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分析❋
2021-11-05樊帅珂方晓艳朱正望苗明三
樊帅珂, 方晓艳, 朱正望, 苗明三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无年龄限制,成人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其发病率的高低与地域因素有明显的关联,如西方发病人群多于亚洲地区。这种地域性差异可能与传统饮食习惯和生存环境有关。但近20年全球的患病人数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其年龄、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压力大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危因素。
1 RE的病因病机
1.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现代医学指出,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其与年龄、情志、饮食、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Wang[1]等研究发现,焦虑不安情绪因素与VEFV的分级呈正相关,情绪失常引起的应激反应容易使人出现胃酸上逆的状况,说明情绪是RE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老年人RE症状无典型,随着年龄增长,其唾液分泌与消化液分泌功能减退,食管下端肌肉蠕动能力下降,可出现严重的黏膜损伤[2]。刘冬梅[3]等通过研究发现,肥胖患者的酸暴露会增加,更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等消化道疾病。
1.2 中医的病因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4]。根据现代临床表现,RE属于中医学“吐酸”“嘈杂” “反胃” “噎膈”等范畴[5],当前中医临床研究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学说。王健[6]等认为目前肝胃郁热型RE较为常见,且其病因多为情志不畅引起的肝失疏泄;秦志国[7]认为RE病在中焦,是由胃气上逆引起的肝、脾、胃失和,因此在治疗时要注意疏肝和胃健脾;吴振华[8]等认为,胃阴不足,津液损耗加重,胃失于濡养,以致不能消化食物。中医关于RE的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但对于RE的治疗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 RE的诊断标准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表1、2示,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2003年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9],将西医反流性食管炎定为有显著胃食管反流症状,如反酸、烧心以及胸骨后灼痛等;食管炎的内镜诊断及分级标准, 根据患者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进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也可进行病理分级诊断。
表1 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诊断
表2 反流性食管炎病理分级
2.2 中医诊断标准
表3示,中医典籍中并没有反流性食管炎这一名词,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主要症见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10]。中医认为,脾胃多主运化,脾、胃、肝等脏器密切相关,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可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郁化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虚胃热型、气虚血瘀型、脾虚气滞型等5种。
表3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断标准比较
3 RE模型动物分析
反流性食管炎是中西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现代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使用动物模型进行,因此根据现有的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进行总结、归类、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吻合程度,评价其优劣,为模型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3.1 模型动物的选择
在选用动物方面,应该符合现代临床实验模型动物选择的基本原则[17],模型动物应该能够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相贴合。目前比较成熟的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均选用大鼠、豚鼠,也有部分学者选用家兔等。
3.2 造模方法与临床吻合度
表3示,要阐明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实验动物必不可少。进行实验研究,具有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的动物是必须的,目前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18,19]方法。
3.3 观察的指标
模型的指标检测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1)表观指标:模型动物精神萎靡,动作迟缓,饮食减少,皮毛疏松晦暗,排便减少,粪便变细,体质量不增或下降;(2)现代医学实验指标:食管黏膜肉眼观察、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等[20,21];(3)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如炎症因子等检测。
表4 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分析比较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目前反流性食管炎的动物模型主要包括破坏动物自身结构(外科手术法)等、外源性酸灌注法、中西医病证结合法三大类。结果显示,外源性灌注法的动物模型成模率在60.0%左右,病理特征吻合,但临床表现症状有所欠缺;外科手术法造模,其成模率较高,一般在40%~55%,但中医临床吻合度不高;中西医病证结合法,造成了较为成熟的额模型,但缺少相应的模型评价标准。综合上述结果,吻合度较高的模型有“不完全幽门结扎+贲门肌切开”联合高脂高糖喂养,吻合度较低的模型是破坏食管括约肌下段。
4 讨论
RE是一种与饮食、情志等密切相关的消化道疾病。目前临床常用治疗RE的药物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片[33]等,虽能很快缓解症状,但存在病情反复、刺激性强等特点。近年来研究证明,RE与年龄有较大关联,老年人RE中药治疗有较大优点。孙海清[34]等通过使患者采取侧卧位食中药糊剂与西药治疗组对比,患者的内镜观察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疏肝和胃降逆汤应用于临床,不但能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病理状况,还可减轻患者焦虑不安等情绪[35];陈霞[36]等利用西药与自拟和中健脾汤联用治疗RE,有效率可达92.2%,因此RE的治疗可采用中西医联合方法。
药物的临床研究需临床动物实验研究的支持,根据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动物模型均符合西医的判断标准,包括内镜分级标准和病理分级标准,炎性因子如IL-1β、NO、血管活性肠肽等相关炎症指标含量,以帮助研究者判断模型动物、治疗效果等情况。王小晓等通过建立RE幽门与十二指肠结扎模型,使奥瑞凝胶在实验组内取得了良好效果,提示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为临床新剂型药物的研发提供基础;通过使用临床剂量的泮托拉唑钠干预急性RE大鼠,可使大鼠病理状况减轻,说明泮托拉唑钠的临床剂量是安全、有效的[37],而不断完善、改进的动物模型,也为临床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便利[38]。
在现代中医治疗RE的一些学说中,一般采用辨证论治[39]的方法。如一些学者提出从病位论治[40]、从气机升降论治[41]等。相较之下,中医动物模型需要不断完善。中医RE模型缺少统一的标准,临床上用以诊断患者的标准很难运用于动物模型,如脉诊、舌诊等,实验动物的证候分型难以与中医的证候分型相吻合。实际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不能与中医证候完全吻合,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以建立贴合中西医临床的RE动物模型。
RE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为临床药效、疾病治疗、药物新剂型的开发等奠定基础。根据分析结果,未来RE模型的建立更应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出发,建立既符合中医临床特点又符合西医临床特点、更贴合临床发病过程的RE动物模型。