”中,景随人动,山水人物风景时时变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给人虚实之美感;借景更是突破人为的有限空间,把园外山峦高塔、渔歌晚钟、清风明月纳入景中,使园林空间得以无限扩展,园内外构成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艺术整体。
漏窗图案内涵丰富,园林意境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漏窗的形式与内涵,园林意境的“境”与“意”、“情”与“景”也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统一体。
(二)漏窗之美,美在含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有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含蓄是一种深沉、一种婉约,是一种修养、一种礼貌,是一种情趣、一种韵味。
含蓄之美有着儒家美学思想的渊源,孔子的“春秋笔法”,所谓“《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指委婉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笔,成为含蓄理论最古老的儒家思想深源。含蓄之美也有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础。老子曰“智者不言”(《道德经》),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说“道不可言”,在《庄子外物》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无论是“春秋笔法”还是“得意忘言”,都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曹魏哲学家王弼在注释《周易》时提出“得意忘象”,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都受到普遍的推崇,含蓄之美成为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的主流思想,是儒、道、禅各家美学共同推崇的审美理想。“得意忘象”也被延伸为艺术意蕴和艺术形式的关系,“象”是“意”的载体,“意”是“象”的灵魂。
在园林漏窗艺术中,漏窗图案通过谐音、象征、暗喻、比德等手法,使小小的图案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人们对吉祥平安、生活美满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理想品格的追求等,表达方式隐晦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出含蓄之美。
遵循园林“隔则深,畅则浅”的设计理念,漏窗的障景、泄景、框景和借景等艺术处理,使园林空间藏而不露,欲扬先抑,曲折萦回,步移景异,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另一侧的景物若隐若现,在“隔”与“透”之间获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尤其是借景,打破了有限的封闭局促的空间格局,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给人咫尺而万里、园小而景深之感,园林意境幽远深邃,表现出“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含蓄之美。
(三)漏窗之美,美在中和
“中和之美”深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中庸之道旨在“中和”。《中庸》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广雅》曰:“和,谐也。”《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之美作为儒家美学的核心思想,还表现为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乐而不淫。《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意指内涵和外在的协调,后引申为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为中和之美。《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强调了美和善的统一,即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善为美,追求“尽善尽美”,为中和之美。《论语·八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同时也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表达了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矛盾双方对立中和谐统一的思想。
中和表达了儒道诸家对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乃至万物和谐的追求,中和之美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审美理想,表现为人与自然、形式与内涵、感性与理性以及各种形式美因素的和谐统一。
在漏窗艺术中,漏窗图案的构图,将曲直、虚实、动静、聚散等要素进行对比与调和,局部变化,对比适度,最终形成均衡、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即为中和之美。
众多漏窗镶嵌在单一墙面上,同则乏味,因而园林漏窗力求多变,如沧浪亭内一百余个漏窗千姿百态,图案无一雷同;但杂则混乱,因此,漏窗的造型与大小、窗芯图案形式及疏密、嵌入的位置与频率等因素对比得体有度,获得连续的动态视觉下富有节奏与韵律感的均衡美感,是中和之美的表现。
漏窗的造型优美,图案精致,文化蕴意丰富,这种形式与内涵的协调统一,是谓“文质彬彬”;漏窗形式精美,是为美,内涵蕴意吉祥美好,是为善,二者达成美与善的统一,表现出中和之美。
透过漏窗,在有限的小空间内变换出目不暇接的自然景物,或远或近,或隐或现,或动或静,或虚或实,构成百千万幅优美的山水图画,体现了园林空间构图上的得体之美;漏窗采用砖砌、瓦拼、灰塑而成,朴素淡雅,漏窗图案形式也随环境而变化,因“境”而生,与“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园林自然景观、“自然恬淡、静雅含蓄”的园林意境相协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境域,触景生情,激发出人的主观情意,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意”与“境”、“情”与“景”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是美与善的统一,诠释了园林艺术的中和之美。
四、漏窗艺术的现实价值
园林漏窗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蕴涵悠久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完美阐释了虚实之美、含蓄之美、中和之美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传承和发展漏窗艺术在现代空间设计和当代美学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漏窗艺术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漏窗的审美意义不仅在于漏窗物化成为一种审美符号,更在于它在园林空间中营造出深邃幽深的意境美。在现代设计中借鉴、应用漏窗艺术,有助于将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融入现代艺术之中。
漏窗图案丰富多变,形式优美,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装饰图案素材,可以直接应用于各种创作活动中,也可以结合现代材料技术,进一步提炼、变化后应用;漏窗图案的取材内容和形式美的规律,对现代装饰图案设计也具有参考价值。
漏窗艺术中隐喻、象征等设计手法,不仅使漏窗图案内涵丰富,也使园林“景有尽而意无穷”,形成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在现代空间设计中可以借鉴隐喻、象征等设计手法,以更好地表达设计主题,烘托环境氛围,也可以托物言情,激发含蓄的意境美。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其外观犹如用树枝般的钢网编织成一个“鸟巢”,寓意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镂空的冰裂纹图案与现代钢结构结合起来,使古韵与现代完美融合。
漏窗既是一个建筑构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审美符号,直接应用于现代空间中,可以增加现代空间的古典韵味,也可以在室内外空间、室内各空间的分隔与渗透方面发挥似隔非隔、隔而不断的作用,引导空间过渡,丰富空间层次。如图1,漏窗与小池、小树组合起来,在现代简约空间中产生江南园林恬静含蓄的意境美。尤其学习和借鉴漏窗障景、泄景、框景、借景设计手法,在简洁明朗的现代空间中实现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和理想的环境氛围。如苏州博物馆中多处设置了各种形式的漏窗(图2),或框景,或借景,移步换景,层次丰富,使简约明朗的现代空间极富江南园林意蕴。
图1 现代空间中的漏窗
图2 苏州博物馆的漏窗
(二)促进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化体系和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孕育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在当今多元开放的信息化时代,外来文化艺术对本土文化形成前所未有的激烈冲击和碰撞,只有树立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始终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通过园林漏窗艺术的传统美学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提炼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精髓,如和谐之美、含蓄之美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时代内涵,使其融入当代美学思想中,成为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审美需求相契合的当代美学不可分割的内容;进而在多元文化中展现中华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正确引导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