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显真章
—— 评《旗映牯牛降》的艺术特色
2021-11-06崔昕怡
□ 崔昕怡
2021年6月23日晚,大型原创红色题材黄梅戏《旗映牯牛降》在池州市秋浦影剧院成功演出,好评如潮。《旗映牯牛降》一戏共有“激战谭家岭”“建立根据地”“除霸快民心”“情系伤病员”“巧过封锁线”“旗映牯牛降”六场,以方志敏主席在皖南石台牯牛降一带建设革命根据地的剧情为主线,通过打倒恶霸、建卫生站、运粮上山、击退敌军等情节,全方位塑造了方志敏同志英勇机智的形象。
一、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戏曲演出中,利用角色的念白和唱词对其进行人物塑造是至关重要的。能否在观众心里留下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是评判一部剧好坏的重要衡量尺度。出色的人物塑造能更好地传达主题思想,丰富人物内心,使其真实可信、灵活生动。该戏在准确塑造主角方志敏主席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不忘细致雕琢配角们的人物行为逻辑和自身性格特点,使人物不再标签化、模板化。
首先,在方志敏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从细节入手,从小处着眼。方志敏作为农民运动领袖、皖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并没有突出其指点江山的领导风范,而是选择让他依承“农民的儿子方志敏”的自我认同,以一个普通军人的形象和老百姓水乳交融,突出“军民一心”的主题思想。他每次上场,皆情系伤员,认为“年轻的战士才是革命的火种”。为了给伤员提供安心疗伤的大本营,他转移队伍,到牯牛降开拓革命根据地,团结乡民,寻找药材,建立皖南红军总医院……事事虽小,却处处真。他不仅改名换姓,还和秦伢子唱了一出“三戏牡丹”来戏耍胡云田,这都从细微处展现了他足智多谋的特点。
其次,在配角们的人物塑造上,使用寥寥几笔,让其真实走进观众心中。这部戏并没有把配角看作是主角的附属物,让配角的行动和思想单纯依赖主角生成,反而极为重视配角的个人性格,如“情系伤病员”“巧过封锁线”两场,几乎都主要是由配角的行动做牵引的。
“情系伤病员”一场戏中,对张茅山一角的塑造可谓耐人寻味。他既是一个疼爱儿子和儿媳的老先生,同时又是情系红军的药店老板。在这场戏中,他误以为方志敏是国军奸细,拒绝交药,死不松口,活脱脱一个执拗死板的老顽固形象。藏药、求药、拒药的行为,自己偷偷给红军送药的行为是秘密的,他不能把这个消息暴露给国军,正是他内心对国军的深层抗拒、对红军的暗地支持的体现。这个细节加深了戏剧冲突,也让这个人物形象更为合理化。同时,对张履中和卢荞儿这对新婚夫妇的刻画也很灵活生动,富有生活韵味。比如他们之间的调笑、嗔怒,以及在求药行为上的意气用事,也和另两位长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巧过封锁线”一场戏中,对严金生一角的塑造同样十分深入人心。他一改第三场戏的装扮,摇身一变乔装成傩戏队的年首,借助官兵对傩神的敬畏,用龙亭柜门一开一闭使他们心生慌乱,放松警惕。他熟知阎小三的贪财本性,在他惊魂未定之时立即掏出银元相诱,对症下药,果然成功得以放行,顺利越过封锁线。从方志敏的一句“严团长,还是你们农民团高明啊”的后续剧情可知,这一计谋确实是由严金生本人所设,更体现了他作为本地人对当地人、事物了如指掌的特点。
由此可见,这部戏在人物塑造上可称作是苦心孤诣,不仅让方志敏的形象高大伟岸,也让配角们头脑灵活、思想崇高、行为合乎逻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不是完全依靠方主席一人的力量,更是要军民配合,团结一心,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群策群力,是不能将共产党的事业发扬光大的。共产党依靠的一直是人民的力量,这也是这部剧想传达给我们的最核心的红色精神。
二、细腻真切的情感表达
