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雷山县鼓藏节的传承与发展
2021-11-06罗彩云
摘要: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是苗族具有民族特色的盛大的节日之一。2006年,雷山县鼓藏节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非遗节日的鼓藏节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鼓藏节 非遗 传承 发展
一、鼓藏节的起源
在雷山县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雷山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包含农耕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饮食文化等。雷山县鼓藏节是雷山苗族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之一。如今,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政策的不断完善,鼓藏节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众所周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含义和内涵底蕴,且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大部分节日的举办和庆祝的本身都是为了酬神纳吉、祭拜祖先、喜庆娱人、庆贺丰收、祈祷天地保佑,乞求顺利平安、风调雨顺。同样,苗族鼓藏节也不例外。
鼓藏节源于苗族宗族的祭祖仪式,其核心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表达苗族人民对于祖先的崇拜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激之情。在鼓藏节举办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也体现出了苗族人民对万物的感恩。鼓藏节每12年举办一次,且每次持续的时间大约为7至13天。相传,历史上苗族人民由于战乱的原因,长期处于四处奔波的日子,其中经历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苗族遭遇了太多磨难,其中有一支苗族迁徙队伍到现在的贵州省雷山县之后,便开始了世世代代的定居,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形成了今天的“一山一岭一寨子”的村落格局。同时,由于这种村落格局的出现,无疑增加了苗族人民地缘和血缘的联系。由于居住的环境恶劣,人们便开始长期居住在一起,以便在遇到危险时可以一起抵御。终于,经过苗族人民的不懈奋斗和艰苦努力,他们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园。在苗族人民的心中,他们将这一切主要归功于祖先的庇护和保佑,因此,鼓藏节变成了苗族人民祭祖的盛大节日。
关于鼓藏节的起源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以下三种最为广泛流传和被接受:
(一)“蝴蝶妈妈”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古枫树的树心粉在经过阳光雨露日复一日地呵护与滋养下,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这只蝴蝶产下了12枚卵,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卵经过鸟的孵化,变成了十种生物,而这十种生物里面包括了苗族的祖先——姜央。苗族的独特之处在于,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因此,苗族人民通常通过歌曲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故事,在苗族经典的《苗族古歌》中便记录了姜央举办鼓藏节来祭祀自己的祖先——蝴蝶妈妈的故事。从此以后,便一代一代传承至今,苗族人民每12年便举办一次鼓藏节来祭拜伟大的蝴蝶妈妈。同时,也感谢祖先的庇佑和保护,让自己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苗族人民可以拒绝牡丹,但她不可能拒绝枫树”,可见蝴蝶妈妈在苗族人民心中的重要程度无可替代。
(二)榜乔和保更的爱情故事
相传有一天,一个叫榜乔的女孩被凶猛的老虎抓走了,当时的人们都很害怕,没人敢去跟老虎搏斗救回榜乔,这时一个叫保更的帅气男孩路过,听说老虎抓走了一个叫榜乔的女孩,便奋不顾身地去将榜乔救回。救出榜乔后,保更没有留下姓名便走了。三年之后,身体恢复之后的榜乔四处寻找救命恩人保更,可人海茫茫,一直没结果。于是,聪明的榜乔便创造了芦笙、铜鼓等乐器,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保更的消息。终于,六年之后,榜乔遇到了保更,两人相爱了。榜乔的父亲花了三年的时间考验保更对榜乔的真心,最终榜乔和保更在一起了。因为榜乔和保更从认识到在一起总共花了12年,故人们为了纪念榜乔和保更的爱情故事,便每12年举办一次鼓藏节。
(三)民族迁徙的传说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支苗族迁徙队伍经过长途跋涉到贵州省雷山县地界,迁徙的过程中带了一条具有灵性的猎狗。在苗族迁徙队伍休息的时候,这只猎狗下山去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身上带着几粒稻谷。当时的苗族先祖认为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便定居在了此处。于是苗族先祖在雷山县年年辛勤耕作,年年丰收,他们每一年丰收的时候便在鼓里面存放一点粮食,连着丰收了12年,为了纪念这件事,于是举办了鼓藏节。
二、苗族鼓藏节仪式中的“鼓藏头”“参与者”及“寨老”
在鼓藏节举办前期,苗族人民会提前选出“鼓藏头”“寨老”的担任者,而这个人必须是寨中牛最多和德高望重的前辈。苗族人民常常把“鼓藏头”“寨老”看成是苗族村落中民间立法会的社会管理者,认为他们在一起管理着地方的各种事务。其实,在鼓藏节的举办过程中,“鼓藏头”与“寨老”是有着很明确的分工的。在鼓藏节举办期间,“鼓藏头”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节庆活动前后带领苗族人民一起祭祀祖先,向祖先汇报近期的情况以及祈求祖先保佑寨中的苗族人民平安幸福。而“寨老”的主要任务则是负责调解民事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等。除了“鼓藏头”和“寨老”在鼓藏节的举办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即“参与者”,“参与者”只需在举行庆祝仪式、进行庆贺的同时,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崇拜即可。
