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1-11-05明星

中关村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外籍留学生纳米

明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久前,首届国际青年人才双百对接会(GT2HR 2021)在北京举行。

活动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等在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市外办、市科委、市教委、团市委等指导下联合发起,旨在打造全球优秀国际青年和优秀外籍毕业生对接平台,加快集聚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对接国际高端资源,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两区”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外籍青年人才。

2021年,该平台以“在京百企,百日在线”的形式,服务于优秀国际青年人才引、聘、留、用,并就工作许可、创新创业、在京融入等方面提供便捷化服务。

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行,各有关单位和机构负责人出席,并共同拉开首届国际青年人才双百对接会序幕。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虎翼雄,北京市青联副秘书长崔竞,中国欧盟商会高级商务经理米福,FESCO副总经理邢颖等分别致辞,并就国际人才链接、中外青年交流、北京营商及生活环境改善、外企及外籍人才服务等进行分享。

启动会上,中科院纳米所、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小米集团相关负责人、留学生代表与中国国际电视台外籍主持人莫言展开对话,就国际人才在京工作、生活、学习等多个话题展开讨论。40余家用人单位、高校留学生部门、境外科技社团等代表和百余名外籍青年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据了解,此次活动历时3个月,至2021年12月结束。期间,主办方开展线上线下启动、网上平台对接、线下交流等内容。包括中科院纳米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小米、字节跳动等在内的33家在京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科技企业等已在该平台上发布了200个岗位,面向全球国际人才开放。

欢迎全球人才来京创新创业

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虎翼雄强调,《2020北京市外资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2.5万家,占全国比重约14%,位居全国第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商业环境的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北京创业。这里有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和广阔的市场,尤其是随着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业开放示范区的发展,制造业日益自动化,服务业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对国际人才的需求增加。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促使他们雇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出的薪酬和福利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北京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很适合外国人生活。”中国欧盟商会高级商务经理米福说。

为了更好地发挥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北京推动建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全球人才。目前,北京正在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对高层次外籍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作为北京市海外人才及外籍人才引进的重要窗口和主要渠道,核心任务是为来京工作的海外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和事业发展服务,让海外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

虎翼雄指出,“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北京,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向外籍人才推出了一系列便捷政策,包括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时享受绿通、优秀外籍青年人才减免两年相关工作经验、有资格申报外籍高层次人才商业医疗险补助和外籍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并参加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和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举办的相关活动等。”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

截至目前,已经有三十余家在京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科技企业等在人才对接平台上发布了200个岗位,面向全球国际人才开放。

以中科院纳米所为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如何解决全球能源问题?我们未来的能源在哪里?怎么解决我们可能面临的困难?在这一连串问题下,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给出了新的探索路径。

这是一所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共建的新型科研单位,聚焦纳米领域的核心问题和发展方向,以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核心技术为研发目标,在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及纳米发电机等相关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利用纳米能源技术,把人类微小的活动有效地变为电力,将人类环境中的废能变成有效的能,是纳米能源所创始所长兼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的科研理想。這位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发明了压电纳米发电机和摩擦纳米发电机,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领军型科学家,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自成立至今,纳米能源所在王中林院士的带领下,不断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鼓励科研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与此同时,所里的青年科学家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为国尽责,为世界人民谋福利。

孙其君早年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先进纳米技术研究院担任研究教授,2016年加入纳米能源所,研究新型纳米材料,对人机交互、智能传感、人体健康监测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做拓展应用研究,如今已成为功能柔性电子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在首届国际青年人才双百对接会上,孙其君谈到,“我们在世界各地招募优秀活跃的科研人员,包括在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微纳米器件系统、纳米制造、柔性电子、人机界面等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士。同时,我们也招聘教员、博士后、研究生。所里有足够的岗位、资金和实验室空间来支持科研创新,包括5年启动资金、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其他福利。”

目前,纳米能源所有20多个独立的研究小组,专注于纳米发电机和压电电子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以自驱动技术在传感网络、环境基础设施监测、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为牵引,带动相关技术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自2012年成立以来,纳米能源所已经发表了1000多篇高质量的科学论文,申请了300多项专利。创新技术已经在五家公司商业化,包括空气净化系统、基于摩擦起电的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自供电多功能穿戴设备等。

除此之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小米、字节跳动等也发布了国际人才岗位需求。小米集团是国内知名的以智能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随着集团全球业务的发展,小米集团外籍招聘需求相比去年有了明显提高。“2021年,外籍人才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销售及运营等工作岗位。”小米相关负责人强调。

中国新时代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留学生更希望在京就业,融入中国

中国广阔的经济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留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优秀人才离不开教育,好的教育直通人心。中國新时代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在此次人才对接活动上,多名留学生表示,会牢记习近平主席对留学生的殷切嘱托,多向世界讲讲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和首都北京,并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如今,在这个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等联合打造的全球优秀国际青年和优秀外籍毕业生对接平台上,已经有北京多所高校的优秀留学生们,与用人单位进行着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北京大学在活动上介绍了学校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与创业的基本情况,同时介绍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的一项关于来华留学生留华意愿与就业意向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留学生毕业后想继续留在中国发展。同时介绍企业对来华留学生的人才需求方面分布的行业,以及留学生毕业后希望工作的领域。

除此之外,北京林业大学在一项针对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留学生比较关注的方面包括“希望得到优质的专业教育、实习与工作机会;更好地了解中国、融入到中国学生当中”等。

一位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留学生谈到,“留学是我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经历,我在老师和同学的带动下,参与科研和社会活动,学习如何携手合作为人类最高的利益服务;我对中国人的奉献精神和高质量的工作感到惊讶。在北京,我实现了我的梦想。”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智慧的海外学生,学校做了多种教育尝试,包括文化融合、考察实践等。“例如,塞罕坝曾经是一个沙漠遍布的地方,经过三代人不懈努力,现在已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之一。我们带学生去那里,让他们去观察、感受和学习。不仅让他们学习技术,还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身肩负的职业使命。”北京林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强调。

据了解,这个全球优秀国际青年和优秀外籍毕业生的平台将在年内陆续发布“百企”国际岗位,并重点面向“两区”科技创新、高端产业、国际商务服务等领域的用人主体和国际人才,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猜你喜欢

外籍留学生纳米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纳米SiO2的制备与表征
超细YF3与GdF3纳米晶的合成及其上转换发光
究竟什么才算纳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