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淡中悟真谛,于细微处见真情
2021-11-06田锦舜
田锦舜
【摘要】以小见大,是一种写作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重视积累日常生活的素材,以小事情、小景致、小人物、小细节为抓手,从教材中的优美篇章中得到启发,结合实际生活,于细微处见真情,于平淡中悟真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作文;以小见大;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笔者深知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学生的阅读量少,积累不足,基础薄弱,在对待写作时,往往不知所措。下面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进一步引导农村学生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技巧的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于平淡中悟真谛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处处有语文。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去发现,处处都充满了教学和写作的素材。生活教育理论实质就是将教育与生活相互融合、渗透,将生活教育理论带进初中语文课堂,也就是要把生活带进课堂,从生活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要让农村的学生热爱写作,就必须先让他们热爱生活,养成平时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单元教学《四季美景》中,笔者用教学楼前的麻楝树为例,启发学生观察麻楝树在春夏秋冬、阳光雨露的状态下,展现出的不同风貌,由此折射出校园的美丽四季。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累写景的字句,感受潮汕地区的四季变化,从身边的自然景物,引导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为只有让生活走进课堂,贴近学生的学情,才能让学生学会积累,热爱写作,走得更远。
二、于细微处见真情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写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是从小处着笔,用细微甚至是不起眼的人、事、物,通过细节表现重大的主题或深刻的寓意。仔细阅读语文教材的课文,不断思考,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写作范例。
(一)小事情大蕴意
生活,并不一定是波澜壮阔,轰轰烈烈,大部分的人所经历的还是平凡普通的事情,而写作时就应该从日常小事着手,以小见大。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讲述的是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的琐事: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发生了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我”决定按照母亲的意思走大路,但是母亲却依着孙子的意思走了小路。走到一处,“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内容看起来平淡无奇,可是,当你细细品味,你会感受到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子孝母慈,妻贤孙慧,一家人其乐融融。你也会感受到身为中层的“我和妻子”背负着的“整个世界”的担当和使命,表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再如,许地山的《落花生》,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语言也是浅显易懂,但是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于平淡中寓意深刻,在平常的小事里,也能有大蕴意。正如鲁迅先生说过:“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整个世界。”所以,只要用心感受,就能发现身边的琐事也蕴含着真情。
(二)小景致大神韻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有时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其实饱含深意。一片叶,可观四季,一滴水,可见太阳。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正因潮水上涨,方见广阔平野,只有风刚刚好,才能“一帆悬”,此处写小景,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了。如,《姜斋诗话》里的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小小景致,富有神韵,变换角度,也可以有另一番风味。如,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散文里,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用独特的视角,以“一滴水”的口吻来表达对丽江这座城的热爱与赞美,别具一格。所以,我们在表达大海的磅礴壮阔、容纳百川,高山的巍峨峻拔、绿意盎然等景象时,要巧于构思,以小见大,也能透过水滴、枝叶折射出大自然的神韵。正所谓“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三)小人物大作用
在叙写文章的时候,平凡普通的人也是我们写作的重要素材。用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的视角反映社会现实,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挖掘其有代表意义的特点,彰显人格,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杨绛先生在《隐身衣》里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正如她所写的《老王》这篇文章里,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在教材里,像老王一样的普通人物有很多,如阿长、闰土、还有卖油翁等,作者都能够透过对这些平凡的人的形象塑造,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普通平凡的人的观察,发现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折射出的社会百态。
(四)小细节大用意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环境或部分情节做具体的细致的刻画,于细微处来展示主题,对塑造人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过:“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最让我们难忘的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翻越月台时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先生用几个简单的词“蹒跚”“爬”“攀”“缩”“倾”来描绘父亲,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了父爱如山的伟岸与高大。这就是细节描写,抓住了情感的触发点,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再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作者借奥楚蔑洛夫的穿脱外套的细节,表现出他假借天气变化,掩饰自己的窘态,进而刻画了他变化的丑恶和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还有《孔乙己》中的“长袍”,这处细节不仅写出了各阶层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孔乙己坎坷的命运……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重视对细节的刻画,只有抓住细节,以小见大,才能更好地为塑造人物性格特点而服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让学生热爱生活,多观察生活中的小事情、小景致、小人物、小细节,培养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习惯,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1).
[2]温儒敏,王本华.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段著颖.浅谈作文教学之以小见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