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背景下邯郸市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困境与对策
2021-11-05王石磊
王石磊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科技创新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但创新要素区域分布不均衡,在创新资源流通和配置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京津冀地区,与北京和天津距离最远的邯郸市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承接和挖掘外溢创新资源,关乎中国经济第三极构建和区域协同发展。论文聚焦协同共生语境下邯郸市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推动北京缓解压力、天津再次腾飞、河北借力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Abstract】Beijing-Tianjin-Hebei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s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bu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on elements is uneven, which causes a waste of resources in the circulation and alloc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ow Handan City, which is farthest away from Beijing and Tianjin, undertakes and excavates spillover innovation resource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pole of China's economy and reg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in Handan City in the context of collaborative symbiosi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a targeted manner,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promoting Beijing to relieve pressure, Tianjin to take off again, and Hebei to develop by leveraging its strength.
【關键词】京津冀;邯郸市;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技术创新
【Keywords】Beijing-Tianjin-Hebei; Handan City;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riv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0-0058-03
1 研究背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动力、减少地域差距和构建国际性城市群。京津冀区域包含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以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及电子工业为主,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及重工业基地[1]。与均衡发展侧重弥合差距不同,协同发展关注区域构成彼此匹配、共同发展的过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强河北省与京津的密切联系,但地域创新能力不平衡导致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呈现跳远式现象,频频越过河北落地创新能力强的地区。通过对2019年京津冀R&D研发活动数据对比发现,河北省的新产品开发经费分别是北京和天津的1.18倍和2.38倍,但是技术市场交易额分别只有对方的6.69%和41.9%,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差距仍旧明显(2019年京津冀R&D研发活动、专利及新技术情况比较详见表1)。经过多年的发展,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效果始终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样呈现较大差距(2019年三大区域的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较详见表2)。
跨越十年的京津冀协调发展测度研究发现,北京和天津唱响高度协调发展“双城记”,河北省北部城市张家口和承德得益于地域辐射便利居于核心位置,而中南部以衡水、邢台和邯郸串联城市处于低值区间[2]。2017年《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明确建立以“2+4+N”为核心的产业疏解空间载体和平台支点,地域辐射劣势使得邯郸市仅参与“邯郸冀南新区”一项协同创新平台、“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项现代化制造业平台(见表3)。“十二五”规划将科技进步和创新视作经济发展提档的关键引擎[3],2015年中央审议并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选择和引擎在于创新驱动,邯郸市科技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迎接发展机遇,破解北京、天津与河北之间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2 存在的问题
邯郸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培育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节能环保、新汽车能源和现代物流六大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承接京津转移合作项目130个,总投资1305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2万家,省级以上创新平臺95个、星创天地62个、众创空间2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0个,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网络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领先规模以上工业16.4%,三大产业比例由10.9∶50.5∶38.6,调整为10.4∶43.2∶46.4,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革命性转变。尽管近年该市企业技术快速发展,创新效率不断提升,但是对标先进地区和绩优企业,邯郸市科技型企业创新要素、创新能力以及转型升级环节仍相对薄弱。
第一,研发投入、研究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2019年邯郸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计494066.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96%,研发投入带来的回报情况不容乐观,距离名副其实的创新型城市还有很长的路。邯郸市各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情况如表4所示。通过梳理发现,邯郸市科技企业核心技术体系和配套业务体系缺少“一盘棋”意识,2014-2019年河北省共承接北京市转移基础单位7009个,与京津共建科技产业园区55个,创新基地65个,1400多家京津冀高科技企业落户河北。反观邯郸市科技型企业有限承接的转移项目、参与构建的创新平台和基地既未能体现深度服务和配套功能,又未能获取或孕育自身业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技术,为区域竞合从无序转向有序埋下隐患。
