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试敢闯”的“独墅湖”模式
2021-11-05向煜
向煜
对于苏州工业园区来说,独墅湖畔知名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持续扩大,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更是为区域吸引创新人才、夯实创新地基、提升创新能力注入了强劲动能。
苏州,一座历史上盛产状元的名城,却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洼地”,高校数量少,名校更少。2002年,园区“落子”独墅湖畔,倾力打造“研究生城”。岁月不居,时节如流。19年过去了,这里已经成为了国内中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度最高、获批教育部国际化合作项目最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最前沿、产学研融合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
“敢试敢闯”的冒险家精神,助推着园区在创新路上奋勇向前,不断突破自我极限,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样的精神,也促使着城市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高等教育的“独墅湖模式”。
积攒人才“蓄水池”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奋斗密码。27年风雨兼程,园区能够从荒芜洼地成长为创新高地,这份让大家都为之惊艳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无数优秀人才的奋勇争先、努力奋斗、默默奉献。
人才永远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科教创新区存在的意义之一,便是为这座“创新之城”供给人才。
2002年,园区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中新合作双方敏锐地意识到,为了下一步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苏州研究生城在独墅湖畔应运而生。
从此,园区开启了为城市发展“定制”人才之路,各类人才应运而生,助力着城市的發展。
伴随着园区转型升级的步伐和需求,当初的“研究生城”也发生了变化。2005年,为适应园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城扩容升级为高等教育区,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也涵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为园区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人才基础。
在优质教育资源不断集聚的同时,园区借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发展经验,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中心,放大其“技术外溢”效应,推动科技与教育相结合,旨在加快培育原创性创新成果,并实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于是,2008年,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正式成立,区域也实现了从为产业培养人才到人才引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易其名的背后,凸显的是园区主政者们的魄力和决心。”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许文清说,园区将优先发展教育放在非常突出位置,政府在用地、资金、资源、人才、激励政策方面优先保障,园区高等教育向前发展的每一步,后面都有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支撑。
持续高强度投入,催生独墅湖畔高等教育百花齐放。当前,33所中外知名高校(研究院)集结汇聚,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在这里群星闪耀,更有数以万计的人才从这里走向园区、全市、全国乃至全球……科教创新区俨然已成为园区高层次人才最大“蓄水池”。
可以说,独墅湖畔的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成为苏州高等教育元素最丰富的地区,创造出了与经济发展交相辉映的高等教育版“园区速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版图中,这里的高校都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特别是培养出的无数脚踏实地、奋发有为、默默耕耘的劳动者,他们遍布在园区的高楼大厦、科技载体之中,成为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坚力量。
打造“创新联合体”
科教创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其红利绝不仅仅是惠及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园区的创新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高校和高校专业的设立,本身就考虑了园区的产业发展需求。”纵观科教创新区19年发展,其积极探索组建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联合体”,搭建的培训研习、实习实训、人才招聘平台,进行的校企共建,联合培养,为园区产业腾飞注入了动能。
先来说说职业教育。园区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贴合产业发展到校企结合,园区职业教育一直不断探索,为园区发展“定制化”培养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
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诞生,建校之初就提出了“为产业办教育”的口号,并坚持以“构建校企互融共生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来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先后与225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其中80%为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82家。
2020年6月,外包学院成为科教创新区首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辖区企业金唯智联合建立“定向班”、共建“学徒培养体系”,逐步构建校企协同体系。多年来,其形成的产教互惠共赢、校企互融共生的共同体,不仅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大量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除外包学院外,中科院上药所苏研院和东南大学苏州校区也挂牌成为科教创新区首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筑牢“智力基座”,打造产业升级引擎。去年11月,由苏州工业园区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合作共建的西浦慧湖药学院挂牌成立,旨在协同政府、产业、社会多方合作,打造“社会-大学-产业”多元融合体系,孵化世界一流生物医药国际创新生态,助力苏州“一号产业”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西浦慧湖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高端复合型、紧缺即用型国际化人才。学院自2021学年起招收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历阶段学生。同时,注重在科研方面呼应苏州本土产业的研发诉求,结合自身科研积累和跨学科优势,计划在新型治疗药物与方法研究、人工智能及药物研发、临床药学三大方向开展研发。此外,西浦还搭建了生物医药相关学科集群和创新平台,为西浦慧湖药学院未来的核心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奠定了实质性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科教创新区内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中外合作平台,也在不断拓宽国外高校科研成果在园区产业化的渠道,加速推进跨国项目的合作与转移,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的科研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为产业发展不断引入国际一流创新资源。