对于苗族人民而言,一个节日的筹备以及“鼓藏头”和“寨老”的选举都很有讲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选出来的,所以,能当选“鼓藏头”和“寨老”的职位,对于“鼓藏头”和“寨老”来说是极具使命感和荣誉感的。“鼓藏头”是苗族鼓藏节举办时拥有牛数量最多的人,他在举行吃鼓藏时处于领导地位。而当选“寨老”的人在村寨中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除了活动前期和后期需要跟“鼓藏头”一起祭祀祖先之外,“寨老”还肩负着调解民事纠纷的职责。对于“参与者”来说,有了“鼓藏头”与“寨老”的管理,安心享受并愉快的庆贺,加深与身边的人的交流,加强村与村的融合与共荣便是其主要的任务。
三、鼓藏节的仪式过程
历史上,苗族人民是一个迁徙频繁的民族,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是一个不会忘本的民族。在苗族人民迁徙的过程中,纵使条件再艰苦,苗族人民也不会忘记祭拜自己的祖先。在鼓藏节开始的第一天最重要的仪式便是祭拜苗族祖先。在苗族人民心里,认为牛和自己的祖先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鼓藏节的时候便会宰杀牛来祭祀祖先。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买牛对于苗族人民是件大事,同时也是件头疼的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苗族人民认为买来的牛是用来祭祀自己的祖先的,故选牛的标准自然会比较高,因此,苗族人民需要在鼓藏节举办之前提前选择并购买品质好的牛。有的苗族人民甚至为了保证能找到品质最好的牛,在鼓藏节举办的前几年便挑好牛带回家养,等到鼓藏节举办的时候便用来宰杀祭祖。二,每当鼓藏节来临的前夕,牛的价值就会不断地往上涨。从而导致买牛这件事对很多苗族人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后来便出现了苗族人民几家凑钱买一头牛的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牛的价值也随着苗族进入了农耕时代而越来越贵。渐渐地,苗族人民便用猪或者马来代替牛祭祀祖先。然而,不论是用牛还是以猪或者马来祭祀神灵,苗族人民都在以他们最神圣的方式来参与鼓藏节。
鼓藏节的仪式一般举办七至十三天。第一天,人们以听到鼓藏头家的猪或者牛叫为信号,开始陆陆续续地宰杀自己家中的牲畜,且几乎每家都会宰杀一至两头牲畜。待牲畜宰杀完毕,寨中选出的“鼓藏头”和德高望重的“寨老”便会带领大家一起用鼓藏肉祭拜祖先。在祭祖的时候,“鼓藏头”嘴里会一直念着祷告词,向祖先报告近几年村中大小事务的情况。到了中午时分,主人家的女婿和姑爹们便会来主人家中抬猪腿,来的时候还会带上一只鸭来送给主人家。女婿和姑爹到达主人家门口时会放鞭炮,以提醒主人家自己的到来。第二天上午,苗族人民便开始煮糯米饭,打糯米粑,准备款待到家中来的客人。到了下午,当地有跳芦笙舞的活动,活动开始时,鼓藏头一家老老小小便会去到芦笙广场跳三圈作为活动开场,之后,其他家的年轻人便陆陆续续地去芦笙场跳舞唱歌,参加各项活动。到第三天的时候,远处的客人便陆陆续续前往主人家中做客,来的时候会根据自家的经济情况,带上些许鸡、鸭、鱼、糯米饭等来到主人家中,赠送给主人。无论数量的多少,都表达了自己对主人家的美好祝愿。而主人家也会在家中堂屋里设宴,以鼓藏肉来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开饭之前,家中最年长的老人会先准备点酒、肉、鱼、糯米饭等食物倒在地上,嘴里不停地念着,意为对家中祖先的佑护表示感谢和祈祷祖先保佑家中老小平平安安,年年风调雨顺。待到家中老人念完后,便招呼大家喝酒,此时大家便会异口同声地说“喝欧”。在吃饭的过程中,大家相互敬酒,会唱歌的还会边吃饭边唱敬酒歌。接下来的几天,寨中便会一直举办不同的活动,寨中老小载歌载舞,欢腾一片。到了第六天的时候,斗牛活动是寨中非常令人期待的重大活动之一,在斗牛过程中赢的人将获得一些奖励。斗牛结束之后,来游玩的客人便开始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家中。到了鼓藏节活动的最后一天时,鼓藏头和寨老会再次带领大家去祭拜祖先,祈祷祖先的庇护和保佑。在鼓藏节的举办过程中,人们的话语和行为一直保持着其独有的神秘色彩,例如“杀猪”要改成“请官”,“吃饭”改成“爬虫”,“吃饱了”称为“清仓”。煮猪肉祭祀时,要割猪胸部两边的肉,称为“仓口肉”,煮熟后要先切成一坨一坨地用来祭祖之后,人才能吃。
四、鼓藏节中“鼓”的含义
在鼓藏节的传承过程中,“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鼓藏节的“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鼓社”之意。“鼓社”是苗族古代社会的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它让我们看到了苗族远古的社会制度,有助于研究苗族古代社会历史的价值;其二是因为苗族人民由于不断迁徙,不能去远方祭奠自己的祖先,便用“祭鼓”来代替“祭祖”。同时,他们认为鼓是他们祖先灵魂栖息的地方,因此,鼓也代表着“万物有灵”的意思,除此以外,鼓还是宗族的标志,一个木鼓代表一个家族,是维系亲缘的纽带。故祭鼓结束后,人们便将鼓放在德高望重的“寨老”家,等到下一次祭鼓时再拿出来。
五、鼓藏节的功能
鼓藏节是一个以血缘亲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其最核心的仪式便是祭祀祖先。鼓藏節作为苗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之一。除了上面提到的祭祀祖先、庆贺丰收、祈祷天地保佑,祈求顺利平安、风调雨顺之外,还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增强苗族人民的血缘和地缘的联系。苗族是一个团结坚强的民族,主要体现在其选择的群居方式上。早期的苗族经历了大量的迁徙,最后定居在黔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的原因,苗族人民选择世世代代地居住在一起,目的是为了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互相帮助。在鼓藏节举办的过程中,有助于增进苗族人民的血缘和地缘的联系。
