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次纳卡战争警示录

2021-11-05杜燕波

领导文萃 2021年14期
关键词:多域纳卡电子战

杜燕波

2020年12月,以色列独立智库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第二次纳卡战争:军事上的里程碑》。报告指出,第二次纳卡战争(编注:相对于第一次纳卡战争而言。首次纳卡战争发生于苏联刚刚解体后的1992年,第二次纳卡战争则指2020年9月底爆发的持续近6周的战争)是军事史上首次由无人机赢得的战争,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该报告揭示,此次战争中无人机制胜的密码在于神秘的电子战,无人机和电子战共同主导了纳卡战争的走向。

本轮纳卡战争的制胜密码

关于本轮纳卡战争,国内外许多媒体、智库、学术机构进行了跟踪研究。无人机在此次战争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以色列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第二次纳卡战争:军事上的里程碑》中,开门见山地指出,“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阿塞拜疆是如何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的,但其无人空中力量获得辉煌战果的关键很可能在于电子战——阿方通过电子战成功致盲亚美尼亚军方雷达,为摧毁其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创造了条件”。在该研究中心看来,阿方摧毁对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并夺取制空权,是其用无人机“点杀”亚方地面部队坦克、火炮、补给车辆并迫使其签订“城下之盟”的前提,而阿方运用电子战力量,则是其成功致盲亚方雷达并摧毁其防空武器系统的关键。照此逻辑,电子战力量的运用,才是此次纳卡战争的“锁钥”。

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对这场至关重要的“踹门之战”进行了还原:为发现目标,阿军使用老式螺旋桨双翼战机为诱饵,在战区上空作无人飞行,诱使亚军防空部队雷达开机,乘机对亚军防空阵地进行定位,并使用来自土耳其的“贝拉克塔”无人机或来自以色列的具备反辐射能力的“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对目标进行定点清除。土制“贝拉克塔”无人机翼展12米,比F-16战斗机翼展还大,按常理在投弹前就会遭到对手防空系统的探测、锁定与拦截。但蹊跷的是,亚军防空系统呆若木鸡,好像完全没有防护,更无反击能力。有的防空系统被摧毁时,雷达天线仍在转动。阿塞拜疆国防部发布的大量战场视频片段显示,亚军许多机动防空武器系统就是这样被摧毁的,包括老式萨姆-8、萨姆-13(“箭-10”)及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萨姆-15防空系统。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据此判断,一定是阿军用电子战手段致盲了亚军防空雷达。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哈洛普”无人机摧毁了位于亚美尼亚本土的两套S-300防空系统。战场视频显示,S-300防空系统雷达天线在被击中前仍在旋转,显然未感知到无人机来袭。这似乎比较容易解释:“哈洛普”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无人机。俄制S-300防空系统的老式雷达无法探测到这么小的目标。

可以说,电子战就是本轮纳卡战争的“命门”。相比于前四周胶着的战场态势,当电子战助力阿军无人机全面夺取战场制空权后,战争的天平迅速倒向有利于阿军一方。

幽灵一样存在的电子战

以色列在军事上处于世界一流梯队,特别是该国的防空反导技术极为先进,“铁穹”反导系统、“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等在全球都独树一帜。在电子战领域,它也曾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1982年对阵叙利亚的贝卡谷地之战中,以色列凭借出色的电子战能力,创造了一段战争传奇。战争中,叙军采用典型的防空战法:地面雷达发现敌机后,报告机场对空指挥塔台,由地面指挥员命令战机起飞,然后,通过无线电引导战机到指定空域,由飞行员搜索敌机,报告空情并视情请示攻击。然而,当时以色列已列装更先进的美制E-2C“鹰眼”预警机——这种预警机可在距海岸线100公里的地中海地区上空盘旋,发现400公里范围内来袭敌机及200公里内来袭的巡航导弹,报知并引导己方战机进行战斗。叙战机起飞不久,发现目标的以军预警机立即指示以空军另一件法宝——波音707E电子战飞机,对叙引导雷达和陆空通信网实施强烈的电子干扰。结果,叙战机与地面引导台联系中断,机载雷达也无法发挥作用,飞行员一下子退回到目视搜索時代。空战结果毫无悬念地出现一边倒现象:叙战机第一天损失32架,第二天损失50架,以色列战机却无一损毁。空战结束后,叙先进的萨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也未能逃脱以色列的打击。以军首先派出“猛犬”“侦察兵”无人驾驶侦察机,诱使叙萨姆-6制导雷达开机后,将该雷达频率数据传给升空作战的F-4“鬼怪”战斗机;后者发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沿萨姆-6制导雷达的波束反杀回去,将其摧毁。可以说,这是一场凭借电子战获胜的经典战例,也是以色列给世界上的一堂生动的电子战实践课。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的纳卡战争,作战手段的科技含量虽然更高了,表现形式由传统有人战机更多地变为无人机,但胜战机理并未改变,电子战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海湾战争中,美军运用各种先进的电子战手段,使伊军成为“瞎子”“聋子”。一位参战的美空军将领这样形容说,“战场的情况就好像一个突然打开电灯的厨房,伊军是满地乱跑的蟑螂,我们一个一个不慌不忙地把他们全部杀死”。难怪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将蒙上电子战阴影的纳卡战争称为“巫师战争”。