第二,高层次技术创新型领军人才短缺。北京和天津具有政治和社会资源优势,集聚高质量的科研院所、高等学府以及优秀人才,但河北省人才短板制约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截至2020年6月30日,高等院校在京津冀三地的拥有量如表5所示)。尽管邯郸市出台“人才新政26条”人才激励政策但效果甚微,高晶公司明确表示企业得不到高端科研人才认可,制约企业科技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无独有偶,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专家、省333高层次人员等200多位高端人才的晨光公司表示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能深入现场开展实验研究求证,撰写高水平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的专、精、尖人才稀缺,尤其缺乏高才能创新领军人才。
第三,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相对普遍。调研中,企业员工普遍强调希望通过更多的培训、更多岗位历练等提升能力素质,但交流培训的机会匮乏,未能深度融合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和互联互通的共同体。相对繁重的技术任务造成技术骨干无法参加培训以及交流换岗,导致将送学培训当作完成任务和“忙不送训、优不送学”的现象。并且相关单位对人才培养缺乏规划性,对借调人员存在“用一时顶一阵”的问题,强调工作完成却牺牲个体发展意愿和长远发展。
第四,装备制造、智能改造核心关键技术有待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实现北京高端服务产业和京津冀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创新,邯郸市初步构建了白色家电、基础部件、整车制造、冶金矿山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等支撑行业,并且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三大优势区域增加值占全市高新技术增加值比重合计超80%,但“1000万台空调、1400万部手机和1500万套智能穿戴产品”制造年生产力的背后隐藏关键基础材料以及核心基础零部件依赖外部供给,原创性、创新性、科技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少,以及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品牌的尴尬现实,打包、拼盘以及任务发散等低端生产方式制约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
3 改革策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改进城市布局、优化空间结构以及延伸地域发展空间,向国际级城市群迈进的战略举措[4]。协同发展应是区域多目标下的共赢,京津冀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彼此扶持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技术创新发展关系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旧产业的更新和新旧动能转换升级,是补齐短板的有效途径。为推动邯郸市科技企业主动融入协同开放大局,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本是创新关键构成要素,创新要素跟随人才流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同样需要人才支撑。为避免单一的区域发展价值取向造成资源浪费、市场分割甚至虹吸效应,邯郸市科技型企业应通盘考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产业分工和协作定位,科技人才的专业领域、学科方向和单位等因素,将目前优先承接发展产业方向的紧缺性学科人才纳入重点遴选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第二,突出人才核心支撑地位。始终坚持将科技人员作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尊重每个科技人员的自身权利与利益,进一步调动和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和实践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认真吸取并采纳科技人员提出的建议,及时了解企业科技人员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换位思考让科技人员对于企业产生更强的归属感。
第三,继续搭建创新创业协同平台。创新主体由企业主体延伸至产学研各个阶段主体的联动和协作[5],学术导向是新思想策源地,企业应继续加深产学研深度融合,并注重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卡脖子”难题开展技术攻关,高效衔接知识溢出、技术转移和成本转换等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此外,逐步构建“以企引企”传带模式,鼓励企业积极与外地企业技术协同合作,搭建资源和数据共享平台,如通过实验室和技术联盟实现要素科学流通。
第四,充分发挥创新成果的带动作用。打破学科、研究机构及编制壁垒,建立及深化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巩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才聚智功能,围绕带着课题进站、揣着成果上岗,着力破解青年才俊培养难题。此外,设立专项科研奖励基金,给予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组织、人员选用、经费使用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权,实施负责人对项目论证、申报、研究、经费管理、成果转化等全过程负责制,加大创新成果奖励,激发项目参与者的热情和动力。
第五,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在努力承接京津产业和技术转移的同时,邯郸市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一方面专注本领域新涌现的发明和技术,避免低端制造和创新缝补性变革“资本—扩张—再投资—再扩张”引起非必要成本耗损;另一方面探索清洁能源、高新材料、尖端生物和环保技术领域融合。同时,有效利用国家、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财政拨款、贴息、担保以及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确立科研项目立项研发与税务筹划同步进行的思路,重点做好研发项目税前加计扣除工作。
4 结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关系中国未来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打造。协同是发展的手段,发展是协同的目的。邯郸市科技企业大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参与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新型工业化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在产业转移配套能力增强基础上有序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恩富,王新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演进、现状与对策[J].管理学刊,2015,28(1):1-9.
【2】倪维秋.新型城镇化及其协调发展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8):317-323.
【3】苏文松,方创琳.京津冀城市群高科技园区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与合作共建模式——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6):657-666.
【4】赵新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新型合作治理架构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7(10):22-29.
【5】李国平.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4,28(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