科教创新区的高校建设,可以说是与园区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园区的重点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持的领域,着力培养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端人才。政产学研联动发展,各高校积极与园区企业、机构合建研究机构或研究生实践基地,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随着科教创新区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对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趋凸显,必将为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一流自贸试验区,成为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增添新的力量。
为生态“服务”
科教资源的聚集,让产业经历着“脱胎换骨”。经过十余年培育,独墅湖畔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3+1”核心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生态逐步形成,集聚效应对人才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手握创新技术的高科技人才看到了发展的空间,自然愿意往这里来。”许文清说。
为营造更好的产业生态,科教创新区可谓是动足了脑筋。
要服务企业,就必须了解企业。“我们梳理了辖区内2387家重点企业清单,包括了高企、上市企业、人才计划、苗圃企业、规上企业等10个维度,并做好动态更新,随时了解区内经营发展状况。”
在精准服务方面,科教创新区积极打造“独墅一帜”企业服务品牌也已深入人心。通过“独墅一帜”企业服务品牌活动,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互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交流,开展产学研对接,构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主要目的就是不断地为企业导入创新要素,不停地为企业注入新的外在力量。
科教创新区内不少科技型企业通过几年、十几年的培育,都慢慢进入了产业化阶段,如何加快项目进度,早日启动、早日投产成为了困扰企业的问题。为此,科教创新区在项目建设方面积极落实“帮代办”机制,帮助企业推进产业项目开工、竣工投产等环节,让企业省力又暖心,成为服务企业的若干举措之一。
高校资源集聚,产业生态日臻完善,如果都“各自为阵”“闭门造车”,无疑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多年来,科教创新区管委会不断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联动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和科技公司、生物公司、纳米公司、科教公司四大创新载体,腾飞创新园等民营载体,以及辖区内大院大所,共同打造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服务”“产学研合作”“院企对接”“项目路演”五大服务系列活动,旨在全力为区域创新主体提供精准、及时、专业的服务。
释放创新澎湃动能
作为“创新之城”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教创新区正在用实际行动,推动园区创新体系大踏步往前,并释放出澎湃动能。
在科技创新上,那些落地园区仅仅几年的高校、大院大所纷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并且贡献的效率之高、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2018年11月落户科教创新区的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是牛津大学建校85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多学科研究、创新和技术中心。
去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院长崔占峰教授及首席科学家黄巍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的攻关,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成功研发出高灵敏度的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技术,基于该技术的研究院首个衍生公司也随之诞生。去年10月,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在伦敦希斯罗机场等地投入使用。旅客离境前可以自费进行检测,一个小时之内即可得到结果。
上市企业异军突起,是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今年园区新增上市企业8家,全部位于科教创新区,截至9月底,科教创新区上市企业累计达29家,并且这些企业中,大多是来自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新兴产业,科教创新区创新策源能力可见一斑。
今年9月9日,苏州贝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大楼在科教创新区上市企业产业园正式开工,这也是上市企业产业园第18个开工项目。于2017年下半年启动规划、招商和建设工作的上市企业产业园,聚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3+1”新兴产业(即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以及数字经济),目前集聚了亚盛药业、博瑞生物、基石药业、百济神州等上市企业,科创属性毋庸置疑,创新氛围令人称羡。
今年3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吴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相邻的甪直镇、郭巷街道和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范围内,设立苏州市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9月16日,协同发展示范区首个项目——京隆科技高阶芯片测试项目正式签约,投资达40亿元。
“未来,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必将为科教创新区、园区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为区域创新,高質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许文清强调。
从研究生城到科教创新区,独墅湖畔“好读书”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吸引高校,不仅仅是为企业服务,不仅仅是产、学、研,其对园区国际化,对园区整体创新能力和形象提升都非常重要。而从“独墅湖模式”的发展来看,园区在意的也不仅是汇聚一流高教资源,更是为了追求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模式,为园区深化改革创新,建设“双一流、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智力支持、文化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