制电磁权才是“多域战”理论的内核

自从电子技术诞生并运用于战争以来,便如同幽灵一般,忽隐忽现,从未走远。“沙漠风暴”军事行动开始前,美军用70颗军用卫星、138架电子战飞机、34架预警机和3个电子情报旅、8个电子情报营,对伊形成全空域、全时域、全领域、全频域的电子“软杀伤”,此即著名的“白雪行动”。同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军,首先将空中“硬摧毁”目标对准伊微波中转塔、电话交换机、光缆通信中心等指挥、通信枢纽,毁瘫伊方建立在电子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作战体系。直到现在,电子战仍未脱离“系统对抗”的历史阶段,某种程度上讲,本轮纳卡战争是该结论在新的历史与装备技术水平条件下的又一有力佐证。

那么,在未来联合作战中,电子战究竟充当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要回答这个问题,绕不开“多域战”概念。“多域战”概念要求打破军种、作战域之间的界限,在陆、海、空、天、网络、电磁频谱、信息环境和认知维度各领域实现作战力量的全域机动及跨域协同,综合运用实体摧毁、网络电磁攻击及认知诱导、胁迫等手段,打时间差、空间差、认知差,一举击败敌人。简言之,就是要实现从“军种联合”向“跨域协同”,再向“多域融合”的深层次发展。从字面意思看,电磁频谱是一种与陆、海、空、天、网、认知等并列的作战域。

本轮纳卡战争警示人们:“多域战”并不代表各作战域地位均等,电磁频谱空间才是未来战争的“命门”。控制电磁频谱不一定能控制各作战域,但失去电磁频谱控制权,便注定会失去—切。现代战争理论可以如变色龙一样变来变去,但制电磁权这样的基本理论不仅没有变,而且必将随着人类对电磁频谱空间开发利用的深入和不同国家电磁频谱实际控制能力距离的拉大而表现得更加深刻。这是美军“多域战”理论没有说清楚的地方,纳卡战争却讲明白了。

种种迹象表明,进入联合全域作战时代,围绕电磁频谱空间的争夺将愈演愈烈,而制电磁权在军事理论上将表现得更为深刻。随着先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战争中不能掌控电磁频谱空间的一方,即使拥有战力再强的战机、坦克与导弹,也会被抽掉“灵魂”,而拥有制电磁权的一方,则有机会进一步掌控其他作战域。因此,不要被“多域战”理论的外衣迷惑,制电磁权理论才是“多域战”理论的内核。只有夺取电磁控制权,才有手握其他作战域的“入场券”。正如十多年前一位将军耐人寻味的经典评述:“导弹还是导弹,飞机还是飞机,时代已不再是那个时代。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彻底的转换?是电子。”这句话用在当下仍不过时。

(摘自《世界军事》)

猜你喜欢

多域纳卡电子战
“全时多域五三三”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
多域SDN网络中多控制器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电子战大拿”歼-16D
基于多维战场空间理论的联合防空反导作战效能评估
纳卡风云
阿塞拜疆称控制纳卡重镇
阳台落导弹
纳卡战斗加剧局势彻底升级的威胁
空射诱饵在防空压制电子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