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化馆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可持续性基层调研报告
2021-11-05李舒婷同欢
李舒婷 同欢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潮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和运行,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不仅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群众的文化需求,还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共享,探索新经验,增强文化普惠性。本文从陕西省文化馆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出发,找出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如何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此背景下,文化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自中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方针政策以来,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非营利组织,大大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社会力量已广泛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之中,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初见成效。在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各省按要求填报2018—2019年社会化合作项目,陕西省各级文化馆也提供了相关总结性材料,例如设立社会化分馆、合作共建、委托运营、吸纳社会捐赠等。从内容上看,社会化合作有创新、有突破,但是结合两年的材料分析,大部分文化馆的社会化合作项目没有可持续性。为进一步了解陕西省文化馆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开展情况,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笔者做了陕西省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和小范围的抽样调查问卷,问卷分为群众卷和专业人员卷。
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问卷分析,现将陕西省文化馆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现状、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持续开展的方法和对策作以下阐述。
一、文化馆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是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框架中,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责任为前提,吸纳公民、企业、第三部门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制定、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服务供给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省文化工作者已经转变工作方式,不断探索求新,尝试了多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途径,具体分析如下。
(一)政策法规层面
陕西省依据中央指导文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联合下发了《陕西省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文公共〔2018〕2号),《意见》提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制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引入社会专业机构,采取委托管理或连锁运营的方式,通过专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做好总分馆日常管理运行。在管理方面,陕西省文化厅下发了《省级文化艺术类社会组织管理办法》《陕西省文化厅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对政府采购相关方面以及社会组织的管理方面做了统一规定,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二)社会力量参与层面
1.政府采购+企业运营模式
面对庞大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企业依托自身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主要通过资金赞助、承接项目、设施建设等方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
近年来,文化馆(站)通过采购源源不断地向基层投放多场次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达到宣传文化艺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文化馆提前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广泛收集全省文化企业的活动产品详情,研究制定本年度公共文化推广服务的活动目录。例如:(1)三原县文化馆与咸阳凌云传媒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化合作,政府购买惠民演出戏曲20场,制订基层巡演方案,带给群众文化惠民公益演出;(2)由中国银行北京善源公益基金会与旬邑县文化馆联合举办的“乡村艺术扶持计划公益讲堂”旬邑剪纸培训班,以旬邑剪纸为基本框架,由企业出资,组织各大院校艺术家、设计师和当地剪纸艺人交流合作,通过造型基础和创意思维方面的公益培训、现代设计思维和传统手工艺的碰撞,寻找可探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现代市场转化的道路;(3)泾阳县文化馆联合陕西墨子茶业有限公司承办了“喝彩涇阳茶画会”,在书画展览期间,穿插茶艺、耀州瓷刻画公益表演供观展者欣赏,书画爱好者也现场挥毫泼墨,与此同时,与会专家就茯茶和书画的结合发展举行了座谈会,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书画艺术的一次结合,创新了展览形式,做活了文化产品的服务与推荐;(4)安塞区文化文物馆与鼓乡圆梦教育有限公司(圆梦绘画工作室)达成合作共建关系,通过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宣传共通策划等形式,促进安塞剪纸和民间绘画的社会化发展。政府采购+企业运营模式是常见的社会化合作模式。
2.社会团体、科研院校、民办团体自主参与模式
以陕西省书法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各大高校研究培训中心以及民办艺术中心等团体依靠人才资源和强大的团队自主参与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等公共文化服务中去。例如:2016年原文化部办公厅下发《文化部办公厅公布2016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首批参与院校名单的通知》,全国共57所高校入选。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了多期剪纸、刺绣、皮影等非遗研培班,研培计划产生了很大的辐射效应,带动高校师生和非遗爱好者全程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学习中去,同时,陕西师范大学还积极与陕西省文化馆合作,通过馆办《百花》杂志将非遗研培班的成果与全社会分享,形成联动效应。
3.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自原文化部与中央文明办联合出台《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文公共发〔2012〕31号)以来,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兴起,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城乡基层的文化志愿者,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文化志愿服务理念、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1年建成上线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平台。平台依托志愿中国信息系统建成,提供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组织注册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发布和管理、志愿者招募、注册志愿者保险、志愿服务时长等功能,还具备查看、统计、管理本区域内志愿服务活动等功能,方便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使用。平台现注册有388支志愿组织,21718名志愿者,平台上能及时浏览到全省各地的文化志愿活动,相关数字信息还在持续增长中。陕西省文化馆于2020年成立了陕西省公共志愿者联盟,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平台上注册了陕西省文化馆志愿者服务总队,志愿者包含了文化专职人员和各界文艺爱好者。