与很多沉重激烈的主旋律戏曲不同,这部剧的整体基调轻松欢快,是严峻紧张的战争环境下的一丝喘息,和革命根据地背后所承载的安全大本营的意象有共通之处。这种轻松的氛围,一方面得益于该戏中没有直接的战争场面描写,另一方面要归结为戏中关于国民党和地主的描写是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而全剧剧情也落幕于伤病员全部治好、革命根据地顺利建成,方志敏主席要带着革命团体前往下一个任务的美满大团圆结局。
全戏最动人的场面莫过于“巧过封锁线”一场中,卢大娘和方志敏之间细腻真切的情感流露。“大娘一心为革命,送儿送女当红军。大儿牺牲谭家岭,白发难舍骨肉亲。大娘身边孤零零,小女岂能再从军?我劝大娘收成命,感谢一片爱国情。”方志敏的唱词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卢大娘对革命的一腔热忱,也体现出他对大娘的深切关怀。但是大娘心系革命,坚持要为红军同志做些事情。“老身养子不防老,乱世百姓受煎熬。山外革命山里晓,面对苦难拿长矛。”卢大娘的真情打动了方志敏,这是他们之间情感流露的第一层——互相体恤。
紧接着,卢大娘拿出自己为汪司令和方志敏主席做的布鞋,她并不知道这两人实为一人,她只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对革命的支持,对主席的爱戴。而方志敏拿到布鞋也感慨万千,接下来的一大段唱词体现了他复杂变化的心理活动,先是对百姓赤诚心的感叹,再是由大娘对自己的关怀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疼爱,接着想到家中小儿无人教导,自己不能尽到丈夫的责任,挂念和思恋的情绪在这一瞬间汹涌而出,但最后还是要抱持鸿鹄志,投身伟大的革命事业之中。是卢大娘送来的布鞋,让一直理性谨慎的他展现出了内心的柔软温情;是卢大娘,让一直漂泊在外的他回想起了远在天边的亲人。这是他们情感流露的第二层——互相依托。
这两层情感流露浓缩在两段简单的唱词之中,于细枝末节之处显现出真实的情感力量,扣人心弦。
三、真实自然的地域特色
在创作上,该戏十分注重对地域性的渲染和地方特色的运用。该戏的发生背景在安徽皖南的牯牛降,其主峰位于池州市石台县,所以在戏中独特地引入了富有当地特色的石台唱曲、池州傩戏,和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要祭拜神明祈福禳灾的风俗习惯,使观众更觉真实可信、有代入感。
对于当地文化的植入,观众并不觉突兀刻意,反而认为流畅自然,别出心裁,这是地域文化与剧情发展巧妙结合引发的效果。比如石台唱曲,来自池州市石台县,是其特有的一种民间多人坐唱形式,历史源远流长。它被用于“除霸快民心”一场戏的末尾,在方志敏和他的革命团队用巧计戏耍胡云田,制裁恶霸为村民大出恶气后,百姓相信中国革命,相信人民红军,心情喜悦舒畅,兴奋的革命群众自发地哼起民歌小调。该戏中对石台唱曲的运用正表达出百姓用欢快小曲唱出恶霸胡云田被制裁后的愉悦心情。
而池州傩戏和祭拜文化是严团长能成功偷运粮盐通过封锁线的重要依据。每年正月,傩戏会“都要上山祭拜神明,驱妖诛邪,祈福禳灾,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于村里对傩神的忌讳,傩戏不能随便演和龙亭不能随便搜是本就约定俗成的规矩,故而连国军的匪兵也因此帮傩队求情。这样的情节设计使得严金生的成功并非如有神助,而更多依赖于他对当地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熟悉了解,才让他能在阎小三和国军的众目睽睽之下,顺利地完成这一偷运任务。
地域文化特色增加了当地观众的代入感,也拓展了外地观众对于石台县民俗文化的认识。它在戏中并未孤立存在,而是运用和融合得恰到好处,又十分自然,与剧情结构逻辑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环环相扣,是该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黄梅戏《旗映牯牛降》塑造了英勇机智的方志敏以及一系列抱有革命热忱的军民百姓形象。同时,该剧的情感表达真切细腻,文化植入真实自然,在主旋律黄梅戏中算是一部特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