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娃娃哨的故事
2021-11-05杨帆
杨帆
知道泥塑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是从我美术老师那里知道的,但回想起我小时候,那用泥做的哨子发出的声音,一直在我耳邊环绕。
鱼化娃娃哨,是我们整个鱼化寨的骄傲。相传是清末民初传到我们这里的,那时从户县(现鄠邑区)来了个讨饭的,人称“户县张”,住在鱼东村的一座庙里,会做娃娃哨。刚好鱼化寨一带有适合制作娃娃哨的黑土,“户县张”便以制作娃娃哨为生。村民跟着学,在鱼化寨渐成气候,一代代流传下来。一个娃娃哨,从取土、和泥到上彩,要经过制坯、透哨、晾晒、烘烤等十多道工序,历时三四天才能做成。然后拿到各种集市上去卖,一个能卖2分钱,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记得父亲告诉我,他6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做工艺复杂、难度很大的娃娃哨模具。那时会制作模具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是买来现成的娃娃哨,然后印制成模具,因此最后制作出的娃娃哨就会比买来的成品小,然后又有人把“小号”的娃娃哨再次印制成模具,于是新泥哨又小了一号。像父亲这种会制作模具的巧匠,在当时并不多见。
那时候鱼化寨的娃娃哨特别流行。每当春节来临前夕,村子里家家户户取土做娃娃哨,送到西安城隍庙、八仙庵等地,由挑担小贩穿街走巷卖给孩子,在那个时候泥叫叫是孩童们心中不可多得的玩具。《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故事人物泥哨成为小孩子们争先购买的对象。孩子们拿到娃娃哨的时候,就开始辨认历史英雄,听大人讲戏曲故事,小小的娃娃哨带着孩子们的欢乐与梦想,伴随着他(她)们一起成长,其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大街小巷。
几十年的时间,鱼化寨娃娃哨从兴盛到衰败,如今只剩下我和我的父亲在坚持制作这一民间传统泥塑。我深深感受到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如何找出一条让这一技艺保存下来的路子,成了我现在要思考的迫切问题。
父亲年事已高,我也将近中年,从事景观造型的我一直在吸取民间艺术的芬芳,从中探索思考,让那一代人美好的乡愁留下鲜活的记忆。我和父亲探讨增强娃娃哨造型的观赏性,把浮雕形状改为圆雕,把底部变平,让娃娃哨可以站立;并整理了经典的秦腔故事《铡美案》《五典坡》《游龟山》《拾玉镯》等,同时把单一的娃娃哨改良成了两个连在一起或三个连在一起的娃娃哨,两个人的有《五典坡》《拾玉镯》,三个人的有《白蛇传》。
一个娃娃哨放到唇边,清越、响亮的声音在空中回响,一种有着童年记忆的温暖感觉立刻弥漫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