第二,促进苗族人民关系的融洽。鼓藏节很好地使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得到增强。在鼓藏节举办的过程中,人们同吃鼓藏肉,同喝鼓藏酒,加强了宗族与宗族之间、寨子与寨子之间的联系。平时不常联系的人们也会因为聚集在一起过鼓藏节而使得关系更近一步。由此可见,鼓藏节的举办对苗族人民关系的融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第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鼓藏节是一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日子,平时因为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导致见面不说话的人们,在鼓藏节举办的时候也会摒弃所有不愉快,热情地与对方打招呼和款待对方。科塞曾提到过,社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找到宣泄口的情况下是有助于群体内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的,而鼓藏节无疑就是宣泄口之一。由此可见,鼓藏节对苗族人民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鼓藏节具有增进文化交流的作用。在鼓藏节的举办过程中,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时隔12年聚在一起的人们再次遇到时,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大家一起探讨,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六、鼓藏节的传承困境
鼓藏节是苗族节日中时间间隔最长,同时也是较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深受苗族人民的重视。同时,世界各国人民以及中国各地区人民对雷山县的苗族鼓藏节始终保持着相当高的关注度。2017年11月23日,2017贵州·雷山苗年开幕的时候,现场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中国各地苗族同胞齐聚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与16万雷山苗族同胞欢度苗年。可见,鼓藏节在苗族本族人民中受欢迎的同时,在世界各国友人的心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苗族鼓藏节的传承问题也遇到了困境:
第一,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时代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以及受到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下,素有“苗疆圣地”之美称的雷山县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逐渐面临被人们遗忘,甚至消亡的危险,鼓藏节也属于其中之一。
第二,雷山苗族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使鼓藏节的举办遇到了困境。进城打工的青年男女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大部分家庭里面只有老人和小孩。而鼓藏节的举办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家中仅剩老人和小孩,劳动力不足,故而导致鼓藏节的举办受到了阻碍。
七、结语
雷山县是苗族大迁徙的主要聚居地,一代又一代的苗族先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苗族文化。雷山的苗族人民在全县苗族人口中占总人口的84%以上,被誉为“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和“中国苗族文化中心”。苗族人民长期大规模的迁徙,练就了现在刚强勇猛的品质。苗族人民安定下来之后,便开始努力耕作,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忘对祖先和万物怀着感恩的心。在生活越来越富足的今天,苗族人民常常忆苦思甜,感恩祖先的庇佑和保护,坚信是祖先的保佑才让他们过上了现在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早期的时候,苗族人民认为其祖先的灵魂寄居在鼓中,在苗族人民的观念里,始终觉得万物皆有灵。因此。每12年一次的鼓藏节的举行便成了一次盛大的苗族人民的祭祖活动,寄托了苗族人民对于祖先和万物的感激之情。现如今,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作为非遗节日的鼓藏节正在逐渐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因此,非遗视角下对鼓藏节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鼓藏节的传承保护首先是尊重传统智慧,我们对文化节日的理解与应用应建立在对其尊重的基础上。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我们应该在理解文化节日所具有的内涵的同时,学会正确对待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在尊重鼓藏节传统的基础上,秉持科学的原则和态度,调动各种参与力量和形式,努力寻求创新发展新路径,真正做到既不失优秀传统,也不乏时代气息和现代元素,从而使苗族鼓藏节文化有序、健康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正确理解鼓藏节真正的价值及其包含的不可磨灭的信仰寄托。它肩负了许多人的信念和希望,是一个民族的立根之本,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魂。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节日本身加以保护,使其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包龙源.苗族“鼓藏节”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保护路径——以贵州省榕江县高排村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6,32(01):57-62.
[2]龚锐,汤欣烨,靳惠娟.贵州苗族鼓藏节仪式的人类学考察——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计怀乡乌略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4):22-27.
[3]刘枫.贵州苗族鼓藏节的文化环境与传承困境[J].民族艺林,2015(03):56-59.
[4]潘定发. 鼓藏节释义[N].中国民族报,2011-05-20(007).
[5]吴泽霖,陈国均,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
[6]政协雷山县委员会编.雷山苗族鼓藏节[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罗彩云,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