二、文化馆系统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中
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专职人员调查问卷中,第五题:您认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合作面临哪些问题?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单位:份)。
在社会化合作调查问卷(群众卷)中,第十题:您认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问卷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单位:份)。
在以上两个表格的“其他”一栏,还有填写社会服务人员不专业、群众热情度不高、社会化合作活动开展太少、宣传面太窄等问题。但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合作创新力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合作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下,群众的文化需求呈多元化发展,陕西省文化馆系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合作大部分仍采取简单的政府购买+百姓看戏模式,提供的志愿服务也多为公益演出、书画展览、文艺培训等形式。主体层面,社会团体自身的创造力缺乏,没有市场敏感度,缺少公共文化服务开发的能力;客观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群体年龄跨度大、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分布广,再加上群众爱好多元,造成现有的服务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企业逐利现象明显,社会团体发展滞后
企业依托自身各方面优势,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但部分企业在社会化合作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使得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中出现偏差,影响社会效益,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在调研中发现,基层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部分企业通过减少舞美、道具、演职人员、剧目等方式缩减支出,给群众带来了不佳的观赏体验。同时,调研中显示陕西社会团体发展相对滞后,符合承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团体数量较少,质量也较差,部分团体老龄化严重,不具备服务能力。
(三)制度化规范不全面,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制度化的规范和保障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前提。陕西省日前出台了几项规范性文件,但政策相对笼统,有些方面不能贴合实际,例如社会团体的准入条件较紧、没有明确的政策性保障条款等。除此之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考核机制也不完善。活动开展后,如何第一时间收到群众反馈,如何对企业、社会团体的服务进行有效监督考核,如何建立评价体系,这一系列问题都显示出监督考核体系的不健全。
三、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合作的方法和对策
(一)实践层面:创新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
在社会化合作调查问卷(群众卷)中,第九题:您喜欢的有社会力量参与或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有哪些?
据图3显示(单位:份),文化集市与多元文化聚落选票居多,由于调研年龄跨度大,沉浸式展演多为年轻群体选择,50岁以上的人群对此类文化活动比较陌生,相反文化志愿活动则多是年龄较大的人群的选择。“其他”一栏还有填写相关文化服务如文化创意空间、文创互动小镇等。
社會化合作调查问卷(群众卷),第十一题:举一个您认为开展较好的有社会力量参与或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案例。通过问卷分析,群众认可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案例基本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陕西的案例较少。
从文化阵地来讲,文化馆可以有效地将社会资源整合利用,还可以利用文化馆自有场地实现置换服务。全国范例有:成都市文化馆的“成都街头艺人”文化活动,在指定的区域引导备案的街头艺人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表演;上海静安区文化馆置换馆内部分场地,引导社会力量合作,打造符合各年龄段的文化创意空间;东莞市文化馆与企业合作,进行实验剧场、悠云空间、大众美育馆等场馆的运营,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推出“东莞文化四季”品牌项目,依托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更好地满足市民多元文化需求。
从社会力量阵地来讲,企业根据社会文化需求,适时推出符合当下潮流的公益性的文化艺术空间。民营文化场馆、社会团体等文化非营利组织可以借鉴拥有21个剧场的戏剧幻城《只有河南》的沉浸式剧场体验艺术形式,设计公益性的文化体验项目。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充分发掘陕西地方文化特色,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例如陕北延安“红街”文化艺术街区、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黄土风情文化公益演出等案例,通过点状输出方式最终形成文化联动,带给群众沉浸式文化体验。
(二)主体层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主体建设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缺一不可,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主体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格局。
首先,政府作为文化服务主导部门,在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方式上应更具灵活性。在政策审批上,政府部门精简程序,做好政策保障,给社会力量留有最大的组织创作空间,激发出活动的新意,有效吸引群众。政府无论是用采购的方式还是其他合作方式,都应该正确理性对待企业盈利模式,各取所需,寻求适合的合作方式,实现互惠互利。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两大主体文化输出(社会力量)和文化接受(群众)都要引起重视。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过程中要培养群众的文化参与能力、提高其参与兴趣,鼓励群众自发建立文化艺术团体,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社会团体的更新与创造,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文化输出能力。培养社会团体的公益意识,帮助社会团体形成文化资源共享与区域联动,促进文化产业部门协调发展。
(三)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与监督管理体系
完善的制度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通过调研,积极营造适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准入环境,同时推出相关鼓励性与保障性政策,培育中小社会团体的文化输出人才资源,扶持相关紧缺型文化产业的后续文化开发,使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时有责任、有定位。
监督管理方面,改变以往“重审批、轻管理”的现象,文化馆与社会力量合作时,要建立群众评价标准、群众反馈机制、年度审核标准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将考核记录存档备案。同时社会力量在进行文化服务时也要建立相关的文化服务标准、自评考核机制,加强自身管理,定期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提高其业务能力,优化服务资源。
监督手段方面,可以使用电子化的软件实时监督活动成效,及时收集群众需求反馈,以便对活动进行调整,减短反射弧,提高效率。尤其当下直录播、短视频盛行,可以制作活动短视频,延长活动效力。
陕西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持续性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营造良好准入环境,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加强社会化主体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成梁.陕西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