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中涉及偏瘫步道的实践及应用
2021-11-06夏凤马莉万琴骆燕芳
夏凤 马莉 万琴 骆燕芳
1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14000;2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无锡 214062
急性脑梗死为脑卒中常见类型之一,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易使患者出现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不良结局,从而导致其日常生活活动受限[1-2]。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在病情趋于稳定后,应给予其早期康复干预,包含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3]。主动运动能够有效促进大脑皮层活动,使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兴奋、活跃,达到预防相关并发症、改善机体全身状况的目的[4]。然而,在临床上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运动多为被动运动,且更为注重患者患肢的功能康复训练[5]。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运动依从性较低,导致早期运动难以有效开展,因此本研究根据正常人的行走姿势设计出一种难度较低、易于掌握的偏瘫步道,并将其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运动过程中[6-7]。为探究偏瘫步道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 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范围40~80岁,年龄(57.64±5.61)岁;病程范围1~7 d,病程(3.11±0.96)d;偏瘫侧:左侧18例,右侧32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3 例,高中或中专19 例,大专及以上8 例。观察组男31 例,女19 例;年龄范围38~80 岁,年龄(56.90±5.45)岁;病程范围1~7 d,病程(3.09±0.88)d;偏瘫侧:左侧20 例,右侧30 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2 例,高中或中专21例,大专及以上7例。纳入标准: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意识清晰,具有正常沟通、认知能力。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视力障碍等;伴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昏迷。本研究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干预,即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引导其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桥式运动、上下肢运动功能训练等;向患者发放常规健康指导相关材料,并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肢体功能训练方式,叮嘱其每日按时完成功能训练。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偏瘫步道步行训练,其主要内容如下。⑴偏瘫步道设计与制作。设计方案包含2 部分:第1 部分为偏瘫步道设计与确定,第2 部分为脚印与标识制作。①第1 部分:医护人员根据正常人体的步态特征、行走时关节与肌肉群的协调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设计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步行姿势,即脚掌图案长为28 cm,适于鞋码为35~43 的患者在站立后的全脚掌放置;步长为60 cm,跨步长为120 cm,步宽为8 cm,斜偏角为6.75°。偏瘫步道共有20 步,全长9 m。偏瘫步道内侧的脚掌外缘与墙壁相距25 cm。在医院病区的走廊两端,沿着走廊两侧的安全扶手分别设计4 条偏瘫步道。②第2 部分:医护人员根据第1 部分设计绘制好脚印图案,制作长为45 cm、宽为30 cm 的导语标识,第1 排文字为“偏瘫步道”,第2 排文字为“一步一个脚印”;医护人员按照地面标记进行导语标识粘贴。⑵偏瘫步道应用。在患者偏瘫下肢肌力达到4 级时,引导其开展偏瘫步道步行训练。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依从性以及情绪等方面进行评估后,协助其穿戴好偏瘫专用踝足功能位矫正鞋之后,协助其下床,并再次评估偏瘫步道的安全性后,引导其迈步,患者利用健侧肢体扶住步道的安全扶手,维持身体重心与平衡;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膝过伸等异常步态,并及时纠正。每日进行2 次步行训练,第1 天每次训练时间为15 min,之后每日训练时间增加10 min,逐渐递增至45 min。结合患者的活动耐受度、心率等指标,中途停歇10 min,或返回病房内休息。为每个患者建立偏瘫步道训练记录本,记录好患者每次训练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偏瘫侧肢体肌力等,详细了解其下肢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⑴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测评[8]。其中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66 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34 分,FMA 总分为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运动功能越强。⑵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9]。量表包含10个方面内容,即进食、洗漱、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上厕所、平地行走、桌椅转移与上下楼梯等。总分为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评估[10]。HAMA 包含14 条项目,总分为0~56 分,其中<7 分表示正常,7~13 分表示可能有焦虑,14~20 分表示肯定有焦虑,21~28 分表示可能有严重焦虑,≥29 分表示可能存在严重焦虑;HAMD包含7 项因子,总分为0~76 分,其中<8 分表示正常,8~20 分表示可能有抑郁,21~35 分表示肯定有抑郁,>35 分表示可能存在严重抑郁。⑷观察并统计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行统计分析,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负性情绪等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运动功能 观察组干预后FMA 总分为(77.87±4.9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比较(分,± s)
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比较(分,± s)
注: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进行偏瘫步道步行训练;与本组干预前相比,a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50 50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干预前40.35±4.36 41.12±4.50 0.869 0.387总分干预后69.99±5.23a 77.87±4.94a 7.745<0.001干预后45.65±3.27a 49.09±3.99a 4.715<0.001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干预前20.56±3.48 20.29±3.55 0.384 0.702干预后24.34±4.32a 28.78±3.91a 5.388<0.001干预前60.91±6.72 61.41±6.60 0.375 0.708
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观察组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80.67±12.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 s)
表2 两组脑梗死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 s)
注: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进行偏瘫步道步行训练;与本组干预前相比,aP<0.05
例数50 50干预前48.79±8.79 49.24±9.01 0.253 0.801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干预后59.43±11.03a 80.67±12.16a 9.148<0.001
2.3 负性情绪 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 评分分别为(14.41±3.19)分、(13.40±2.5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梗死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分,± s)
表3 两组脑梗死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分,± s)
注: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进行偏瘫步道步行训练;与本组干预前相比,aP<0.05;HAMA 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 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50 50 HAMA干预前23.26±5.68 23.08±5.50 0.161 0.872干预后18.79±4.03a 14.41±3.19a 6.026<0.001 HAMD干预前20.75±4.32 20.99±4.13 0.284 0.777干预后17.71±3.86a 13.40±2.51a 6.619<0.001
2.4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5)。
3 讨 论
脑梗死为脑血管常见疾病之一,易使患者出现偏瘫、肢体麻木等,使其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由于疾病带来的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阻滞等不良反应,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威胁其生命安全[11-13]。给予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其血液流速,改善其神经功能,逐渐增强其运动功能,促进疾病康复进程[14]。而偏瘫步道根据正常人体步态姿势为脑梗死患者设计早期运动材料,具有较高安全性、合理性,对于增强运动功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5]。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运动功能高于对照组,说明偏瘫步道步行训练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原因为在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时开展步行训练,通过正常步行代替分解动作训练,增强其对自身机体肌群的把控能力,促使其掌握正确步行姿势,提高其运动能力[1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表示偏瘫步道步行训练动能够增强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原因为本研究协助患者开展早期下床活动,使患者得到足够的运动,避免床上被动运动带来的运动量不足的弊端,从而逐渐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7-18]。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负性情绪轻于对照组,表明偏瘫步道步行训练能够缓解脑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原因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所涉及的偏瘫步道,具有难度较低、易于掌握等优势,同时在患者训练时医护人员做好记录,使患者能够看到自己的目标、进步,提高其治疗信心[19]。此外,在设计偏瘫步道时,充分考虑其安全性,沿着走廊扶手设计,使患者随时依靠,确保其训练安全性,从而逐渐缓解其负性情绪。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显示偏瘫步道步行训练能够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为在干预过程中,引导患者开展早期下床运动,促使其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同时早期运动能够预防患者长时间卧床,显著降低其血液黏稠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0]。
综上所述,为脑梗死患者设计安全、合理的偏瘫步道,并将其用于早期运动中,能够促进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至之前水平,缓解其负性情绪,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